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向新 “智”创未来
2025年07月01日
字数:2310
版次:02
科技引领 打造领先新动力
走进机务分公司检修库,只见各种类型的电力机车整齐排列、气势恢宏,这里就是包神铁路集团的“动力心脏”,更是中国重载铁路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随着国能号24轴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正式上线,一场牵引动力的技术革新浪潮席卷而来。面对车载网络控制系统、电磁干扰等33项关键技术难题,机务分公司联合科研机构开展系统攻关,累计完成16项技术创新,成功攻克了神朔线12‰路坡度、桥隧密集、弯道半径小等一系列挑战。
机务分公司以“硬核”实力护航“乌金”通道,开启了重载铁路运输的全新时代。
28800千瓦全球最大单机功率、2280千牛全球最大单机牵引力、1382千牛全球最大单机电制动力、106米全球最长单机机车长度、全球轴数最多的电力机车——五项“全球第一”不仅刷新了全球轨道交通运输牵引动力纪录,更填补了24轴大功率电力机车领域的技术空白。机车搭载基于北斗系统的精准定位系统,支持正线高精度作业、停车控制、自动过分相等功能,实现了自动防护与智能驾驶,单台机车即可满足万吨重载列车牵引需求。相较于传统由4台SS4B型机车组合的牵引方式,新机型机节省机力达75%,显著提升了运输效率和能源保供能力。
此外,机务分公司在补连塔至神木北区段率先开展HXN3型内燃机车牵引万吨列车试验,成功实现内燃机车牵引万吨重载列车运行,有效缓解了乌兰木伦站换挂作业压力,进一步拓展了重载铁路运输的适用场景。
截至6月11日,机务分公司万吨重载列车年累计开行18050列,其中神朔线安全开行12636列,包神线安全开行5414列,累计完成货运量超亿吨,持续为能源保供注入强劲动能。
智能升级 构建智慧新生态
神朔铁路线有着400米的最小转弯半径和12‰的最大线路坡度,加之沟壑纵横、坡陡弯急的复杂运输环境,对列车操纵提出了极高要求。机务分公司将“智能化”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持续推进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从机车自动调车作业、长距离自主异物检测与动态巡检,到全景状态实时监视与远程驾驶;从单列机车有人值守自主控制,到地面中枢远程监视与集中控制,重载运输领域的技术壁垒被逐个突破。
2019年10月16日,包神铁路集团首列智能驾驶“3+0”万吨重载列车成功开行,标志着我国重载铁路正式迈入智能化发展阶段。此后,机务分公司累计完成13次智能驾驶软件重大迭代升级,新增功能130项,解决各类技术反馈问题302项。截至目前,智能驾驶技术已覆盖8轴、12轴、24轴等多种型号电力机车,并针对神朔线特殊地理及气候条件构建多维度应急处置体系,设备环境适应性与运行可靠性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2024年12月18日,机务分公司再次取得技术攻坚新突破——圆满完成智能驾驶“五定”班列试验开行。所谓“五定”,即固定编组、固定机车、固定路线、固定人员、固定时间,这一运行模式大幅提升了重载铁路的运输组织效率和调度指挥的稳定性。
目前,智能驾驶技术已通过国际安全评估SIL2级认证,实现了国内轨道交通高端装备从“制造”向“智造”的跨越式升级,成为企业技术实力“硬支撑”。
管理改革 激活发展新动能
改革的核心就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针对传统机务管理中职责交叉、资源浪费等问题,机务分公司以“外科手术式”精准改革破解困局,释放出强大发展活力。
今年以来,机务分公司有序推进“地乘分离、混合轮乘、属地修”三大生产组织改革,通过机制创新与流程再造,全面释放运输效能。积极推行“地乘分离”作业模式,实现长交路乘务员神池南站立折机制全覆盖,神池南站“人停”时间较去年同期下降9%、“机停”时间下降5%,乘务员月平均劳动时长控制在148小时,劳动效率实现系统性提升;“交直流混合轮乘”机制落地后,机车周转率显著加快,机车使用系数提升9%,有效缓解了乘务员配置紧张问题,进一步释放了运输产能,实现人机效能最大化;在机车检修领域推行机车“属地修”,有效避免了委外大中修过轨手续复杂、检修周期长、公开招标难等问题,检修响应速度与作业效率实现双提升。
