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从实验室到产业链
——探寻宁煤煤制油化工研究院科研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之路
2025年03月24日
字数:3017
版次:02

本报记者 吴 薇 通讯员 刘艳丽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攻坚阶段,我国能源产业既面临着“卡脖子”技术攻关的严峻挑战,也要应对产业升级的紧迫需求。如何打破创新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如何让科技研发的一组组数据走出实验室,成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强大的社会效益?让我们一起走进宁夏煤业煤炭化学工业技术研究院,探寻研发人员如何通过科研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聚焦产业需求 科研助力升级

  产业出卷,科技答题,是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关键路径。多年来,研究院牢记“国之大者”,瞄准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国家煤制油气和煤基新材料战略需求,聚焦煤炭结构与煤气化、煤炭间接液化、煤基高分子新材料、高端润滑油、精细化学品、核心催化剂及低碳清洁技术应用等行业关键技术问题及产业共性难题,精耕细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壮链,全力构建以技术研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业态孵化为核心业务的高水平现代科技产业体系,为宁夏煤业建设科技引领、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管理卓越的世界一流能源领军企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研究院遵循“储备一批、立项一批、实施一批、转化一批”的科研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深入调研产业实际需求,精准把握技术发展趋势,确保每个科研项目都具有明确的应用目标和实际价值。
  费托合成产物具有硫、氮、芳烃含量极低,正构烃尤其是α-烯烃含量高等特点,是生产聚合级1-己烯和1-辛烯的优质原料,其下游可做高密度聚乙烯管材及POE光伏板胶膜等高端聚烯烃产品。然而,长期以来,从费托合成油中分离1-己烯和1-辛烯的技术被国外公司垄断,且不对外转让。
  面对这一技术封锁,研究院精细化学品创新团队主任袁华带领团队成员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指示精神,迎难而上,开展自主研发。在缺乏文献和专利技术借鉴的情况下,研究院成立技术攻坚小组,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一次次地进行实验探索。“经常是白天忙完日常工作,晚上聚在一起讨论方案,每天的心情也跟着实验数据起起落落。”袁华回忆道。经过两年的艰苦技术攻关,团队成功利用自主开发的α-烯烃分离成套工艺技术,分离出聚合级1-己烯和1-辛烯产品,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目前,该技术已成功转化应用于8000吨/年α-烯烃粗分离中试项目,与其配套的千吨级α-烯烃精分离项目,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α-烯烃分离技术优化与工程化放大”的核心攻关任务,已完成实验室阶段进入中试,为后续工业化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验证。今年,袁华又带领团队向1-庚烯分离试验发起挑战。
  正是凭借着这种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研究院在产业需求的驱动下,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能源行业的升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发布各类标准15项,其中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3项,授权专利300多件……
  一项项亮眼的成绩、一个个有力的数字,不仅彰显了研究院在科研领域的卓越实力,更推动了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

  深化体制变革 提升竞争实力

  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研究院充分发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产业优势,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健全科研平台管理体系,着力构建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和“共建、共享、共知”的协同攻关机制,建成了集团及宁夏首家具备独立招收资格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强与国家级科研平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协同合作,汇聚各方智慧攻克科研难题,不断提升技术创新协同攻关能力。
  这些创新平台如同强大的磁场,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汇聚。研发人员从成立之初的71人增加到200多人,其中硕博士研究生147人,高级及以上职称42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6人。他们在这里充分施展才华,推动研究院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快速前行。
  在科技创新人才使用方面,研究院深入落实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和“双长制”,逐步放宽项目实施调整权,促进项目管理权、责、利相匹配,不断提高项目立项、运行、管理的质效。加快完善科研人才评价体系和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制度,选好用好“三支队伍”,构建多元引才、聚才、育才、用才新模式,全力激发创新人才活力。通过一系列人才政策和措施,形成了人才辈出、创新活跃的良好局面,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截至目前,研究院共获批集团首席师1人、宁夏煤业高级研究员3人,选聘技术带头人、研究员8人,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博士15人。2024年,申报青年拔尖人才、托举人才工程9项,获各类人才补助263万元。这些优秀的人才,成为了科技创新的中流砥柱,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加速成果转化 推动产业焕新

  科技研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贡献。研究院以打造产业链融合生态为目标,筑牢“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实验小试—中试验证—工程示范—推广应用”一体贯通的创新链,努力将科技变量转化为产业增量,让一项项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同时,借助宁夏煤业“产销研用”一体化协同优势,通过内、外部技术许可与示范工程建设、自建装置加工生产、自主推广运营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积极推动谱系化吸附剂、催化剂和特种蜡、高端聚烯烃等产品技术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进一步优化现有自研润滑油、矿用高分子材料、矿用无机注浆材料等产品性能,持续扩大产品产量和市场规模,推动发展动能转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张伟是研究院催化转化专业的一名研究员,在甲醇制丙烯(MTP)催化剂国产化研发的道路上,书写了一段精彩的创新故事。2009年,研究生毕业的他投身到MTP催化剂国产化研发团队。在此之前,MTP催化剂供应一直被国外公司垄断,国内企业在商务谈判中面临诸多困难。为打破这一局面,张伟带领5名研发人员,踏上了艰苦的研发之路。他们自主设计搭建了从克级到吨级的成套催化剂评价平台,进行了累计9000多个小时的催化剂评价实验,克服重重困难,不断优化实验方案,改进技术工艺。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TP催化剂,并成功实现工业化试应用,平均丙烯收率达27.60%,较进口催化剂提高0.84%,单周期运行时间较进口催化剂延长近1倍,总寿命较进口催化剂延长1500小时,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同时,依托建立的催化剂评价方法,张伟团队制定了《甲醇制丙烯催化剂反应性能试验方法》行业标准,得到同行业知名科研院所认可,先后为9家单位提供了催化剂评价技术服务,进一步提升了研究院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张伟的故事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在创新发展的赛道上,研究院正凭借新技术、新业态、新动能,不断实现一项项零的突破,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为新兴产业的积厚成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产业是宁夏煤业的未来产业,更是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聚焦‘全面培育公司第四产业板块、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依靠创新驱动加快内生型增长,研究院责无旁贷。”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瑞龙的话语掷地有声,为研究院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展望未来,研究院为实现“双碳”目标,积极探索绿色低碳转型新路径,向“新”而行、逐“质”奋进,提升宁夏煤业煤化工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道路上续写辉煌篇章。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