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织联运“经纬网”
2025年05月23日
字数:2004
版次:03
渤海之滨,潮起潮落,涛声激荡。那澎湃的浪潮,和着朔黄铁路肃宁分公司黄骅港站改革的节奏,昼夜不停。作为我国最大的煤炭运输下海口车站,今年以来,黄骅港站以创新驱动为强劲引擎,全力探索“站车深度融合、专业一体推进、路港联动合作”的三级融合运输新途径,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征程中展现出坚实担当。
5月8日,一场聚焦站车融合、旨在提质增效的会议正在黄骅港站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会议室里,黄骅港站与机辆公司黄骅港折返段、铁路装备公司沧州分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围绕运输主线,深度挖掘站、车协同潜力,依托“按图运营”机制,精心做好“动静变”环节的衔接,力求让机车车辆运用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曾经,调车机非生产时间较长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运输效率的提升。如今,通过优化调车机“吃、交、整”作业流程,作业计划与乘务员工作环节实现无缝衔接,调车机得以充分利用。折返段机车调度员安丽荣解释道:“现在,乘务员错峰用餐,交班时先作业后检车,机车间断整备,每台调车机每日可节省40分钟,这相当于增加一次对位作业。”
在机车调配方面,科学调配机车,合理运用本务机车和调车机、协同机列衔接至关重要。黄骅港站通过制订科学的拉重、对位计划,提高调车机利用率,降低本务机车在站停留时间。经对近3个月作业数据的统计分析,优化机车调配方案后,可释放3至5台本务机车的效能,为运输列车装上了强劲的引擎。
在运输流程的其他关键环节,同样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自开创车检中心修竣车直接发车模式以来,运输效率提升了33.8%。同时,将黄骅港站生产计划与装备公司车辆检修计划相统合,合理安排施工检修计划,进一步提高直接发车作业效率。
通过三方协同联动,在信息共享、流程优化、生产计划统合等方面深度融合,黄骅港站的运输效能得到明显提升,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黄骅港站的运输组织工作复杂且繁重,这里一昼夜平均有160列车、超1万辆煤炭列车进行卸车编组,运输任务随季节和时段波动明显。尤其是天窗点“停电不停翻”的特点,虽带来一定的便利,但也大幅增加运输组织难度。
为提升整体运输效率,黄骅港站结合自身特点,深入推进“两横一纵”应用,以综合计划和按图运营计划实现管理驱动,以精益管理体系实现管理贯通,精心制定运输、施工、卸车“三个不间断”工作法。通过计划统合,对各环节进行细致梳理,确定港前东岔区、一场东咽喉等7个情况复杂、施工困难,且施工易影响拉重、对位等关键运输环节的区段。综合考虑车流、翻车机检修等情况,车站科学合理安排施工维修计划,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对运输卸车的影响。
面对复杂的施工困难区段,确保卸车不间断,信息共享成为实现运输、卸车、施工计划统合的关键。黄骅港站站长刘瑜介绍:“我们与各部门紧密沟通,将铁路施工与黄骅港务检修计划最大程度匹配。通过信息共享,各部门提前了解生产计划,协作更加顺畅。3月份,我们完成天窗日接重150列、运量64.11万吨,刷新了天窗历史接重最高纪录。”
创新推行的大机台班制,是“三个不间断”工作法的一大亮点。据了解,目前实施的大机台班制,提高了施工设备运用效率。以大机线路捣固为例,结合港务翻车机检修计划,精准安排翻车机线路同步开展捣固作业,实现了铁路施工与港方检修的协同推进,施工任务在更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不仅以创新之力打通了运输过程中的堵点卡点,更为港口运输高效运转提供了强劲有力的运力支持。
在黄骅港这个繁忙的枢纽站场,黄骅港站与黄骅港务、销售集团黄骅港办事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跨路连海”的运输优势,全力破解运输、施工、卸车等难题,保障运输生产高效运转。
以前,车站施工组织与港务翻车机检修计划匹配不够精准,未能充分利用翻车机检修时间同步开展翻前、翻后施工作业。如今,情况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紧密配合后,生产协同高效,作业组织更加流畅。当前,各方统合车站运输能力与港务卸车能力,按图组织运输、施工、卸车计划,翻车机卸车能力大幅提升。
黄骅港站与港务、销售实时共享车流、船舶、场存、煤种等关键信息,基于双方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合理组织卸车计划。一季度运量超出计划189.9723万吨,4月份接入煤炭运量达1931.7642万吨,完成卸车4519列,较月度计划超62.4667万吨,接卸量双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数据的背后,是路港联动带来的最新成果,彰显合作的强大力量。
在施工规划上,路港双方协同一致。黄骅港务生产计划科孙营宽表示:“根据铁路运输和施工计划,我们合理规划翻车机施工、检修时间,确保各项作业同步进行,最大限度保障翻车机不间断卸车。”这种协同联动模式,既能保障设备及时、妥善维护,又不会对运输生产造成太大影响,真正能够实现了“双赢”效果。