在包神铁路集团南线运输组织优化中,机务分公司通过实施乘务员跨区域轮岗机制,系统性提升机车运用效率与乘务员技能适配性。对东胜本部与乌兰木伦折返所的电力机车乘务员实施定向轮岗,打破交流机车与直流机车分区域运用的传统模式,全面掌握交/直流机车驾驶技能,实现万吨列车从东胜站至朱盖塔站、小运转列车从东胜站至神木北站的直达运输,人机利用率大幅提升。同时,“蒙煤南下”列车由包神北线交路机车延伸至朱盖塔站进行牵引,机车乘务员在东胜站正常换班,包神北线交路机车在神东至朱盖塔站间运行时无需安排带道司机,进一步压缩了“蒙煤南下”下列车运行时间,切实提高了机车运用和运输组织效率。
此外,机务分公司锚定岗位技术创新与安全生产融合发展,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双平台,聚焦科技保安、提质增效、节能降耗等领域,系统开展QC攻关、“五小”创新、修旧利废等创效活动。近年来,共获得国际QC成果发表赛金奖、全国QC成果特等奖、国家能源集团QC成果二等奖、第49届ICQCC国际赛金奖等多项荣誉,累计获得授权专利超40项,研发创新成果60余项。
通过一项项改革、一个个举措,机务分公司为行业输出了可复制的“包神经验”,为全国重载铁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截至6月11日,机务分公司实现安全生产无较大及以上事故10457天,无一般事故4131天,连续多年荣获国家能源集团安全生产环保一级单位称号,“平安机务”品牌已成为重载铁路安全发展的标杆。
创新驱动发展,改革铸就卓越。从技术创新到管理变革,从安全筑基到效率跃升,机务分公司的实践不仅是中国重载铁路自主创新的鲜活注脚,更是新时代产业工人以奋斗姿态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答卷的生动缩影。这支钢铁劲旅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全速前进,用实际行动诠释“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
走进机务分公司检修库,只见各种类型的电力机车整齐排列、气势恢宏,这里就是包神铁路集团的“动力心脏”,更是中国重载铁路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随着国能号24轴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正式上线,一场牵引动力的技术革新浪潮席卷而来。面对车载网络控制系统、电磁干扰等33项关键技术难题,机务分公司联合科研机构开展系统攻关,累计完成16项技术创新,成功攻克了神朔线12‰路坡度、桥隧密集、弯道半径小等一系列挑战。
机务分公司以“硬核”实力护航“乌金”通道,开启了重载铁路运输的全新时代。
28800千瓦全球最大单机功率、2280千牛全球最大单机牵引力、1382千牛全球最大单机电制动力、106米全球最长单机机车长度、全球轴数最多的电力机车——五项“全球第一”不仅刷新了全球轨道交通运输牵引动力纪录,更填补了24轴大功率电力机车领域的技术空白。机车搭载基于北斗系统的精准定位系统,支持正线高精度作业、停车控制、自动过分相等功能,实现了自动防护与智能驾驶,单台机车即可满足万吨重载列车牵引需求。相较于传统由4台SS4B型机车组合的牵引方式,新机型机节省机力达75%,显著提升了运输效率和能源保供能力。
此外,机务分公司在补连塔至神木北区段率先开展HXN3型内燃机车牵引万吨列车试验,成功实现内燃机车牵引万吨重载列车运行,有效缓解了乌兰木伦站换挂作业压力,进一步拓展了重载铁路运输的适用场景。
截至6月11日,机务分公司万吨重载列车年累计开行18050列,其中神朔线安全开行12636列,包神线安全开行5414列,累计完成货运量超亿吨,持续为能源保供注入强劲动能。
智能升级 构建智慧新生态
神朔铁路线有着400米的最小转弯半径和12‰的最大线路坡度,加之沟壑纵横、坡陡弯急的复杂运输环境,对列车操纵提出了极高要求。机务分公司将“智能化”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持续推进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从机车自动调车作业、长距离自主异物检测与动态巡检,到全景状态实时监视与远程驾驶;从单列机车有人值守自主控制,到地面中枢远程监视与集中控制,重载运输领域的技术壁垒被逐个突破。
