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旧书里的月光
◎邓凤影
2025年05月22日
字数:991
版次:04
  五月的风掠过晒谷场,卷着新翻泥土的气息漫进老木屋。我摩挲着那本线装《桃花扇》,泛黄的宣纸簌簌作响,恍惚又听见父亲摇着蒲扇,用带着乡音的调子念“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些用麻绳捆扎的旧书,是我童年唯一的星光。
  老屋西厢房的柳木箱底,藏着父亲年轻时的宝藏。线装书的竖排文字像列队的士兵,繁体的横竖撇捺里藏着无尽的天地。清晨的阳光斜斜照进窗棂,我趴在八仙桌上,指尖划过《瓦岗寨》里秦琼卖马的故事,油墨味混着柳木的芬芳沁入鼻尖。不认得的字就用铅笔圈起来,等父亲收工回来教我。那时总觉得,书页里的英雄豪杰,比村口戏台子上的扮相还要鲜活三分。
  夏夜的竹床最是惬意。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用细密的针脚缝补着家人的衣裳,父亲从箱底翻出《隋唐演义》,就着同一盏灯,给我讲罗成的银枪如何刺破晨雾,程咬金的三板斧怎样劈开乱世。远处的蛙鸣渐渐歇了,银河在瓦檐上流淌,我数着书页上的文字,看月光从窗帘的缝隙里漏下来,在“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字句间跳跃。这些诗句像散落的珍珠,被父亲的声音串成项链,戴在了我幼小的脖颈上。
  最痴迷的还是那套残破的《唐诗三百首》,蓝布函套早已磨得发白,内页却保存得极好。春日放牛时,我把书藏在斗笠里、顶在头顶上,骑在牛背上感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静谧;秋收时节蹲在谷堆旁,看金黄的麦浪里写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喜悦。有一回暴雨突至,我紧紧护着怀里的书往家跑,自己淋成了落汤鸡,却把书捂得干爽。父亲嗔怪地敲我的头,眼里却满是疼惜。
  时光穿梭,我也慢慢长大。离开村子去外地求学那天,行李箱里除了换洗的衣裳外塞满了喜欢的旧书。脑海中满是父亲曾经说过的话:“知识,学到脑子里,贼人偷不去、强盗抢不去……”每当异乡的灯火刺痛双眼,就翻开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书页。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会想起老家院里的那轮月亮;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仿佛又看见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这些年走过许多书店,见过装帧精美的典籍,却再没有哪本书,能比得上老柳木箱里那些带着岁月温度的旧籍。
  我站在老屋里,轻轻掸去书上的灰尘。父亲的字迹依然遒劲地留在批注里,母亲纳鞋底时的线头还夹在《牡丹亭》的折页间。窗外的山风掠过竹林,沙沙的声响像极了当年翻动书页的声音。原来那些读过的书,早已化作生命的骨血,在每一个思念的时刻,开出满庭芬芳。
  (作者单位:吉林双辽公司)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