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吉林双辽公司
黑土地上“新”风吹
本报通讯员 邓凤影/文 高 双/图
2025年03月25日
字数:2585
版次:03

  孙哲在国有企业创新创意大赛决赛现场为评委演示“未来煤场”。


  运行人员检查锅炉疏水循环利用系统。


  热控中心“青年创客”工作室开展科技攻关。


  双辽公司航拍全景。

  今年以来,吉林双辽公司捷报频传:“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火力发电机组调频控制技术研究”项目,荣获吉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吉林省电力工程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未来煤场:数字孪生驱动的智能燃料管理生态系统”获吉林省首届国有企业创新创意大赛优秀奖……这些消息犹如火种,映照出该公司在科技创新征途上的璀璨星河,双辽公司正以全员创新的澎湃动能,在能源转型的壮阔蓝图上书写着新时代的答卷。
  
  ★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各位评委,生态管理系统就是通过集成三维激光扫描仪与高速全自动数据处理技术,结合点云数据的智能过滤算法和定制化的软件解决方案,实现了堆取料管理、库存煤管理、盘煤管理和配煤掺烧等关键环节的全面自动化,为煤场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3月5日,在吉林省国有企业创新创意大赛的决赛现场,孙哲代表双辽公司演示的“未来煤场”系统令评委耳目一新:通过激光扫描构建的三维数字模型实时映射物理煤场,红外热成像仪捕捉的温度数据在虚拟空间跃动,人工智能算法正在自动生成最优储煤方案。这个将数字孪生技术深度应用于燃料管理的创新项目,使煤场配煤盘点耗时从30分钟压缩至5秒内。
  “传统煤场管理就像蒙着眼睛跳舞,现在终于有了‘数字眼睛’。”孙哲的比喻形象地道出技术突破的价值。该项目团队攻克了多源异构数据融合难题,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开发实时动态三维可视化数字孪生系统平台,将激光点云、配煤优化、温度监测等12类数据流汇成决策“智慧脑”。这种创新魄力源自公司“给舞台、敢压担”的育人机制——刚过而立之年的孙哲已独立负责3个科技创新项目,双辽公司成为新时期吉林电力系统青年人才成长的“摇篮”。
  近三年,像孙哲这样的青年技术骨干牵头完成重点课题3项,13人获得“吉林省青年技术能手”,真正印证了“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 常积跬步方能致远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处之。未来产业的竞争力主要就表现在创新上。”该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葛朋说起未来的发展思路,侃侃而谈。从“风扇磨煤机回粉动态调节装置”到“三维温度场构建技术”,这些凝结着匠心的科技成果,记录着企业技术攻坚的坚实足迹。
  在双辽公司厂房内,获得2024年火电燃料技术创新五星奖的“深调能力提升系统”正在高效运转。这套集成6项专利技术的智能装置,通过动态调节磨辊压力和风煤比例,使设备在30%至100%负荷区间稳定运行,单台年节约维护成本80万元。“就像给磨煤机装上了智能方向盘,非常简便。”技术带头人刘超展示着控制屏上的参数曲线,“过去制粉系统响应迟缓,慢得让人着急,现在系统一键启停、自动寻优,提升机组负荷响应速率20%以上。”说起这个,刘超的脸上满是自豪。
  热能回收领域的创新更显巧思。“锅炉疏水循环利用系统将每小时80吨的疏水余热用于预热给水,相当于每年回收3600吨标煤的热能。这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装置,其灵感竟源自员工食堂的余热回收设备。我们用3年时间做了218次试验,光焊接工艺就迭代了5个版本。”项目组工程师王宝贵抚摸着锃亮的管壁感慨。这种“把简单做到极致”的创新哲学,恰与王安石“成如容易却艰辛”的诗句遥相呼应。

  ★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2月25日,在全国总工会“晒晒我的‘五小’成果”展评页面,燃检中心贾志学团队研发的“换带卷带机”获得超万次点赞。这个看似简易的装置,却凝聚着基层智慧:利用液压原理实现输送带自动卷取,使更换效率提升3倍,人员需求从6人减至2人。
  “就像用圆珠笔弹簧原理解决大象问题。”贾师傅的比喻逗乐网友,却道出群众创新的真谛——用最小改动解决最大痛点。
  这种“人人都是创新家”的氛围,源自双辽公司构建的全员创新生态系统。该公司一直高度重视创新创效工作,早在2017年,该公司就创新提出了“三室一堂”的创新理念——即劳模创新工作室、党员创效工作室、星动力青年工作室三“室”并立,党政工团携手构筑“大创新”格局,推行“创新积分制”,将小改小革与职称晋升、培训资源挂钩,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8年来,该公司收到创新提案326项,创新激活了双辽公司发展的“一池春水”。
  在铁路卸煤区,燃检中心智能化班邢元鑫发明的“车钩扶正装置”正大显身手。这个用废旧钢材改造的装置,每年可节约劳务费用70万以上,有效降低人身安全风险及事故损失风险,减少操作失误延时。“公司给我们搭台子,我们就敢唱创新的大戏。”邢元鑫的朴实话语,印证着“万人操弓”的集体智慧。当每个岗位都成为创新源头,企业就拥有了不竭的动力。

  ★ 智慧转型壮美诗行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为了适应电力体制改革,该公司在企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构建了多能互补与产业协同高效模式。2024年,随着该公司贮灰场10万千瓦光伏项目的投产发电,该公司一跃成为吉林省首家“风光火一体化”综合发展的发电企业;2025年3月,由双辽公司、东北电力大学、长春合成兴业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吉林省灵活低碳燃煤发电新技术科技创新中心申报工作拉开帷幕……
  “未来的电力市场,将是博弈创新的战场。公司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攻关清洁燃烧、碳捕集利用等前沿技术上发力,建设东北首个燃料大数据中心,为行业输出智慧解决方案。我们要做传统能源数字化转型的开路先锋。”该公司副总经理刘磊的话语里,彰显着“谋全局”的战略视野。
  在灰场管理站,大疆机场无人值守系统翱翔天际、定时巡检灰场灰坝,提升巡检效率与安全性;在二期输煤七段,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干雾除尘系统正在为员工创造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在智能化管控中心,煤质快检系统正在高速运行,在生产现场风扇磨煤机回粉动态调节装置在安全应用……这些创新图景,共同编织着双辽公司的未来之梦。正如他们正在建设的数字孪生生态系统,既扎根现实土壤,又延伸向星辰大海。
  从创新火种到燎原之势的技术革命,双辽公司用实践诠释着“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深刻内涵。在这片黑土地上,科技创新的基因已融入企业血脉,智慧转型的浪潮正激荡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当晨光再次照亮厂区“国家能源——不断前进的动力”几个气势恢宏的大字时,新的创新故事已在路上,这是属于奋斗者的时代注脚,更是吉林能源企业勇攀科技高峰的壮美诗行。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