2019年10月16日,包神铁路集团首列智能驾驶“3+0”万吨重载列车成功开行,标志着我国重载铁路正式迈入智能化发展阶段。此后,机务分公司累计完成13次智能驾驶软件重大迭代升级,新增功能130项,解决各类技术反馈问题302项。截至目前,智能驾驶技术已覆盖8轴、12轴、24轴等多种型号电力机车,并针对神朔线特殊地理及气候条件构建多维度应急处置体系,设备环境适应性与运行可靠性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2024年12月18日,机务分公司再次取得技术攻坚新突破——圆满完成智能驾驶“五定”班列试验开行。所谓“五定”,即固定编组、固定机车、固定路线、固定人员、固定时间,这一运行模式大幅提升了重载铁路的运输组织效率和调度指挥的稳定性。
目前,智能驾驶技术已通过国际安全评估SIL2级认证,实现了国内轨道交通高端装备从“制造”向“智造”的跨越式升级,成为企业技术实力“硬支撑”。
管理改革 激活发展新动能
改革的核心就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针对传统机务管理中职责交叉、资源浪费等问题,机务分公司以“外科手术式”精准改革破解困局,释放出强大发展活力。
今年以来,机务分公司有序推进“地乘分离、混合轮乘、属地修”三大生产组织改革,通过机制创新与流程再造,全面释放运输效能。积极推行“地乘分离”作业模式,实现长交路乘务员神池南站立折机制全覆盖,神池南站“人停”时间较去年同期下降9%、“机停”时间下降5%,乘务员月平均劳动时长控制在148小时,劳动效率实现系统性提升;“交直流混合轮乘”机制落地后,机车周转率显著加快,机车使用系数提升9%,有效缓解了乘务员配置紧张问题,进一步释放了运输产能,实现人机效能最大化;在机车检修领域推行机车“属地修”,有效避免了委外大中修过轨手续复杂、检修周期长、公开招标难等问题,检修响应速度与作业效率实现双提升。
在包神铁路集团南线运输组织优化中,机务分公司通过实施乘务员跨区域轮岗机制,系统性提升机车运用效率与乘务员技能适配性。对东胜本部与乌兰木伦折返所的电力机车乘务员实施定向轮岗,打破交流机车与直流机车分区域运用的传统模式,全面掌握交/直流机车驾驶技能,实现万吨列车从东胜站至朱盖塔站、小运转列车从东胜站至神木北站的直达运输,人机利用率大幅提升。同时,“蒙煤南下”列车由包神北线交路机车延伸至朱盖塔站进行牵引,机车乘务员在东胜站正常换班,包神北线交路机车在神东至朱盖塔站间运行时无需安排带道司机,进一步压缩了“蒙煤南下”下列车运行时间,切实提高了机车运用和运输组织效率。
此外,机务分公司锚定岗位技术创新与安全生产融合发展,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双平台,聚焦科技保安、提质增效、节能降耗等领域,系统开展QC攻关、“五小”创新、修旧利废等创效活动。近年来,共获得国际QC成果发表赛金奖、全国QC成果特等奖、国家能源集团QC成果二等奖、第49届ICQCC国际赛金奖等多项荣誉,累计获得授权专利超40项,研发创新成果60余项。
通过一项项改革、一个个举措,机务分公司为行业输出了可复制的“包神经验”,为全国重载铁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截至6月11日,机务分公司实现安全生产无较大及以上事故10457天,无一般事故4131天,连续多年荣获国家能源集团安全生产环保一级单位称号,“平安机务”品牌已成为重载铁路安全发展的标杆。
创新驱动发展,改革铸就卓越。从技术创新到管理变革,从安全筑基到效率跃升,机务分公司的实践不仅是中国重载铁路自主创新的鲜活注脚,更是新时代产业工人以奋斗姿态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答卷的生动缩影。这支钢铁劲旅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全速前进,用实际行动诠释“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