朔黄铁路肃宁分公司黄骅港站,这座“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的关键枢纽,将继续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坚定不移地为公司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站车深度融合,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5月8日,一场聚焦站车融合、旨在提质增效的会议正在黄骅港站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会议室里,黄骅港站与机辆公司黄骅港折返段、铁路装备公司沧州分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围绕运输主线,深度挖掘站、车协同潜力,依托“按图运营”机制,精心做好“动静变”环节的衔接,力求让机车车辆运用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曾经,调车机非生产时间较长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运输效率的提升。如今,通过优化调车机“吃、交、整”作业流程,作业计划与乘务员工作环节实现无缝衔接,调车机得以充分利用。折返段机车调度员安丽荣解释道:“现在,乘务员错峰用餐,交班时先作业后检车,机车间断整备,每台调车机每日可节省40分钟,这相当于增加一次对位作业。”
在机车调配方面,科学调配机车,合理运用本务机车和调车机、协同机列衔接至关重要。黄骅港站通过制订科学的拉重、对位计划,提高调车机利用率,降低本务机车在站停留时间。经对近3个月作业数据的统计分析,优化机车调配方案后,可释放3至5台本务机车的效能,为运输列车装上了强劲的引擎。
在运输流程的其他关键环节,同样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自开创车检中心修竣车直接发车模式以来,运输效率提升了33.8%。同时,将黄骅港站生产计划与装备公司车辆检修计划相统合,合理安排施工检修计划,进一步提高直接发车作业效率。
通过三方协同联动,在信息共享、流程优化、生产计划统合等方面深度融合,黄骅港站的运输效能得到明显提升,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专业一体推进,畅通运输组织脉络
黄骅港站的运输组织工作复杂且繁重,这里一昼夜平均有160列车、超1万辆煤炭列车进行卸车编组,运输任务随季节和时段波动明显。尤其是天窗点“停电不停翻”的特点,虽带来一定的便利,但也大幅增加运输组织难度。
为提升整体运输效率,黄骅港站结合自身特点,深入推进“两横一纵”应用,以综合计划和按图运营计划实现管理驱动,以精益管理体系实现管理贯通,精心制定运输、施工、卸车“三个不间断”工作法。通过计划统合,对各环节进行细致梳理,确定港前东岔区、一场东咽喉等7个情况复杂、施工困难,且施工易影响拉重、对位等关键运输环节的区段。综合考虑车流、翻车机检修等情况,车站科学合理安排施工维修计划,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对运输卸车的影响。
面对复杂的施工困难区段,确保卸车不间断,信息共享成为实现运输、卸车、施工计划统合的关键。黄骅港站站长刘瑜介绍:“我们与各部门紧密沟通,将铁路施工与黄骅港务检修计划最大程度匹配。通过信息共享,各部门提前了解生产计划,协作更加顺畅。3月份,我们完成天窗日接重150列、运量64.11万吨,刷新了天窗历史接重最高纪录。”
创新推行的大机台班制,是“三个不间断”工作法的一大亮点。据了解,目前实施的大机台班制,提高了施工设备运用效率。以大机线路捣固为例,结合港务翻车机检修计划,精准安排翻车机线路同步开展捣固作业,实现了铁路施工与港方检修的协同推进,施工任务在更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不仅以创新之力打通了运输过程中的堵点卡点,更为港口运输高效运转提供了强劲有力的运力支持。
路港联动合作,激活融合发展动能
在黄骅港这个繁忙的枢纽站场,黄骅港站与黄骅港务、销售集团黄骅港办事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跨路连海”的运输优势,全力破解运输、施工、卸车等难题,保障运输生产高效运转。
以前,车站施工组织与港务翻车机检修计划匹配不够精准,未能充分利用翻车机检修时间同步开展翻前、翻后施工作业。如今,情况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紧密配合后,生产协同高效,作业组织更加流畅。当前,各方统合车站运输能力与港务卸车能力,按图组织运输、施工、卸车计划,翻车机卸车能力大幅提升。
黄骅港站与港务、销售实时共享车流、船舶、场存、煤种等关键信息,基于双方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合理组织卸车计划。一季度运量超出计划189.9723万吨,4月份接入煤炭运量达1931.7642万吨,完成卸车4519列,较月度计划超62.4667万吨,接卸量双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数据的背后,是路港联动带来的最新成果,彰显合作的强大力量。
在施工规划上,路港双方协同一致。黄骅港务生产计划科孙营宽表示:“根据铁路运输和施工计划,我们合理规划翻车机施工、检修时间,确保各项作业同步进行,最大限度保障翻车机不间断卸车。”这种协同联动模式,既能保障设备及时、妥善维护,又不会对运输生产造成太大影响,真正能够实现了“双赢”效果。
朔黄铁路肃宁分公司黄骅港站,这座“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的关键枢纽,将继续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坚定不移地为公司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