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波:智慧掘进“领航人”
本报通讯员 刘长江 代海峰
2025年04月25日
字数:2370
版次:03
  在神东煤炭矿区有这么一个人,他以智慧为钥匙,开启了智能化发展的大门,带领团队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前行。他就是保德煤矿掘锚二队党支部书记、队长闫波——一位从青涩电工成长为智能掘进领域“领航人”的实干家。
  2009年,闫波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踏入神东煤炭保德矿。初来乍到的他,眼神中还带着几分懵懂,但心中早已锚定目标:成为一名技艺精湛的电工。
  初入矿井,眼前复杂如“蜘蛛网”的电气设备,让闫波心生忐忑。但他深知,精湛的技术只能靠自己脚踏实地去钻研。从此,他白天紧跟师傅穿梭于井下,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个操作细节。师傅作业时,他像个忠诚的“小尾巴”,寸步不离,遇到不解之处立刻虚心求教。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操作要点、故障处理方法等“干货”,每一页都承载着他对技术的执着追求。
  有一次,设备启动出了故障,他和师傅在井下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反复排查线路、检查元件。虽然累得腰酸背痛,但他心里却很有成就感,因为又学会了一招。有了第一次的成功,闫波的“小宇宙”被彻底点燃了。他主动申请参与更多维修任务,哪怕是最基础的活儿,他也干得一丝不苟。
  还有一次,井下一台大型设备突然“罢工”,整个工作面都停了下来,工友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闫波主动请缨,一头扎进设备间,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平时积累的经验,一步步排查故障。几个小时后,设备重新“活”了过来,工友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这小伙子,真有两下子!”
  闫波常对工友们说:“只要咱们肯努力,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功夫不负有心人,闫波一路闯关,从班组长到技术员,再到副队长,岗位不断履新,但他那股“肯下功夫”的劲儿却从来没变过。
  2022年初,闫波接过了机修厂的“指挥棒”。当时的机修厂,职工因为收入低情绪低落,定额量化工作的开展更是难上加难。
  “要想改变现状,得先从思想上入手。”于是,闫波开始了一场“深入了解”之旅。他把每位职工的性格、家庭情况和个人特长都摸得清清楚楚,甚至还给每个人画了“人像图”。他坚信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只要找准方法,就能把他们的积极性“点燃”。
  有了“人像图”,闫波心里有了底。他决定在机修厂推行定额量化管理,实行任务工单制。这一举动,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扔下了一块巨石。
  “任务工单制,就是要让大家在竞争中成长。”闫波表示,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职工的积极性。事实证明,他的这一举措真的奏效了!职工的激情被点燃了,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在推行定额量化的过程中,闫波发现了一名叫张建国的职工,技术相对薄弱。但闫波并没有放弃他,反而想出了一个“妙招”——扶一把。“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只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就能让他们树立自信。”闫波和技术人员商量后,让张建国专攻加工水管钩的任务。以前需要两个人配合完成的任务,现在张建国一个人就能轻松搞定,而且他经手的水管钩返工率为零!这让张建国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也让他在工作中找到了乐趣。
  除了帮助技术薄弱的职工,闫波还积极鼓励技术好的职工敢于动真碰硬。一次,厂里的钢板切割机出现了故障,这可急坏了大家。因为这台机器一旦停机,其他加工类的工作都会受到影响。闫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琢磨着让技能水平较好的白文去试试,可白文一开始并不情愿。闫波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别怕,大胆去修,出了问题我兜底!”白文被闫波的鼓励打动,最终不负众望,顺利排除了故障。
  闫波用自己的智慧和温情,为机修厂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年下来,机修厂实现了2000多万元的修旧利废加工产值。这个数字,对于以前的机修厂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闫波队长就是我们的‘领头雁’,跟着他,我们有信心,有干劲!”职工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2022年底,闫波刚把机修厂搞得风生水起,根据上级安排他又上任掘锚二队队长。这可是他曾经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地方,每一寸土地、每一台设备,他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但闫波心里清楚,如今的煤矿行业,智能化才是未来的大趋势。他暗暗下定决心:不管有多难,智能化建设这块“硬骨头”,他一定要啃下来!
  一开始,大家对新技术都挺陌生,安装智能化设备的时候,工程量大得惊人,光是设备调试,就得反复折腾好多次。每次遇到问题,就会有人打退堂鼓:“闫队,这玩意儿太复杂了,咱要不就算了吧?”闫波却坚定地说:“不行!智能化是咱们的未来,这点儿困难算啥?”
  闫波带着职工一头扎进施工现场,白天研究设备,晚上琢磨技术手册。遇到难题,他就和厂家工程师、技术骨干们一起开展“头脑风暴”,一点点攻克难关。“智能化设备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得慢慢养,反复试验、改造,才能让它在咱们这儿扎下根。”闫波表示道。在他的带领下,职工的干劲越来越足,智能化掘进面也一步步走向了常态化应用。
  智能化建设搞起来了,闫波又琢磨着怎么把掘进效率再往上提一提。他大胆提出“996生产组织模式”,即两个9小时生产,6小时检修。不少人都觉得“离谱”了。
  “闫队,这‘996模式’,咱能搞得定不?”有人心里犯嘀咕。闫波却笑笑:“咱试试就知道了,只要把时间安排得明明白白,效率肯定能上去。”他带着职工重新规划工作流程,精准卡控生产、检修、维护时间。一开始,职工还不太习惯,但慢慢地,大家发现生产效率真的提高了,设备故障也少了。
  “闫队这招真灵!”职工们纷纷感叹。在集团智能化验收的时候,掘锚二队顺利通过。职工们欢呼雀跃,闫波却说:“这都是大家伙儿的功劳,智能化建设,咱们还得继续加油!”
  “闫队就是咱们的领航人,跟着他准没错!”职工们这样打趣。在闫波的带领和坚持下,掘锚二队成了智能化建设的“排头兵”。职工跟着闫队,一路披荆斩棘,从智能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到“996生产模式”的推行,每一步都走得又快又稳。
  在煤矿行业智能化的浪潮中,闫波用创新的思维打破传统束缚,用温情的关怀凝聚人心,用坚韧的毅力攻克重重难关。在他的带领下,掘锚二队实现了智能化掘进的华丽转身,书写出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精彩篇章。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