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春融赛跑
2025年04月10日
字数:1933
版次:02
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交界处,一条钢铁动脉蜿蜒穿行,这是中国“西煤东运”的重要通道——包神铁路神朔线。
每年春季,这条铁路都要直面一场特殊的“倒春寒”,冻土消融引发的路基沉降、边坡滑塌、轨道变形等病害集中暴发。如何在与自然规律的较量中保障能源大动脉畅通?这场分秒必争的攻防战背后,又有怎样一条环环相扣的“破冰链”?
神朔公司用29年实践经验,走出了一条科技破冰、智慧养护的创新之路。
凌晨4时,寒风卷着细沙掠过钢轨。神朔线134公里500米区段,线路工郭高峰蹲在钢轨旁,手中的道尺显示轨距已超限值2毫米。此时,他的对讲机里传来运转室驻站联络员急切地询问:“检查完毕了吗?重载列车还有20分钟通过。”
这样争分夺秒的场景,每年3月至5月都会在268公里的神朔线上反复上演。
“重载运输是个精密联动的系统,任何环节的误差都会被万吨重载放大。”生产技术部主任王碰雄介绍道,“冻融区的轨道因温度变化导致道床和路基物理性能改变,轨道刚度分布不均。当轴重30吨的列车通过时,轨道承受的垂向冲击荷载会显著增大,轨道板与道床间接触应力也会因冻融循环产生的空隙而局部集中,加剧冲击力传递。”这无疑给神朔铁路的养护工作增添了极大的难度。
神朔铁路穿越毛乌素沙地边缘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特殊的地质条件使其深受冻土消融病害困扰。沙地路段因含水率变化导致路基松软,黄土地段则因冻融循环引发边坡失稳,恰似在流动的河床上铺设铁轨。从事线路养护工作30年的李明生这样比喻:“春季气温回升,冻土融化,铁路路基和轨道病害频发,我们此刻就是在与解冻赛跑。”
为攻坚克难,神朔公司从过去简单的“听诊器”式检测,进化为如今精准的“CT机”模式,不断升级钢轨探伤检测技术,不仅能及时捕捉钢轨中不同位置和不同取向的水平缺陷、裂纹、轨头垂直劈裂等伤损,还能通过超声通道回放模式将检测数据进行周期同步对比,预防应力裂断,为薄弱地段“靶向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在神朔公司阴塔站区数据分析室,分析员刘常丽紧盯电脑显示屏,从海量的钢轨监测数据中找出线路病害的变化规律。“过去靠人工目测轨距,误差常常在2毫米以上。现在接入各种监测系统后,可实时获取线路设备超限数据,以0.1毫米精度捕捉钢轨形变。”刘常丽介绍。
2月25日,神朔公司府谷站区应用RMMS轨道移动三维激光测量仪器及IOV隧道设施实景检查仪,对青龙隧道进行全方位“体检”。
“此次检测通过RMMS视觉系统和IOV记忆功能对隧道内壁、拱顶等部位进行全方位高速采集,检测效率提升约85%,为隧道病害整治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数据支撑。同时,利用检测处理软件自动识别病害类型、等级及分布位置,生成了三维可视化分析报告。”线路工邓少雄说。
神朔公司建立完善设备安全分析机制,加强设备巡视、监测、检测、检修和整治,百米钢轨运输车组、隧道多平台作业车等先进设备陆续投入使用,极大提升了作业效率。通过实施大机捣固和桥梁全断面机械清筛,全线轨检优良率达99.87%,为设备安全高效运行筑牢根基,也为抵御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铁路病害、确保重载运输安全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
春融期间,冻结期垫高的轨枕随着融雪慢慢下沉,轨面高低发生突变,轨距杆扭曲引发水平偏差,含水道床在列车碾压下喷涌泥浆极易发生“晃车”现象。每年春天,铁路人都必须要打赢这场“冻融攻防战”。
2月28日10时20分,神朔公司神木北线路二工区张志铭正在道岔上与同事进行人工捣固作业,全面压实道床强度。“一定要捣实这个钢轨接头,不然这块路基会松散。”在工长的叮嘱下,二人紧密配合,将标准化作业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中。
如果融雪水悄然渗入电缆沟,联锁设备就会被蒙上“眼罩”,信号灯闪烁紊乱,道岔失去定位。在水与电的博弈中,电务人高超的技术和责任心缺一不可。
3月4日9时,阴塔信号工区全面开展信号设备春季检查整治工作,他们以道岔设备、轨道电路、电缆设备、外部安全环境检查为重点,仔细巡查电缆外部路径,关注地面状况和标识。“检查电缆时,要仔细查看外皮有无破损,架空电缆的悬挂装置是否牢固,设备下是否有积水、是否有杂物,包括每一根电缆的排列和固定情况都要掌握。”工长郭汉川在现场不厌其烦地强调着排查细节。
春融期,阴塔信号工区增加设备检查频次,切实保障铁路信号系统精准指挥列车。他们以专业专注,守护着钢铁巨龙的“神经末梢”。
3月7日11时,随着三岔供电工区轨道车一次次的升降,冰封的绝缘子在供电人的热忱中重获新生。供电人不畏严寒,攀上冰冷的铁塔,仔细清扫绝缘子上的冰凌和尘污,预防融雪闪络放电现象发生。
当冻土“苏醒”,铁路人早已吹响“防春融、保畅通”的集结号,他们以“毫米不差”的坚守,在千里铁道线上打响开春第一场安全攻坚战。每一趟列车安全抵达的背后,都是千万铁路人用脚步丈量出的安全刻度。
每年春季,这条铁路都要直面一场特殊的“倒春寒”,冻土消融引发的路基沉降、边坡滑塌、轨道变形等病害集中暴发。如何在与自然规律的较量中保障能源大动脉畅通?这场分秒必争的攻防战背后,又有怎样一条环环相扣的“破冰链”?
