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随园诗韵
◎刘井林
2025年04月17日
字数:1625
版次:04

   内容简介:
  《随园诗话》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正编十六卷,首次出版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补遗十卷,首次出版于清嘉庆年间。
  此书系统阐述了袁枚的诗歌理论及审美倾向,其内容多记当代诗坛趣闻逸事,也有对古今诗人诗作的议论品评,集中阐发性灵说。反对拟古和矫饰,倡导抒写性灵,写真性情,重“真”“活”“新”。

  提及清人袁枚,想必不少人会首先想起那本记录着珍馐美馔的《随园食单》,在那里面,一道道佳肴被赋予了文化的韵味,饮食的细节被描绘得活灵活现,展现了袁枚作为美食家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其实袁枚的才华远不止于此,他还留给我们一部极具分量的文学瑰宝——《随园诗话》。这部诗歌著作,内涵丰富,精彩纷呈,书中那一句句精妙的诗词、一个个鲜活的诗坛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才情与智慧。
  翻开《随园诗话》,袁枚倡导的“性灵说”便如同一股清新的风扑面而来。“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这一观点让我们对诗歌有了全新的认知。以往总觉得诗歌需要华丽的辞藻堆砌,需要严格遵循古人定下的格律范式,可袁枚却告诉我们,真情实感才是诗歌的灵魂所在。“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他的笔下,苔花虽身处白日不到的阴暗角落,却凭借着自身对生命的热忱,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这般对生命的礼赞,正是性灵的体现,它无关乎花朵的大小,也无关乎所处环境的优劣,只是纯粹地将内心的情感通过诗句流淌出来,让每一个读到的人都能感受到那股顽强的生命力,为之动容。书中收录的众多诗词,每一首都是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窗。读《所见》时,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画面跃然眼前,仿佛自己就置身于那郁郁葱葱的树林间,听着牧童嘹亮的歌声,看着他因想捕捉鸣蝉而瞬间安静下来的模样,孩童的天真烂漫跃然纸上。没有晦涩难懂的词句,只是用最质朴自然的语言,便勾勒出如此生动有趣的场景,这不正是“性灵说”所推崇的自然天成吗?诗人在那一瞬间被所见之景触动,灵感乍现,将这份童趣记录下来,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让后世的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乡村生活的简单快乐。
  《随园诗话》不仅让我们领略到诗歌创作中真情与自然的重要性,更拓宽了我们对诗歌审美标准的认知。袁枚打破了诸多的局限,不拘泥于诗歌的体裁、格律等刻板要求,只要是能“动人心目”,有着独特的音律风趣,便是好诗。书中大量收录闺阁之诗便是很好的例证,如佟氏艳雪“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一句,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道出了美人和名将相似的悲剧命运,令人叹惋。在那个时代,女子作诗本就面临诸多偏见,袁枚却能看到她们诗作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与收录,这无疑是对传统审美观念的一种冲击,也让我们明白诗歌的美是多元的,不应被一些既定的框架所束缚。同时,袁枚在书中对于诗歌创作的诸多见解也让我们受益匪浅。他强调灵感与兴会,认为作诗需要捕捉那瞬间的灵感,“作诗兴会所至,容易成篇”。确实,很多时候好的诗作往往就是在诗人情感最为浓烈、灵感最为充沛的时候诞生的。而且,他还指出内容与形式、天分与学力等应相辅相成,不能顾此失彼,这就如同打造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既要有深刻的内涵,也要有外在吸引人的表现形式。创作诗歌时,不能只一味追求辞藻的华丽而忽略了情感的真挚,也不能仅凭一腔热情而忽视了艺术技巧的锤炼。
  在文学的长河中,每一部经典作品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与智慧,《随园诗话》便是这样一部意义非凡的佳作,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在忙碌中迷失自我,忽略了内心深处那份细腻而真挚的情感表达。《随园诗话》就像一位博学且风趣的老者,它提醒我们,诗歌是心灵的栖息之所,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通过这本书,我们学会了用一颗敏锐且温柔的心去观察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并用质朴无华或优美动人的文字将这些珍贵的时刻定格下来,为平凡的生活增添一抹诗意。
  (作者单位:平庄煤业老公营子矿)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