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风与火的传承
本报记者 单素利 通讯员 王 林
2025年04月23日
字数:1731
版次:02
  四月的陕北,山风裹挟着细沙,呼啸着掠过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连绵起伏的沟壑。天刚蒙蒙亮,龙源电力陕西公司延安分中心负责人乔永强已带领着周湾风电场职工,精神抖擞地准备出发。
  “安全帽、活动扳手、齿轮油……”乔永强一边仔细清点着工具,一边对照着检修单,手指在7号风机的检修单上稍稍停顿。这台风机已服役10年,在周湾风电场职工专业且精细的维护下默默运转,恰似一位饱经沧桑却坚毅不屈的老兵,坚守岗位,不轻言“退役”。
  皮卡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颠簸,车轮碾压过碎石,发出沉闷的声响。从后视镜望去,48台白色风机在薄雾中缓缓转动,宛如一支忠诚而沉默的卫队。它们中运行时间最长的已默默坚守3600多天了。每一台风机的特性与“脾气”,乔永强都了如指掌。
  35岁的乔永强在风电值班员、运维检修员、值班长、安全环保专责、技术专责等多个岗位锻炼过,工作经验丰富。担任延安分中心负责人后,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面对设备老化导致的故障率升高以及电网两个细则带来的严峻挑战,乔永强勇挑重担,带领风电场职工加大设备维护力度,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全力保障设备稳定运行。同时,深入解读两个细则文件,从功率预测偏差考核、AGC调节性能指标,到无功电压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风电场的发电效率和经济效益,为风电场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车辆行驶到一半路程时,去年刚入职的职工韩路突然兴奋地指着远处喊道:“快看!”晨光中,吴起县革命烈士陵园的纪念碑庄严肃穆,被朝阳镀上一层耀眼的金色,仿佛一柄闪耀着光辉的利剑。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无数革命先烈不惧枪林弹雨、不怕牺牲,为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
  在这片被战火洗礼过的红色土地上,巍峨矗立的风机正将春风转化为清洁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风向标校正完成!”对讲机里传来塔顶巡检员的汇报声。乔永强在检修单上认真地打了个钩,这是今天完成的第九项任务。正是凭借着这份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2024年,周湾风电场风电机组全年连续运行300天,占比达81%。而他们——这群平均年龄仅30岁的“追风者”,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光明与希望。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韩路在周湾风电场已工作9个月了。他清楚地记得刚考完特种作业证第一次登上风机开展定检工作的场景。此前,他对风机的认识仅停留在图片或单独部件上,这次定检,通过对主轴、齿轮箱、发电机清理废油并加注新油,对变桨超级电容测试,对发电机碳刷测量与更换等一系列操作,韩路真正将风机所有部件的功能串联起来,并形成完整认知。从拆卸部件检查磨损,到清洁轴承涂抹润滑脂,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差错,韩路深刻体会到严谨细致对于保障风机稳定运行的重要性。
  在一次次的处理故障过程中,各种突发状况和恶劣天气时刻都在考验着周湾风电场的职工。每一次成功处理故障,都让他们的技术更上一层楼,当看到风机重新平稳运转,大家的心中满是成就感,这不仅是对自身能力的肯定,也让他们明白,处理故障是挑战,更是成长锻炼的机会。
  山风掠过,恍惚间,乔永强和同事们仿佛听见了穿越时空的激昂军号声。2024年,周湾风电场发电量达1.6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3.3万吨。
  翻开班组的工作日志,除了密密麻麻的技术参数,还记录着这样温暖人心的点滴:2023年4月5日,为周湾镇中心小学送去书包文具;2024年2月15日,帮孤寡老人王大爷检修电路……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这支运维团队独创了“设备巡检+民生巡查”双检机制,将风电场的工作与乡亲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结合道路修缮工作,周湾风电场职工主动前往风电场附近农户家中,帮忙修缮道路。在山川之间,他们从“追风人”化身为筑路先锋,面对崎岖山路、坑洼泥路,带着专业工具与满腔热忱,挥动着铁锹,一铲一铲填补着雨水冲刷留下的沟壑。曾经,村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如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崭新平坦的道路在脚下不断延伸。这不仅是一条出行之路,更是一条致富之路,承载着村民们带着丰收的农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的希望。
  “他们的红马甲比山丹丹花还亮眼!”罗沟圈村的王大爷笑呵呵地称赞道。
  结束了一天的检修工作,回程路上,夕阳将风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乔永强望着旋转的叶片,轻声说道:“老一辈守护革命火种,我们守护万家灯火——这,就是传承。”
  山风依旧,而风车转动不息,诉说着一代又一代的坚守与担当。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