神朔公司用29年实践经验,走出了一条科技破冰、智慧养护的创新之路。
精准把脉铁路“健康”
凌晨4时,寒风卷着细沙掠过钢轨。神朔线134公里500米区段,线路工郭高峰蹲在钢轨旁,手中的道尺显示轨距已超限值2毫米。此时,他的对讲机里传来运转室驻站联络员急切地询问:“检查完毕了吗?重载列车还有20分钟通过。”
这样争分夺秒的场景,每年3月至5月都会在268公里的神朔线上反复上演。
“重载运输是个精密联动的系统,任何环节的误差都会被万吨重载放大。”生产技术部主任王碰雄介绍道,“冻融区的轨道因温度变化导致道床和路基物理性能改变,轨道刚度分布不均。当轴重30吨的列车通过时,轨道承受的垂向冲击荷载会显著增大,轨道板与道床间接触应力也会因冻融循环产生的空隙而局部集中,加剧冲击力传递。”这无疑给神朔铁路的养护工作增添了极大的难度。
神朔铁路穿越毛乌素沙地边缘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特殊的地质条件使其深受冻土消融病害困扰。沙地路段因含水率变化导致路基松软,黄土地段则因冻融循环引发边坡失稳,恰似在流动的河床上铺设铁轨。从事线路养护工作30年的李明生这样比喻:“春季气温回升,冻土融化,铁路路基和轨道病害频发,我们此刻就是在与解冻赛跑。”
为攻坚克难,神朔公司从过去简单的“听诊器”式检测,进化为如今精准的“CT机”模式,不断升级钢轨探伤检测技术,不仅能及时捕捉钢轨中不同位置和不同取向的水平缺陷、裂纹、轨头垂直劈裂等伤损,还能通过超声通道回放模式将检测数据进行周期同步对比,预防应力裂断,为薄弱地段“靶向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在神朔公司阴塔站区数据分析室,分析员刘常丽紧盯电脑显示屏,从海量的钢轨监测数据中找出线路病害的变化规律。“过去靠人工目测轨距,误差常常在2毫米以上。现在接入各种监测系统后,可实时获取线路设备超限数据,以0.1毫米精度捕捉钢轨形变。”刘常丽介绍。
2月25日,神朔公司府谷站区应用RMMS轨道移动三维激光测量仪器及IOV隧道设施实景检查仪,对青龙隧道进行全方位“体检”。
“此次检测通过RMMS视觉系统和IOV记忆功能对隧道内壁、拱顶等部位进行全方位高速采集,检测效率提升约85%,为隧道病害整治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数据支撑。同时,利用检测处理软件自动识别病害类型、等级及分布位置,生成了三维可视化分析报告。”线路工邓少雄说。
神朔公司建立完善设备安全分析机制,加强设备巡视、监测、检测、检修和整治,百米钢轨运输车组、隧道多平台作业车等先进设备陆续投入使用,极大提升了作业效率。通过实施大机捣固和桥梁全断面机械清筛,全线轨检优良率达99.87%,为设备安全高效运行筑牢根基,也为抵御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铁路病害、确保重载运输安全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
脚步丈量安全刻度
春融期间,冻结期垫高的轨枕随着融雪慢慢下沉,轨面高低发生突变,轨距杆扭曲引发水平偏差,含水道床在列车碾压下喷涌泥浆极易发生“晃车”现象。每年春天,铁路人都必须要打赢这场“冻融攻防战”。
2月28日10时20分,神朔公司神木北线路二工区张志铭正在道岔上与同事进行人工捣固作业,全面压实道床强度。“一定要捣实这个钢轨接头,不然这块路基会松散。”在工长的叮嘱下,二人紧密配合,将标准化作业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中。
如果融雪水悄然渗入电缆沟,联锁设备就会被蒙上“眼罩”,信号灯闪烁紊乱,道岔失去定位。在水与电的博弈中,电务人高超的技术和责任心缺一不可。
3月4日9时,阴塔信号工区全面开展信号设备春季检查整治工作,他们以道岔设备、轨道电路、电缆设备、外部安全环境检查为重点,仔细巡查电缆外部路径,关注地面状况和标识。“检查电缆时,要仔细查看外皮有无破损,架空电缆的悬挂装置是否牢固,设备下是否有积水、是否有杂物,包括每一根电缆的排列和固定情况都要掌握。”工长郭汉川在现场不厌其烦地强调着排查细节。
春融期,阴塔信号工区增加设备检查频次,切实保障铁路信号系统精准指挥列车。他们以专业专注,守护着钢铁巨龙的“神经末梢”。
3月7日11时,随着三岔供电工区轨道车一次次的升降,冰封的绝缘子在供电人的热忱中重获新生。供电人不畏严寒,攀上冰冷的铁塔,仔细清扫绝缘子上的冰凌和尘污,预防融雪闪络放电现象发生。
当冻土“苏醒”,铁路人早已吹响“防春融、保畅通”的集结号,他们以“毫米不差”的坚守,在千里铁道线上打响开春第一场安全攻坚战。每一趟列车安全抵达的背后,都是千万铁路人用脚步丈量出的安全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