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至极归于平淡
2025年06月19日
字数:1658
版次:04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相信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中国人,都不会对这首《送别》感到陌生。这首饱含离别伤感的歌曲,以舒缓悠扬的旋律,营造出一种悠远、凄凉、惆怅的氛围,长久以来成为送别场景的背景音乐。歌词凝练、深情,准确表达了友人之间深深的依恋、牵挂和忧虑之情。词作者就是中国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李叔同,也就是著名的弘一法师。
李叔同先生(1880-1942)的一生,可谓多彩至极。他是一位“谜一样的人物”。他曾经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在绘画、诗歌、戏剧、音乐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有的还是开一代先河。但中年时期却毅然选择遁入空门,最终以一名得道高僧的形象留在人们记忆之中。《从容淡定过一生》一书,以翔实的历史资料,沉静而又富有诗情的描述,还原了他绚丽华彩的一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富有质感、奇幻多姿的弘一法师形象。
李叔同先生出生在天津一个家道殷实的富商家庭,父亲李筱楼曾任清同治朝吏部主事,后辞官经商,经营盐业、丝绸等贸易,一度富甲一方。四岁以前,李叔同都过着“家居嬉戏”“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的闲适优渥的生活。但父亲的猝然离世,让他小小年纪一下子体会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封建社会“有父从父,无父从兄”的纲常礼教规制下,他从小就被同父异母的长兄李文熙“照拂”,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这也为他日后精湛的文学造诣打下坚实基础。
如果按照当时一般官宦子弟的成长轨迹,他一定是一个饱读诗书、经纶世务的学子,参加科考,取得功名,然后为官一方,封妻荫子。但李叔同不同凡人,生来注定就是要打破桎梏,冲出藩篱的。他在1902年乡试初试未第后,毅然走向了另外一条路。他东渡日本留学,期间兴之所至,广泛涉猎,创作了流淌着少年血泪的《祖国歌》,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份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在此期间,他还醉心话剧演出,与学友共同创办“春柳社”,这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他还亲自参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剧目,在舞台上塑造了以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他扮演的茶花女,被当时人们评为“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此时的李叔同正是风华正茂的才华爆发期,他涉猎之广泛跨越了那个时代。1915年,自日本归国后,他曾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任教,在此期间,他第一次在课堂上引入人体模特,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堂人体写生课,在当时可谓是惊世骇俗之举,开辟了中国美术人体写生的先河。他还加入西泠印社,与经亨颐、夏丏尊等人组织成立“乐石社”,并担任第一任社长,从事金石研究和创作。
如果按照这样的轨迹发展,他无疑会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诗人、书画家、金石学家、学者、出版家,但历史往往不按人们意志为转移。1916年,李叔同的人生戏剧性地翻转。他先是到杭州虎跑寺断食3周,而后发心食素,终于在1918年到灵隐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李叔同转身变为弘一法师,从此中国佛教界又多了一名智者高僧。
从恋恋红尘中的弄潮儿,到青灯古佛边的比丘,这种巨大的人生转变在中国历史上还不多见。他安然持戒,潜心修行,早诵晚课,虔诚至恭。他潜心研究佛法,为僧俗释法讲经,弘扬佛教。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以拳拳之心提出“念佛不忘救国”的口号,号召僧俗共同抵御外侮。他拒用日货,还坚持到战火硝烟的厦门弘法,并在禅房门前悬挂横额“殉教堂”,表示与寺院共存亡的决心。1942年10月10日,弘一法师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偈语后,在泉州温岭养老院圆寂。
全书用恬淡安静的笔调,以诗意的语言,讲述了李叔同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总结概括了其人生哲学,对其艺术成就、治学心得、为人处世、佛学修养等进行了细致刻画,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智慧、从容、谦逊的大师形象。书后,又用四章的篇幅,从情操、治学、修身、气节等四个方面对其人生哲学进行归纳概括,让读者在总览大师人生经历的基础上,升华对大师的认识、理解,从中达到思考人生意义的目的。
李叔同先生(1880-1942)的一生,可谓多彩至极。他是一位“谜一样的人物”。他曾经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在绘画、诗歌、戏剧、音乐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有的还是开一代先河。但中年时期却毅然选择遁入空门,最终以一名得道高僧的形象留在人们记忆之中。《从容淡定过一生》一书,以翔实的历史资料,沉静而又富有诗情的描述,还原了他绚丽华彩的一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富有质感、奇幻多姿的弘一法师形象。
李叔同先生出生在天津一个家道殷实的富商家庭,父亲李筱楼曾任清同治朝吏部主事,后辞官经商,经营盐业、丝绸等贸易,一度富甲一方。四岁以前,李叔同都过着“家居嬉戏”“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的闲适优渥的生活。但父亲的猝然离世,让他小小年纪一下子体会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封建社会“有父从父,无父从兄”的纲常礼教规制下,他从小就被同父异母的长兄李文熙“照拂”,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这也为他日后精湛的文学造诣打下坚实基础。
如果按照当时一般官宦子弟的成长轨迹,他一定是一个饱读诗书、经纶世务的学子,参加科考,取得功名,然后为官一方,封妻荫子。但李叔同不同凡人,生来注定就是要打破桎梏,冲出藩篱的。他在1902年乡试初试未第后,毅然走向了另外一条路。他东渡日本留学,期间兴之所至,广泛涉猎,创作了流淌着少年血泪的《祖国歌》,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份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在此期间,他还醉心话剧演出,与学友共同创办“春柳社”,这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他还亲自参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剧目,在舞台上塑造了以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他扮演的茶花女,被当时人们评为“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此时的李叔同正是风华正茂的才华爆发期,他涉猎之广泛跨越了那个时代。1915年,自日本归国后,他曾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任教,在此期间,他第一次在课堂上引入人体模特,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堂人体写生课,在当时可谓是惊世骇俗之举,开辟了中国美术人体写生的先河。他还加入西泠印社,与经亨颐、夏丏尊等人组织成立“乐石社”,并担任第一任社长,从事金石研究和创作。
如果按照这样的轨迹发展,他无疑会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诗人、书画家、金石学家、学者、出版家,但历史往往不按人们意志为转移。1916年,李叔同的人生戏剧性地翻转。他先是到杭州虎跑寺断食3周,而后发心食素,终于在1918年到灵隐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李叔同转身变为弘一法师,从此中国佛教界又多了一名智者高僧。
从恋恋红尘中的弄潮儿,到青灯古佛边的比丘,这种巨大的人生转变在中国历史上还不多见。他安然持戒,潜心修行,早诵晚课,虔诚至恭。他潜心研究佛法,为僧俗释法讲经,弘扬佛教。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以拳拳之心提出“念佛不忘救国”的口号,号召僧俗共同抵御外侮。他拒用日货,还坚持到战火硝烟的厦门弘法,并在禅房门前悬挂横额“殉教堂”,表示与寺院共存亡的决心。1942年10月10日,弘一法师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偈语后,在泉州温岭养老院圆寂。
全书用恬淡安静的笔调,以诗意的语言,讲述了李叔同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总结概括了其人生哲学,对其艺术成就、治学心得、为人处世、佛学修养等进行了细致刻画,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智慧、从容、谦逊的大师形象。书后,又用四章的篇幅,从情操、治学、修身、气节等四个方面对其人生哲学进行归纳概括,让读者在总览大师人生经历的基础上,升华对大师的认识、理解,从中达到思考人生意义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公司邯郸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