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海岸传奏宁电“绿码”
2025年04月03日
字数:2383
版次:02
碧波浩渺,潮涌今朝。
三月初的江南,茶梅绽放,景色宜人。漫步东海岸边的浙江公司宁海电厂,恍若置身生态园林:一排排光伏板整齐划一铺展成“蓝色梯田”,智能巡检机器人在输煤栈桥中翩然穿行,生态园的菖蒲浸着朝露随风摇曳。从建厂基建期环保投资占比20%的超前布局,到如今绿色能源转型发展的破茧化蝶,该厂用二十余载光阴实现“生态秀带”的蜕变,以崭新姿态在“双碳”目标指引的航程中劈波斩浪,以建功新时代的魄力在能源革命中重塑筋骨,书写着能源企业绿色嬗变的时代答卷。
“方盒子”打通绿频道
在该厂6号百万机组扩建端一处并不显眼的空地上,一排排乳白色的方盒子整齐列队,仿佛在默默等待着电力市场的检阅。
2024年岁尾,百万机组集控室大屏幕上,一组跳动的频率曲线正牵动着全厂的神经。随着电化学储能辅助AGC调频电站全容量并网,这些“方盒子”的出现使得这座传统火电厂实现了华丽蜕变。
在浙江省电力现货市场化的浪潮中,这套采用磷酸铁锂与钛酸锂“双剑合璧”的储能系统,响应快速、控制精准,大幅提高了百万机组在电力交易中的调频中标成效,实现单独或同时对5号、6号百万机组的调频指令响应,成为浙江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规划中四家电源侧储能示范项目之一。
“20多年前,这里只有轰鸣的机器与待航的渔船。”一位鬓角染霜的老职工轻抚着集控室的玻璃幕墙感慨道。彼时的宁海电厂,与大多数传统火电企业一样,受困于单一发电的桎梏。
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纸上谈兵,而是生产线上的“真枪实弹”。经过实施绿色超低排放+扩容升级改造,该厂6台发电机组全部成功实现了比燃气电厂更清洁的能源供应模式,其排放水平远低于燃气电厂1/2限值标准,开创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综合能源“多联供”的新模式,低碳节能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
通过引入AI-NET、边缘计算等智能化技术,厂内各项设备的运行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生产系统的智能化监控使得操作安全性和工作效率得到保证。此外,采用智能识别技术对作业现场进行实时监测,有效堵塞了安全生产漏洞,保障了发电生产的顺利进行。
“智慧脑”锁定绿版图
在深化绿色转型发展的同时,该厂始终把智慧能源建设作为企业转型的重要抓手。无论是生产现场的智能化管控,还是环保设施的实时监测,智慧大脑管理平台的应用赋能企业碳管理、碳减排向更高层次迈进。
在二期集控室的数字大屏上,一道蜿蜒的蓝色曲线格外显眼——这是6号机组新增的高精度碳排放监测系统。“这套系统就像给烟气装上了‘CT扫描仪’。”监盘人员轻点操作界面,指着实时生成的碳排放指数说道。
这项融合多物理场感知技术的创新成果,不仅让电厂实现碳排放的可视化,更构建起更宽负荷工况下的通量模型,荣获宁波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优秀奖,为行业碳核算标准革新提供了宁海范式。
“不出一滴汗巡检煤场,这在以往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自从引入这套系统后,在集控室,一键即可查询各设备运行工况。”
在相隔不远的3、4号圆形煤场中,从智能掺配到煤质快检,再到自动化传输和存储,通过一整套的智能系统,让燃料管理数字化、标准化,实现了一键智能开堆、恒流取料智能掺配及温度监测等多项成果。这套智能管控系统摘得中国节能协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二等奖。
转向厂区东隅,一片由51.31兆瓦光伏矩阵构成的蓝色海洋正吞吐日光,农光互补区的蔬菜蓬勃生长,渔光互补水池中的鱼群游弋成趣。这里不仅是集团公司在浙江首个成功申领“绿色电力证书”的示范基地,更是一座融合生态与科技的立体实验室。“电子园丁”全自动清扫机器人穿梭光于伏板间,无人机巡检系统精准捕捉每一个细节,配套的3.8兆瓦光伏储能装置则像巨型“充电宝”,智慧调度5500万千瓦时的绿色年发电量。同时,得益于临海优势,在新能源矩阵的规划蓝图中,对海洋波浪能发电的探索亦提上日程,有朝一日,潮汐律动转化为绿色电流的画面将呈现在人们眼前。
首(台)套“碳”索绿文章
