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龙源电力:驭风阔步逐梦深蓝
本报通讯员 林启鑫
2025年03月31日
字数:2736
版次:02
  3月18日,龙源电力全球首座风渔融合浮式平台“国能共享号”,作为集团公司“向绿而新”的新成就之一,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制作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大国基石》第二季《向绿而新》一集中进行展播。
  风起东南,向海而歌。逐梦深蓝,向新向绿。
  不久前,“国能共享号”达到满负荷发电状态。同时,数千条“健身大黄鱼”从“国能共享号”跃然而出,通过冷链运输,来到了千家万户,送达消费者的餐桌,标志着“绿色能源+蓝色粮仓”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取得了圆满成功,为实现更多的“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提供了新借鉴。
  通过开发建设“国能共享号”,龙源电力抢占深海风电前沿,全球首创浮式风渔融合技术,实现了海上风电和深远海渔业养殖的创新融合,对推动海上风电技术进步及海洋资源立体化开发具有里程碑意义。

  挺进深蓝 “海洋牧场”欣欣向荣

  深耕海上风电十五载,龙源电力从试验到示范再到规模化开发,由潮间带到近海并不断走向深远海,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海上风电开发之路,海上风电实现规模化发展,为我国海上风电产业的长足进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进军大海、挺进深蓝、向海图强,技术支撑是关键。
  早在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初期,龙源电力成功攻克了复杂地质海上风电施工关键技术和成套装备等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在江苏建成了全球首个潮间带试验风电场,在福建先后建成全国首个大直径嵌岩单桩、世界首个“植入式”嵌岩单桩、世界首个深水裸岩单桩基础,填补了国内单桩技术的空白,使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更加高效,为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随着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变革,海上风电将逐步走向深远海。深远海风电水深大幅增加,海况更加恶劣,传统的固定桩基式基础无法适用,必须采用全新的漂浮式技术路线。与此同时,以深水网箱为代表的“海洋牧场”,是建设“蓝色粮仓”的重要载体。
  “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是大势所趋,研究漂浮式海风技术是时代之需。风渔融合概念早在10年前就有人提出,但一直没有人实践,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一下?”龙源电力科信部副主任范晓旭表示。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龙源电力充分发挥“1+1+4+N”科技创新体系特色优势,守正创新,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勇闯技术“无人区”,深入开展浮式风电领域风渔融合技术研究,积极探索“绿色能源+蓝色粮仓”融合发展新模式。
  在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龙源电力开展了融合基础设计、浅水系泊研究等5项关键技术攻关,全球成功首创“三立柱半潜式基础内嵌六边形养殖网箱”融合平台,实现了发电与养殖一体化,“电”和“鱼”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与互补;构建了“半潜式基础+养殖网箱+风电机组”一体化设计和数值分析方法,首次完成“风机—浮体—网衣—锚链”多系统动力学耦合分析,一体化设计解决难题;建成风机、光伏、养殖、系泊等系统全域数据采集和状态监视系统,突破传统网箱人工养殖模式,达到远程监控、无人值守,助力建设新型“海上粮仓”。

  相融共生 发电养鱼和美发展

  1月23日,“国能共享号”在福建莆田南日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正式收获首批水产品,书写了新时代“新能源+”立体化开发新篇章。
  南日岛,是福建省第一离岸大岛,海域面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海水养殖面积超4500公顷,是福建水产品主要生产地区之一。
  据工作人员介绍,平台所处的海域离岸30公里,水深35米,属于外海海域,水质好、流速快、空间大,有利于出品高质量的水产品。
  “国能共享号”平台所处的优质海域环境,为鱼群提供了天然的“类野生”的生长环境。生活在平台养殖网箱的大黄鱼,就像住进了“健身房”,通过采用开放式近生态模式进行深海养殖,大黄鱼头部呈钝尖形,背鳍舒展,尾柄修长,肉质变得更加紧实。而且,这些鱼类还呈现出了“野化”现象,口感接近野生水准,深受市场青睐。
  按照智能化养殖的建设思路,“国能共享号”平台搭载了一套集养殖投喂、养殖监控、洗网工具、渔网绞车等一体的智能化深远海养殖设备,同时平台设有23个摄像头、近200个传感器,以及设有水质检测仪,借助多元一体数字化监控,能时刻监测养殖网箱水质、水流速度、含氧量等数据,确保鱼群生长环境的纯净,有力保障鱼群健康成长。
  水上发电、水下养鱼,是“国能共享号”的最大特点。
  为保证在海域里“屹立”不倒、稳定运行发电,“国能共享号”采用三立柱半潜式结构,平台的系泊系统由9套“吸力锚+锚链”组成,可抵御15级台风。“国能共享号”建成后,经历了“小犬”“格美”“康妮”3次强台风袭击考验,尤其是以倾斜1.17°的“晃动”状态,成功抵御了超强台风“格美”的正面侵袭,成为首次经过台风中心区域的漂浮式风电平台,同时平台养殖鱼群也未受台风影响,验证了平台系统安全性,积累了宝贵数据,为进一步做好平台安全运营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漂浮式海上风电试验机组,龙源电力突出数字赋能,积极运用数字化平台,实施“一机一策、预防为主”设备治理策略,深入做好“国能共享号”深度维护和预知维护,确保机组应发满发。投产以来,“国能共享号”创造了连续5天满功率运行的纪录,平台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国际标准。
  “我们将认真总结‘国能共享号’运营经验,按照‘先试验、再小规模养殖、后续大规模养殖’的思路,逐步扩大鱼类养殖数量、品类,直至实现规模化养殖,助推实现海洋资源的立体式、集约化开发。”龙源电力福建公司工程建设部负责人林燊说道。

  求新求变 创新赋能蓄势前行

  基于海上风电和深远海渔业养殖的创新融合技术,“国能共享号”为解决深远海海上风电技术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平台在产出清洁电力的同时还能供应高品质水产品,不断汇聚经略海洋的创新动能,塑造了“绿色电力+蓝色粮仓”的新质生产力典范。
  创新赋能,龙源电力积极打造科技高地——在漂浮式海上风电基础、动态海缆、锚泊系统等领域累计申请国家专利22项,撰写论文18篇,2篇论文在国际可再生领域顶级期刊《RenewableEnergy》《Energy》发表,科技建设成果丰富。
  创新赋能,龙源电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通过首创五大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制三大核心装备,提供深远海风电的全套解决方案,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同时培养一支掌握核心技术并具备自主设计能力的研发团队,牢牢将核心技术掌握在手中。
  创新赋能,龙源电力增效海洋经济多元化开发——建成世界风渔融合首个浮式平台,完成“零”的突破,填补技术空白。未来可在风渔同场的区域进行推广,进一步厚植集团公司先进技术储备,为集团公司布局深远海风电提供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支撑。
  驭风阔步,向海图强。回望历史,龙源电力风电开发从陆地走向海洋,并不断挺进深远海,绽放出逐梦深蓝的旷世芳华。放眼未来,龙源电力将赓续荣光、奋楫扬帆,始终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创新紧迫感,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努力建设更多更好的“新能源+”融合发展示范项目,为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龙源力量。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