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大师的风骨与情怀
——读《荒野上的大师》有感
2025年04月01日
字数:1873
版次:04
内容简介:
  《荒野上的大师》讲述的是上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初创的故事。作者以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营造学社四大机构的发展为主线,描绘了中国考古的诞生经过。这四大机构走出了诸多考古名家,李济、赵元任、吴宓、贾兰坡、夏鼐、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等。作者以细腻感性的笔法,讲述了他们在考古现场和学术书斋中的工作与贡献,突出了他们在逆境中开辟新天地的勇气和毅力,表现了他们在内忧外患之际凭热血和专业为国效力的事迹。
  
  
  当我翻开《荒野上的大师》一书,中国考古学百年的风雨沧桑扑面而来。此书以细腻且深情的笔触,描绘出一代大师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走出书斋,投身于荒野,用智慧和勇气开拓出一条属于中国的学术之路。书中所表现出大师们的风骨与情怀让人尤为敬佩和赞叹。
  李济,这位“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在考古事业的萌芽阶段,便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发掘。他曾言:“我们的工作,是在科学的基础上,重建中国的远古历史。”无论是殷墟那片承载着殷商辉煌的土地,还是其他充满未知与挑战的考古现场,他都如一位虔诚的守护者,细致入微地记录与分析,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的严谨,不仅是对学术的敬重,更是对历史的敬畏,如同一座灯塔,为后来者指引着前行的方向。梁思成与林徽因,这对在中国建筑史中有着特殊地位的伉俪,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全身心投入到古建筑的保护与研究中。梁思成曾感慨:“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依旧还在诉说。”他凭借扎实深厚的功底,对古建筑进行精确测绘与深入研究,每一处线条、每一个结构,都在他的笔下重现昔日光彩;林徽因则以其敏锐的艺术感知和渊博的文化底蕴,从美学与文化的视角解读古建筑的魅力。他们在艰难困苦中坚守理想,为守护中国建筑文化的瑰宝而不懈努力。梁思永,身体的孱弱并未阻挡他在考古道路上的坚定步伐。野外考察的艰辛对他而言犹如重重山峦,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一次次翻越。在偏远的遗址上,他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专注于每一件出土文物,每一层地层剖析,用汗水与坚持书写着对考古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他用生命践行了“只要能找到历史的真相,付出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诺言。赵元任,这位在语言领域卓有建树的大师,将目光投向考古学术探索。他以博学多闻为基石,巧妙地将语言学知识与考古研究融会贯通。他认为:“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就像藤蔓与树木,相互交织,不可分割。”从语言的变迁追溯文化的传播与交融,为解读古代文明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方法,开辟了多维度考古研究的新路。裴文中在周口店的考古发掘中,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果敢的决断力,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北京猿人头盖骨。他曾激动地表示:“这是历史的馈赠,我们有幸成为揭开它神秘面纱的人。”在艰苦卓绝的野外环境里,他不畏严寒酷暑,不惧艰难险阻,凭借着对考古事业的满腔热忱和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使中国的考古学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耀眼光芒。夏鼐,一位在考古学诸多领域都堪称翘楚的大家,无论是田野考古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展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深厚的学识。他曾提到:“考古学是连接现代与古代的桥梁,我们要稳稳地架起它。”他穿梭于各地考古现场,对出土文物进行精准鉴定与深入分析,其撰写的考古报告详实而严谨,为考古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财富。丁文江,被誉为“中国地质学之父”,他不仅是一位勇敢的探险家,还是一名严谨的科学家。他在贵州、云南等地的地质调查,不仅揭示了我国丰富的地质资源,还为后来的地质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他的那句“地质是时间的见证,历史是空间的见证”,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地质工作者。
  这些大师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挺身而出,为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倾尽全力。他们在物质匮乏、信息闭塞的困境中,直面生存挑战,承受质疑误解,凭借对学术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责任,虔诚恭谨地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在学术荒野中开辟出希望之路,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阅读此书,我被大师们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他们所共有的风骨,是面对西方偏见时坚定的爱国情怀,是困境中勇往直前的无畏勇气,是追求真理时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是学者间携手共进的团队意识。他们在荒野上的每一步,都镌刻着对未知的渴望,他们每一滴汗水,都是一股永不干涸的精神源泉。
  《荒野上的大师》不仅仅是一部考古学发展的著作,更是一部饱含人间温情与文化情愫的时代长卷。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大师,不仅是学术的高峰,更是精神的旗帜。在当今时代,我们更应传承和弘扬这些大师们的风骨与情怀,在漫漫人生路上,坚守对真理的追寻,让内心充满光明和力量。
  (作者单位:平庄煤业老公营子矿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