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上好风光
2025年05月15日
字数:2756
版次:02
初夏的乌蒙高山,生机盎然,诗意流淌。平均海拔在2600米至2900米之间的这片土地,杜鹃花肆意盛放,将山峦装点得如诗如画;风机高耸入云,巨大的叶片在微风中悠然转动,与烂漫山花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一幅美轮美奂的高原风光图,令人心醉神迷。
自2011年起,龙源贵州公司踏上绿色低碳发展征程,在贵州乌蒙山区留下了坚实而闪耀的足迹。
草海湖畔乘风起
2011年,面对“三北地区”弃风限电问题日益严峻的局面,龙源电力高瞻远瞩,在全国率先提出“上山、下海、低风速”策略,毅然从北方转战南方,开启了在高海拔、低风速地区探索风力发电项目的征程,立志征服大山、追逐清风。
贵州,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给风电项目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高海拔、低风速”的艰难条件下取得突破、实现发展,成为龙源贵州公司亟待攻克的难题。
秉持“奉献清洁能源、建设美丽中国”的宗旨,龙源贵州公司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勇于直面市场化经营挑战,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攻坚克难,开拓进取。
翻开龙源贵州公司建设者们的奋斗日记,发展脉络清晰可循:2012年8月30日,威宁马摆大山作为公司首个风电场正式并网发电,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公司在贵州风电领域发展的希望之火;短短几年间,到2015年底,公司凭借卓越的建设能力和高效的运营管理,已成功高质量建成投产12个风电项目,装机容量攀升至59万千瓦,实现了从起步到跨越的华丽转身,质量效益实现跨越式发展;2019年4月,威宁小海项目顺利投产,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贵州风电市场的地位;2020年,松桃盘石、威宁幺站风电项目在“抢装保价”“低温凝冻”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夹击下迎难而上,最终如期并网投产,彰显了公司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此后,幺站二期、盘石农业光伏项目、三都周覃项目等相继投产,持续为公司的发展注入新动力,使公司业务布局更加多元化。
2024年,龙源贵州公司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对安全、质量、进度、造价、生态等工程建设各方面进行一体化谋划和推进,强化统筹协调,集中力量解决征地、送出等关键难题,不断提高节点计划完成率,全力以赴打造优质精品工程;2025年,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全面提速,公司誓保三都中和塘州项目在9月底完成首台机组并网发电,12月15日前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全年新增投产容量不低于46万千瓦,向着“十四五”末装机容量突破150万千瓦的目标全力冲刺,推动公司装机规模再上新台阶。
在贵州省威宁县,一幅绝美的“水上草原”画卷徐徐展开:黑颈鹤身姿优雅,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与高大的风机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风电设施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广袤的草原上,与葱郁的草木共同繁荣,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成为当地一道独特而迷人的风景线。
梵净山下向绿行
在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龙源贵州公司迎着挑战,开启风电项目建设运营的征程。如何提升生态恢复的质量与成效,成为龙源贵州公司深度思索、积极探寻的关键命题。
该公司始终将水土保持治理“三同时”原则牢记于心,把环境保护置于突出位置,积极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守护好绿水青山。从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到项目投产运营,再到后期生态治理修复,全过程贯穿绿色发展理念;对风电资源和景观资源进行多层次分级开发利用,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同时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努力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龙源特色的生态友好型发展道路。
姜源是工程部主任助理,在工作中曾面临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棘手问题。针对这一难题,姜源提出了“齐抓共管”机制,明确施工方、参建方、总包方、业主方各方责任,层层压实管理责任。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随机对项目进行抽查,并及时公开抽查结果,形成强大的震慑效应,确保“三同时”原则切实落地。此外,还积极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指导工作,借助专业力量和政策支持,共同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经过不懈努力,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为公司后续项目建设的生态保护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目前,龙源贵州公司已形成一套规范完善的生态保护治理流程。在项目主体完工后,该公司精心挑选专业设计单位,开展《水土保持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为生态保护治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截至2024年底,龙源贵州公司累计建成投产8个风电场共计19个项目,总装机容量106万千瓦,装机容量在全省风电公司中位居第3位。投产以来累计发电量超145亿千瓦时,年平均利用小时1943小时,年发电量约19亿千瓦时,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在贵州大地上书写了绿色发展的动人篇章。
特色村寨写情怀
贵州省的毕节威宁、铜仁松桃、黔南三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生活着彝族、回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其中黔南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每年6月,这些地方游人如织。游客们在这里既能领略到独特的人文风俗,感受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又能欣赏到迷人的自然景观,沉醉于山水之间的美丽风光。而一台台转动的大风车错落分布在山水之间,更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现代与自然融合的独特魅力,让人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流连忘返。
龙源贵州公司综合管理部的李璨是一名彝族姑娘,家乡位于贵州省毕节威宁县,地处喀斯特山区。过去由于土地贫瘠、能源匮乏,那儿的村民长期依赖传统农耕和外出务工,生活较为贫困。2011年起,依托当地丰富的风、光资源,龙源贵州公司积极推进风电建设项目,并探索“光伏+农业”复合模式,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这一模式不仅有效利用了闲置土地资源,还逐渐形成了绿色低碳产业链,带动了当地就业,增加了村民收入,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如今,曾经的荒漠化得到了极大改善,安装了风机的地方成为了热门打卡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进一步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让当地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打造绿色环保新能源样板工程,以“绿”为墨,精心勾勒出最亮丽的“风电名片”,这始终是龙源贵州公司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矢志不渝追寻的目标。
龙源贵州公司深度挖掘盘石红石林景区、威宁草海、马摆大山A区、黔东草海景区等旅游区的独特资源优势,于满目葱茏的风电场中,精心擘画发展蓝图。该公司巧妙融入地方民族特色,有效拓展了“风电+旅游”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在带动当地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这里,一台风机宛如一个闪耀的亮点,一座风电场仿若一处迷人的景区。在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地,454台“大风车”傲然挺立,与乌蒙高原的雄浑壮阔、威宁草海的波光粼粼、黔东草海景区的秀丽风光相互映衬,新型工业与大自然完美邂逅、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