今年1月中旬,该厂煤电万吨级吸附碳捕集项目全流程试产成功,打通了烟气低能耗吸附二氧化碳工艺从材料制备、工艺开发到工程示范的完整链条,实现吸附碳捕集技术升级迭代和放大,为打造集团公司科技创新重点标杆项目又跨出了重要一步。项目采用集团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效二氧化碳吸附材料和“低压吸附—真空再生”技术,依托该厂6号1055兆瓦超超临界机组完成示范工程建设,具有能耗下降空间大、无腐蚀、无二次污染、操作灵活、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为我国煤电低碳化改造提供重要技术选择。
“物理吸附法就像一位高效且持久的收纳师,仅凭精巧的‘储物格’就能快速筛选并锁住CO2,轻轻一‘抖’便能释放战利品,省时省力还耐用。”项目负责人胡伟斌指向反应塔内层叠排列的吸附模块说道。这些高性能煤基物理吸附材料,拥有堪比活性炭更强的二氧化碳吸附效率,如同为煤电机组装上“生态肺叶”,捕集电耗较传统技术降低40%。他清晰地列出了一笔绿色账单:捕集纯度突破95%,能耗降至300千瓦时/吨二氧化碳以下,年捕集二氧化碳1万吨,相当于在东海之滨再造约600公顷至700公顷森林。
“此刻多明亮,彼时就有多晦暗;没有先例,就去创造先例……”项目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2021年立项时,国内外尚无成熟案例可循,“有人质疑吸附法只是纸上谈兵。”团队成员回忆起施工阶段的日日夜夜,仍然眉头紧锁。
此工程涉及转动设备较多且接线复杂,厂领导班子靠前指挥,项目管理团队统筹规划、科学组织。冰冷机组位于综合车间内部,无法直接使用汽车吊进行吊装,项目组便采用屈臂吊在狭窄空间内吊装作业,并以此项目为支点,联合多方筹建CCUS柔性研发中心,剑指膜法捕集、电催化转化等前沿技术。
“从万吨级示范到未来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我们要让煤电与碳中和握手言和。”项目组用破土拓荒的探索证明:传统能源企业的转型不是壮士断腕的悲歌,而是凤凰涅槃的重生。
当最后一抹晚霞消失在海平面,发电集控室的屏幕映照着守夜人的脸庞。面对新征程,宁海电厂用“硬科技”突破与“软生态”构建的双重笔墨,在东海之滨书写着新时代的“双碳”答卷。
三月初的江南,茶梅绽放,景色宜人。漫步东海岸边的浙江公司宁海电厂,恍若置身生态园林:一排排光伏板整齐划一铺展成“蓝色梯田”,智能巡检机器人在输煤栈桥中翩然穿行,生态园的菖蒲浸着朝露随风摇曳。从建厂基建期环保投资占比20%的超前布局,到如今绿色能源转型发展的破茧化蝶,该厂用二十余载光阴实现“生态秀带”的蜕变,以崭新姿态在“双碳”目标指引的航程中劈波斩浪,以建功新时代的魄力在能源革命中重塑筋骨,书写着能源企业绿色嬗变的时代答卷。
“方盒子”打通绿频道
在该厂6号百万机组扩建端一处并不显眼的空地上,一排排乳白色的方盒子整齐列队,仿佛在默默等待着电力市场的检阅。
2024年岁尾,百万机组集控室大屏幕上,一组跳动的频率曲线正牵动着全厂的神经。随着电化学储能辅助AGC调频电站全容量并网,这些“方盒子”的出现使得这座传统火电厂实现了华丽蜕变。
在浙江省电力现货市场化的浪潮中,这套采用磷酸铁锂与钛酸锂“双剑合璧”的储能系统,响应快速、控制精准,大幅提高了百万机组在电力交易中的调频中标成效,实现单独或同时对5号、6号百万机组的调频指令响应,成为浙江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规划中四家电源侧储能示范项目之一。
“20多年前,这里只有轰鸣的机器与待航的渔船。”一位鬓角染霜的老职工轻抚着集控室的玻璃幕墙感慨道。彼时的宁海电厂,与大多数传统火电企业一样,受困于单一发电的桎梏。
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纸上谈兵,而是生产线上的“真枪实弹”。经过实施绿色超低排放+扩容升级改造,该厂6台发电机组全部成功实现了比燃气电厂更清洁的能源供应模式,其排放水平远低于燃气电厂1/2限值标准,开创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综合能源“多联供”的新模式,低碳节能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
通过引入AI-NET、边缘计算等智能化技术,厂内各项设备的运行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生产系统的智能化监控使得操作安全性和工作效率得到保证。此外,采用智能识别技术对作业现场进行实时监测,有效堵塞了安全生产漏洞,保障了发电生产的顺利进行。
