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解中寻光
2025年03月20日
字数:1421
版次:04
◎ 高腾腾
当目光触及麦家的《人间信》,一幅静谧的画面映入眼帘:一艘小船在湖面孤独地漂浮着,船尾拖出一弯月牙形的蓝色水痕,那水痕蜿蜒曲折,仿佛蕴藏着无尽的未知与深沉的情绪……
在《人间信》中,麦家聚焦“我与父亲”这一深沉而敏感的主题,在与亲生父亲长达17年的沉默对峙后,他鼓足勇气,以笔为刃,将心底那道尘封已久的伤疤缓缓撕开,在子对父的背叛中,在个体对故乡的远离中,讲述了“我”家四代人、半个世纪爱与恨的循环往复,写下了这段饱含血泪的文字。
书中,麦家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矛盾与戏剧性的生活长卷,每一个人物的命运轨迹都交织着苦难与挣扎。早年自缢的小姑,意外离世的爷爷,智慧刚强却失踪了的奶奶,一生隐忍却毫无保留地爱着父亲的母亲,还有那行为恶劣、浪荡不羁让全家蒙羞的父亲。情节反转接连不断,阅读时不禁让人在心底反复追问,怎么会如此?为什么这样?主人公在这样的原生家庭困境中艰难前行,不断与自己的内心、与家人、与不堪的过去展开激烈抗争,每一场抗争都如同在荆棘丛中穿行,残酷地将他推向众叛亲离的边缘,让他孤独地承受命运的重击,内心的挣扎。
在书中第二篇章,作者巧妙地切换视角,从“我”到“他”,这种人称的转折如同一把精巧的钥匙,解锁了小说布局新的维度。它精准地捕捉到“我”与父亲关系质变后,那道横亘在亲情间、难以弥合的情感裂痕,又为作者打开了一扇宣泄情感的闸门,将内心深处汹涌澎湃的情绪宣泄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让读者更深切地感知到,“我”对往昔经历的逃避。阅读至此处,那些文字仿佛拥有了生命,化作声声呐喊,穿透纸背,听得人大汗淋漓,忍不住为这充满荆棘和坎坷的命运、主人公的奋力挣扎与自我救赎发出由衷的惊叹。那一刻,我深刻理解了麦家对这本书的总结,这是一本从心底喊出来的书,掂量得是人性深处的一些东西。
读《人间信》,好像也给自己写了一封信,信里的文字如同一束束微光,穿透岁月的缝隙,照亮了我内心深处尘封已久的角落,那些被遗忘的瞬间,像潮水般涌来。童年的记忆里,总有一些或深或浅的阴影,也许是一次需要家人陪伴的缺失,一次父母不经意间的责骂,一次同学偶然的孤立,一次老师莫名的冤枉……这些,在当时的自己看来,都如巨石般沉重,这些敏感的瞬间,像一枚枚细密的针,扎在年少的时光里。阅读此书,我不禁开始反思这些经历对自己的深远影响,我找到内心那个自己,问自己应该如何面对?在《人间信》的启迪下,我渐渐明白,有些经历之所以对我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我自己赋予了它们消极的定义和意义,是我将那枚细密的针无限放大。而真正决定我们行为和感受的,并非经历本身,而是我们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
如麦家所言,“家无语又无解,你越是远离它,这里的一切,就越是和你有关。”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面对过去的伤痛和原生家庭的难题,我们不必急于原谅,而且要学会和解和自我救赎。救赎也并非要摒弃所有欲望,而是要像书中所传达的,通过觉醒、抗争与和解,将欲望的破坏力转化为重构生命意义的动力,通过不断地自我认知、自我完善,去实现自我修复。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接纳和拥有自己的命运,这便是最好的治愈。
合上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再次端详内页封面,《人间信》三个字皆少了一笔。7岁的女儿看到了,好奇地问我为什么笔画都少了一笔呢?这个问题,好似书中的不可言说。或许,这缺失的笔画,正是人生中那些无法避免的遗憾与不完美。正是这些不完美,使我们学会放下。(作者单位:河北沧东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