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从油灯到星河
◎卫思雨
2025年07月01日
字数:1467
版次:04
  又是一年“七一”。窗外的夏意正浓,蝉鸣阵阵,总是不由自主地将我的思绪牵回老宅门前那株浓荫蔽日的老槐树下,牵回爷爷摇着蒲扇、语声悠长的光影里。那浓荫下的点点光斑,仿佛成了我记忆的原点,连接着过往的沉重与今日的明亮。
  记忆里,爷爷浑浊的目光常穿透浓密的枝叶,望向天空漏下的点点光斑,声音在暑气中显得悠远:“以前啊,天是昏的,地是暗的。外头是豺狼,里头是刀兵。人像浮萍,连自家一片遮雨的瓦都护不住,哪敢想过什么安稳日子?”他顿了顿,蒲扇轻摇,眼中却倏地亮起一簇微光,“后来,不一样了!终于有人来,给咱这摇摇欲坠的破屋子把梁柱扶正了,把屋顶修牢了。党啊,就是给咱一个家、守住这片屋檐的人!”这朴素的话语,如老槐树的根,深深扎进泥土,也扎进了幼小的我的心里。原来,家园的安稳,这最平凡的根基,是党最先为我们擎起的。她举起的,是千万屋檐下那盏不灭的、驱散黑暗的灯——这盏灯,不仅照亮了爷爷口中的破旧老屋,更将它的光芒,无声地渗入了日后生活的每一处。
  这光芒的温暖,在奶奶的厨房里升腾得格外具体。氤氲的饭香中,奶奶麻利地翻炒着锅里的菜肴,忽然,她停下动作,用木铲指向窗外暮色渐合的远方:“孩子,瞧见没?那一排排路灯,亮得晃眼!过去啊,点个油灯都得数着油星子省,豆大点儿光,哪舍得点到后半夜?”奶奶的眼神温润,带着穿透岁月的沧桑与满足,“我们这辈人,是真真饿怕了的。看看现在,碗里盛的,再不是那点照得见人影的稀汤寡水了。”窗外,几只归巢的燕子正绕着新筑的窝啁啾翻飞。奶奶望着它们,声音轻柔得像一声叹息:“这日子,踏实稳当,能听见燕子在自家屋檐下叫唤……真像做梦一样。”这由“油灯”到“路灯”的光明之路,这由“饿怕了”到“碗中有热饭”的富足与踏实,连同那安心筑巢的燕子,都成了爷爷口中那“不灭的灯”在平凡日子里最动人的回响。
  而当夜色真正拥抱大地,这份由内而外的安稳与光亮,便汇流到了社区的广场之上。晚霞褪尽,华灯初上,将广场温柔地包裹。悠扬的乐曲响起,阿姨们踏着轻快的舞步,衣袂飘飘;孩子们追逐嬉闹,清脆的笑声像银铃般洒落。灯光柔和地流淌在每一张舒展的面庞上,照亮了皱纹里盛开的笑意,也映亮了孩子们奔跑时明澈如星的眼睛。沐浴在这片祥和的光影里,奶奶那句“饿怕了”的叹息,爷爷描述的兵荒马乱、流离失所,仿佛隔世的回响。昔日破碎的山河,竟真的化作了眼前触手可及的乐土。这广场上流淌的星河,不正是当年爷爷头顶老槐树叶隙间漏下的光斑,汇聚了千门万户窗棂里的暖意,最终凝聚成的盛世图景吗?
  从爷爷竹椅下讲述的“不灭的灯”,到奶奶厨房外照亮归途的路灯,再到广场上辉映着欢声笑语的万家灯火——我终于懂得,党所许下的那份沉甸甸的承诺,从来不是悬于云端的宏大叙事。它深植于人间烟火,具象为燕子年复一年安心归巢的屋檐,是灶膛里噼啪作响、越烧越旺的柴火,是夜色里为每一个晚归人守候的那盏门灯,更是奶奶碗中那口热腾腾的米饭所蒸腾出的、足以熨帖灵魂的踏实。这层层递进的光亮与温暖,最终都化作了屋檐下最寻常也最珍贵的呼吸。
  人民江山,根基在民;百年檐下,此心同温。当守护家园的誓言,化作这檐下燕语的呢喃、灶上饭香的氤氲、广场笑声的流淌,党便不再是遥远的符号。她就在这千万寻常屋檐的每一次安稳呼吸里,在每一扇亮着灯的窗户背后,成为了家园本身最坚韧的血脉与骨骼,默默撑持着这人间烟火,安稳相传,代代不息。
  值此党的华诞,回望这从油灯到星河的壮阔征程,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这遍布神州的万家灯火,便是落在人间最温暖的星河。它可亲、可感、可依,照亮着我们脚下通往更美好家园的每一步路。

(作者单位:广东清远电厂)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