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热力公司刘颍:被热爱雕刻的时光
2025年05月08日
字数:1348
版次:04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从事宣传工作以来,我始终满怀激情,用深情和汗水书写着国能人激昂的青春,将执着和努力挥洒在看似平凡却深爱的宣传岗位上。春夏秋冬,岁月流转,我敬佩身边每一个平凡的坚持,热爱每一帧被汗水雕刻的时光。
2002年退伍后,我怀揣着梦想和憧憬来到辽宁热力公司,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能源行业的生产过程。巨大的烟囱高耸入云,冷却塔中升腾着白色水汽,发电机组发出低沉的轰鸣声,眼看着熊熊燃烧的煤炭转化为强大的电流,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在热力公司的这些年里,我见证了集团的飞速发展和热力行业的巨大变化。随着国家对环保和能源节约的重视,热力公司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进先进的环保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作贡献;加强员工培训和管理,提高全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作为宣传主管,我的工作就是要把公司的发展和成就宣传出去,让更多人了解热力行业,支持能源事业。我经常深入基层采访一线员工,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感人故事,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责不在大小,位不在高低。从懵懂好奇的宣传“小白”成长为公司宣传战线上的优秀报道员,我积极学习专业知识,把每一次采访都当作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当我为熬夜写稿件、写材料绞尽脑汁时,想一想那些在生产一线奋斗的员工,我便甘之如饴,自身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就会多一点。视频中挥汗如雨的检修现场、文稿里不分昼夜的稳产保供、镜头里技术精湛的一线员工……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无论哪一种定格,我的思想境界都会随之提升。
记得2018年刚调到党建部负责宣传工作时,主任让我去采访公司劳模杨英,来到锅炉3号炉1号送风机现场,我看到挥汗如雨的杨英师傅正带着他的班组成员进行主机和电机的对接工作。我不敢打扰井然有序、聚精会神的他们,只能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大家忙碌的身影。杨师傅专注、敬业的身姿让我不自觉地将镜头停留在他身上许久,等到杨师傅终于注意到我时却笑着摆摆手说:“行了,大记者,你快别拍了,这些都是我的日常工作,没啥可拍的。”朴实的话语更增加了我对杨师傅的敬重。杨英在锅炉现场干了30余年,9月份就到法定退休年龄,按理说这个时候他完全可以退居二线,但是看到生产现场严重缺人,3号炉大修工作又迫在眉睫,他主动请缨参加大修工作,一直奋战在检修现场最前线,用多年的丰富工作经验和精湛技术对青年员工进行“传、帮、带”,并和大家一起摸爬滚打、并肩作战。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质朴情怀、扎实作风、饱满热情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见证了辽宁热力在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铿锵前行,设备旁有员工辛勤劳作的默默付出,控制室里有员工精准操控的全神贯注,换热站、收费处、居民小区里员工不畏严寒酷暑的抽丁拔楔……辽宁热力人以实干和拼搏,温暖了一座城、点亮了万家灯。
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沉淀多少真情。与辽宁热力相伴的岁月里,我深深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不懈努力,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催我奋进、让我警醒。我会继续用心用情用笔雕刻每一段值得记忆的时光,为实干者喝彩、为前行者鼓劲,为企业改革发展留下更好的记录。
从事宣传工作以来,我始终满怀激情,用深情和汗水书写着国能人激昂的青春,将执着和努力挥洒在看似平凡却深爱的宣传岗位上。春夏秋冬,岁月流转,我敬佩身边每一个平凡的坚持,热爱每一帧被汗水雕刻的时光。
2002年退伍后,我怀揣着梦想和憧憬来到辽宁热力公司,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能源行业的生产过程。巨大的烟囱高耸入云,冷却塔中升腾着白色水汽,发电机组发出低沉的轰鸣声,眼看着熊熊燃烧的煤炭转化为强大的电流,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在热力公司的这些年里,我见证了集团的飞速发展和热力行业的巨大变化。随着国家对环保和能源节约的重视,热力公司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进先进的环保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作贡献;加强员工培训和管理,提高全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作为宣传主管,我的工作就是要把公司的发展和成就宣传出去,让更多人了解热力行业,支持能源事业。我经常深入基层采访一线员工,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感人故事,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责不在大小,位不在高低。从懵懂好奇的宣传“小白”成长为公司宣传战线上的优秀报道员,我积极学习专业知识,把每一次采访都当作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当我为熬夜写稿件、写材料绞尽脑汁时,想一想那些在生产一线奋斗的员工,我便甘之如饴,自身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就会多一点。视频中挥汗如雨的检修现场、文稿里不分昼夜的稳产保供、镜头里技术精湛的一线员工……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无论哪一种定格,我的思想境界都会随之提升。
记得2018年刚调到党建部负责宣传工作时,主任让我去采访公司劳模杨英,来到锅炉3号炉1号送风机现场,我看到挥汗如雨的杨英师傅正带着他的班组成员进行主机和电机的对接工作。我不敢打扰井然有序、聚精会神的他们,只能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大家忙碌的身影。杨师傅专注、敬业的身姿让我不自觉地将镜头停留在他身上许久,等到杨师傅终于注意到我时却笑着摆摆手说:“行了,大记者,你快别拍了,这些都是我的日常工作,没啥可拍的。”朴实的话语更增加了我对杨师傅的敬重。杨英在锅炉现场干了30余年,9月份就到法定退休年龄,按理说这个时候他完全可以退居二线,但是看到生产现场严重缺人,3号炉大修工作又迫在眉睫,他主动请缨参加大修工作,一直奋战在检修现场最前线,用多年的丰富工作经验和精湛技术对青年员工进行“传、帮、带”,并和大家一起摸爬滚打、并肩作战。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质朴情怀、扎实作风、饱满热情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见证了辽宁热力在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铿锵前行,设备旁有员工辛勤劳作的默默付出,控制室里有员工精准操控的全神贯注,换热站、收费处、居民小区里员工不畏严寒酷暑的抽丁拔楔……辽宁热力人以实干和拼搏,温暖了一座城、点亮了万家灯。
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沉淀多少真情。与辽宁热力相伴的岁月里,我深深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不懈努力,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催我奋进、让我警醒。我会继续用心用情用笔雕刻每一段值得记忆的时光,为实干者喝彩、为前行者鼓劲,为企业改革发展留下更好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