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亲爱的生活
◎ 王纪波
2025年04月08日
字数:1580
版次:04
  周末收拾书柜,一本安静陈列的《亲爱的生活》吸引了我的目光。
  这本书包含14个独立的小故事,平淡无澜的文字描述的多是生活琐事。封面上的一行文字“在这趟旅途中,所有的事都不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发生,但到最后,这些都不要紧。我们终将原谅这个世界,原谅我们自己”,让我耐心地读完了所有故事,甚至还产生了不少感触与共鸣。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出生在临近河北省界的偏远乡村,仿佛是1976年那场唐山大地震开启了我的记忆。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全村处处是房倒屋塌的场景,幸存的人们极度惊恐和悲伤。我家算是幸运的,邻居家的一根房梁斜落下来,一侧支撑住了我家的东墙,才使我们活了下来。
  上小学时,我的成绩平平,对上学也没啥兴趣,五年级突发奇想,不想上学了,觉得跟着父母干农活也挺好,还自在。当时正是农忙时节,父母需要帮手,于是没有犹豫便同意了。周一早上,还在睡梦中的我被姥姥喊醒:“不上学哪行呀,将来你吃苦受累的时候后悔就晚啦!”我迷迷糊糊坐起来,看着姥姥焦急又严肃的脸,心里“咯噔”一下。我赶紧跳下床,手忙脚乱地把落下的作业补齐,随后一路飞奔到学校,从此再没有过退学的念头。
  初中三年,我在离家不远的乡镇中学度过。初一的班主任是临时代理的,还教我们数学。我只记得她表情严肃,可同学们都不怕她。课堂上很多同学小动作不断,我也经常走神,期末考试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第二学期,休假结束的班主任回归。早就听说她厉害,虽然总爱笑,但骨子里透着威严,吓得我再也不敢走神。整堂数学课,我都全神贯注,课后也认真写作业。慢慢地,不管大考小考,除了粗心出错,我很少遇到不会的题。更重要的是,其他课我也能认真听讲了。到期末,我一跃成为年级第一的优等生,并且一直保持到初中毕业。
  后来我考入县一中,平生第一次坐了公共汽车,第一次见到高楼林立、漂亮宽敞的校园,兴奋至极。但宿舍是两排大通铺,挤了近20名学生。晚上熄灯后,有人窃窃私语,有人打着手电筒看书,习惯早睡的我痛苦又无奈。好不容易到了高考季,离家近些的同学为了能休息好都回家了,宿舍只剩五六个离家远的学生。考前那晚,我难得早早入睡,却被同学猛拍蚊子的声音吵醒,之后再也睡不着。没休息好,考场上我脑袋发蒙,卷子答得不理想。之后的两天越怕睡不着却越是睡不着,结果几场考试都是迷迷糊糊。最终高考的分数离本科线差了两分,只能填报专科的学校了。因大姨就在太原,于是就选了太原电力专科学校。1989年的9月,我第一次坐火车,踏入向往已久的大学校园。那时候,毕业是包分配的,1992年的盛夏,我被分配到离家近百公里的蓟县发电厂,成为一名电力职工。起初几年,我对电力系统没什么特别的概念。直到有一天,高中同学说,当年留在市区工作的几位本科同学,因单位效益不好都下岗了。一瞬间,我心里残存的高考遗憾消失了。心想工资虽然不多,但是稳定,还赶上了福利分房,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生活的脚步走走停停,生活的道路曲曲折折,甚至暗藏着无常和变数。那时候年轻不太懂事,只关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忽视了父母的身体。直到一天接到弟弟的电话,才得知父亲病了。我顿时愣住,父亲一辈子为我们操劳,还没享过清福,厄运怎么就降临了?我满心悲伤,祈盼父亲手术后能康复。但事与愿违,在2009年的中秋节前夕,被病痛折磨得瘦骨嶙峋的父亲,带着对亲人们的万般不舍和生活的无限眷恋离开了。
  前几天回老家,落日余晖中,与八十多岁的母亲坐在堂屋的小马扎上聊天,她念叨着村里的事,谁去世了,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谁家儿子儿媳去塘沽打工了。说到小孙女跟她视频,嘱咐她走路小心、别累着时,母亲脸上是满足的微笑。对我来说,这就是最美的生活画面。
  这就是我们平淡而真实的生活,没有十全十美,有时也渗透着百般滋味,但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和成长。只要真诚、勇敢、乐观地对待生活,生活也会给予善意的回馈,因为该来的总会到来。生活,总是充满新奇与希望。

(作者单位:天津盘山电厂)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