“智慧脑”锁定绿版图
在深化绿色转型发展的同时,该厂始终把智慧能源建设作为企业转型的重要抓手。无论是生产现场的智能化管控,还是环保设施的实时监测,智慧大脑管理平台的应用赋能企业碳管理、碳减排向更高层次迈进。
在二期集控室的数字大屏上,一道蜿蜒的蓝色曲线格外显眼——这是6号机组新增的高精度碳排放监测系统。“这套系统就像给烟气装上了‘CT扫描仪’。”监盘人员轻点操作界面,指着实时生成的碳排放指数说道。
这项融合多物理场感知技术的创新成果,不仅让电厂实现碳排放的可视化,更构建起更宽负荷工况下的通量模型,荣获宁波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优秀奖,为行业碳核算标准革新提供了宁海范式。
“不出一滴汗巡检煤场,这在以往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自从引入这套系统后,在集控室,一键即可查询各设备运行工况。”
在相隔不远的3、4号圆形煤场中,从智能掺配到煤质快检,再到自动化传输和存储,通过一整套的智能系统,让燃料管理数字化、标准化,实现了一键智能开堆、恒流取料智能掺配及温度监测等多项成果。这套智能管控系统摘得中国节能协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二等奖。
转向厂区东隅,一片由51.31兆瓦光伏矩阵构成的蓝色海洋正吞吐日光,农光互补区的蔬菜蓬勃生长,渔光互补水池中的鱼群游弋成趣。这里不仅是集团公司在浙江首个成功申领“绿色电力证书”的示范基地,更是一座融合生态与科技的立体实验室。“电子园丁”全自动清扫机器人穿梭光于伏板间,无人机巡检系统精准捕捉每一个细节,配套的3.8兆瓦光伏储能装置则像巨型“充电宝”,智慧调度5500万千瓦时的绿色年发电量。同时,得益于临海优势,在新能源矩阵的规划蓝图中,对海洋波浪能发电的探索亦提上日程,有朝一日,潮汐律动转化为绿色电流的画面将呈现在人们眼前。
首(台)套“碳”索绿文章
今年1月中旬,该厂煤电万吨级吸附碳捕集项目全流程试产成功,打通了烟气低能耗吸附二氧化碳工艺从材料制备、工艺开发到工程示范的完整链条,实现吸附碳捕集技术升级迭代和放大,为打造集团公司科技创新重点标杆项目又跨出了重要一步。项目采用集团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效二氧化碳吸附材料和“低压吸附—真空再生”技术,依托该厂6号1055兆瓦超超临界机组完成示范工程建设,具有能耗下降空间大、无腐蚀、无二次污染、操作灵活、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为我国煤电低碳化改造提供重要技术选择。
“物理吸附法就像一位高效且持久的收纳师,仅凭精巧的‘储物格’就能快速筛选并锁住CO2,轻轻一‘抖’便能释放战利品,省时省力还耐用。”项目负责人胡伟斌指向反应塔内层叠排列的吸附模块说道。这些高性能煤基物理吸附材料,拥有堪比活性炭更强的二氧化碳吸附效率,如同为煤电机组装上“生态肺叶”,捕集电耗较传统技术降低40%。他清晰地列出了一笔绿色账单:捕集纯度突破95%,能耗降至300千瓦时/吨二氧化碳以下,年捕集二氧化碳1万吨,相当于在东海之滨再造约600公顷至700公顷森林。
“此刻多明亮,彼时就有多晦暗;没有先例,就去创造先例……”项目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2021年立项时,国内外尚无成熟案例可循,“有人质疑吸附法只是纸上谈兵。”团队成员回忆起施工阶段的日日夜夜,仍然眉头紧锁。
此工程涉及转动设备较多且接线复杂,厂领导班子靠前指挥,项目管理团队统筹规划、科学组织。冰冷机组位于综合车间内部,无法直接使用汽车吊进行吊装,项目组便采用屈臂吊在狭窄空间内吊装作业,并以此项目为支点,联合多方筹建CCUS柔性研发中心,剑指膜法捕集、电催化转化等前沿技术。
“从万吨级示范到未来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我们要让煤电与碳中和握手言和。”项目组用破土拓荒的探索证明:传统能源企业的转型不是壮士断腕的悲歌,而是凤凰涅槃的重生。
当最后一抹晚霞消失在海平面,发电集控室的屏幕映照着守夜人的脸庞。面对新征程,宁海电厂用“硬科技”突破与“软生态”构建的双重笔墨,在东海之滨书写着新时代的“双碳”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