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赋能 培育时代英才
2025年04月03日
字数:1071
版次:03

班组“移动课堂”助力员工博学审问。

唐鹏程(右)和员工一起研究解决设备问题。

员工检查电气设备,并做好记录。

班长唐鹏程带领班组员工在创新工作室进行技术研究。
阳光透过厂房天窗斜铺在检修平台上,发电机定子线圈泛着金属冷光。
去年10月,机组C级检修时,发电机转子隐患治理项目刚刚通过超速试验。本可按部就班做好收尾工作的江苏太仓电厂电气一次班,却在班前会上掀起了波澜。
“发电机电位外移试验数据存在细微偏差。”电气一次班高级技师朱忠诚指着试验单上的差异,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一发现,让正在准备签署验收单的技术员停下了手中的笔:“尽管所有常规检测均显示达标,但这一细节不容忽视。”
“上水压泵。”班长唐鹏程的决断掷地有声。定子膛内,12双手在定子线棒间穿梭如织,手电筒的光斑在发电机膛内交错。经过3次打压试验的指针开始颤抖,渗水痕迹终于在线圈接头处显现。
“像毛细血管渗血般。”蹲在狭窄气隙里的朱忠诚用手电筒照亮那处晶莹的水印,20年的检修经验让他脊背发凉:“这隐秘的缺陷一旦被放过,轻则引发电机短路,重则酿成非停事故。”经过及时检修,当定子线圈严丝合缝嵌入线槽接头焊接完好,这个平均年龄48.6岁的团队又一次完成了与时间的赛跑。
每周的“班组讲堂”,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班长拿着图纸讲解设备原理,姚凡在电脑上同步标注三维模型,当“避雷器壳体温升”的疑难杂症出现时,老中青三代人围坐在控制屏前,老师傅的经验直觉与年轻人的数字思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这就是他们斩获发明专利“避雷器底盘密封圈更换法”诞生的现场。
在500千伏升压站,电气一次班成员正在实施自主研发的“GIS密度变送器在线校验装置。”这个凝聚着5次方案迭代的创新成果,让原本需要停电的检修工作转变为在线操作。如今,这样的技术突破已融入日常,从“高压电机轴承风冷装置”到“开关在线监视装置”,12项专利见证着传统工匠精神与智能制造的融合。
厂区的设备旁人头攒动,这是他们的“移动课堂”,每次检修都被全程记录,成为青年员工的教学案例。在电除尘高频电源改造现场,唐鹏程手把手教徒弟检修各种零件:“修旧利废不是将就,要让老设备焕发新生命。”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电气一次班创下连续13年无非停的纪录,更让价值80万的备件在巧手中重获新生。
唐鹏程常对班组员工说:“咱们守护的不只是设备,更是万家灯火。”荣誉墙上,“五星级班组”的奖牌旁挂着最新获得的“苏州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牌匾。
当晨曦照亮崭新的变压器设备,这群电力工匠又在为“智能电厂改造”的新课题忙碌着。他们的故事就像控制室里永不熄灭的指示灯,默默讲述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担当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