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路阳光”映初心
2025年03月19日
字数:1982
版次:04
在渤海之滨的黄骅南站,有一抹流动的志愿红始终温暖着这座港口城市。自2014年成立以来,朔黄铁路“义路阳光”志愿服务队用11年坚守诠释着央企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把志愿服务化作春风,把“朔黄红”文化融入实践中,在服务生产、关爱员工、奉献社会的道路上书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义路阳光”以党员团员为骨干、广大员工和爱心人士自愿自发参加,成立至今先后有3000余名志愿者加入,累计服务时长超过30000小时。荣获“河北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国家能源集团“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国能朔黄铁路“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荣誉称号、“国家能源杯”绿色发展劳动竞赛银牌青年文明岗。
用生命之源点亮希望之光
“每次献血都像在完成一场生命的约定。”义路阳光志愿服务队副队长郭晓远撸起袖子说道。2024年9月4日中华慈善日当天,义路阳光联合沧州市献血中心开展“点亮微光义路同行”公益活动,42名志愿者累计献血9600毫升,创下建站以来单日献血量新高。
自2014年首次组织献血活动以来,志愿服务队已累计献血超30000毫升,相当于60名成年人的血液总量。调度员李航连续8年参与献血,“我记得第一次献血时特别紧张,但看到血袋上的编号,突然觉得自己和某个陌生人的命运有了联结。”这种信念感染了整个班组,如今他所在的信号楼班组已成为“献血先锋岗”,班组8名成员全部加入无偿献血队伍。
2023年冬季,黄骅市一名产妇因大出血急需RH阴性血。2名RH阴性血志愿者在另一名志愿者的陪同下,凌晨3点赶到医院献血,最终成功挽救母婴生命。“当时什么都没想,只记得孩子的哭声特别响亮。”参与献血的志愿者王磊回忆道。
服务队建立“阶梯式献血激励体系”,将献血量与志愿服务时长挂钩,累计献血超1000毫升的志愿者可获得“荣誉队员”称号。这一举措使固定献血者比例从2018年的15%提升至2024年的43%,形成了“献血—表彰—再参与”的良性循环。
创新科普筑牢生命防线
“同学们,遇到同伴落水千万不能手拉手施救!”2024年8月7日,在沧州市暑期防溺水安全公开课直播现场,郭晓远正在通过模拟实验演示错误救援的危险。这场联合蓝天救援队、应急管理局等单位举办的直播活动,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吸引了12万人次观看。
该志愿团队创新开发“铁路安全VR体验系统”,将道口事故模拟、线路防护等场景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在黄骅市第八中学,学生们佩戴VR眼镜体验“紧急制动”操作后,安全课教师李芳感叹:“这种互动式教育比传统说教有效多了。”目前该系统已在12所学校投入使用,覆盖师生8000余人。
除线上直播外,服务队还建立“宣传车+大喇叭+警示桩”的立体防护体系。在铁路沿线30个村庄,志愿者们用方言录制的安全警示广播每天早中晚定时播放;在事故易发路段,他们自费安装的300余根反光警示桩在夜间形成了一道安全屏障。
针对沿线留守儿童占比达45%的现状,服务队特别设计“暑期安全包”,内含防溺水手册、急救包和定位手环。2024年暑期,志愿者们走访500余户家庭,为留守儿童家庭安装防护窗120扇,组织“安全小卫士”训练营11期,培训儿童应急技能。
打造流动的“红色驿站”
从晨光熹微的“爱心粥屋”到灯火通明的非遗讲堂,从防洪一线的突击队到职工菜园的“绿色管家”,志愿服务队构建起“三维服务体系”。他们创新建立“1+N”志愿服务模式,即以党建为引领,联动地方政府、公益组织、学校社区等多方力量,打造出“铁路安全宣讲”“书香助学”“心理疏导”等六大特色品牌。
同时,郭晓远带领团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铁路元素结合,设计出“铁路主题漆扇”“蒸汽机车绒花”等文创产品,他们开发的“非遗进校园”课程已覆盖15所学校。“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使命。”郭晓远说。
在黄骅南站,“义路阳光”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职工菜园里,志愿者们轮值管护的200平方米菜地,每年为食堂提供3000余斤新鲜蔬菜;困难职工帮扶基金成立以来,已资助患病员工家庭4户;心理咨询室的“心灵树洞”信箱,累计收到并回复职工信件200余封。2024年,他们推出“职工微心愿”平台,已实现“通勤班车增设站点”“增设母婴休息室”等12项诉求。
10年来,服务队累计捐赠图书5000余册,在10所学校建立“阳光书屋”。他们创新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职工捐赠的每本书都附有手写寄语。在沧州市实验小学,学生王雨桐收到的《小王子》里夹着调度员张伟的留言:“愿你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
志愿服务队定期走访黄骅市福利院,为残障儿童开设“艺术疗愈”课程。2024年,他们引入AI智能陪伴机器人,通过语音交互帮助孩子们学习生活技能。“看到孩子们第一次完整说出'谢谢',我们都哭了。”志愿者刘湘君哽咽道。
“我们是新时代的追光者,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阳光!”正如队员们在队歌中所唱,这支平均年龄32岁的队伍,正以青春之名,在服务国家战略、保障能源安全、践行社会责任的征程中,书写着属于央企人的时代答卷。从渤海之滨到太行深处,从晨光初绽到暮色四合,那抹流动的志愿红,永远是朔黄铁路线上最温暖的风景线。
“义路阳光”以党员团员为骨干、广大员工和爱心人士自愿自发参加,成立至今先后有3000余名志愿者加入,累计服务时长超过30000小时。荣获“河北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国家能源集团“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国能朔黄铁路“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荣誉称号、“国家能源杯”绿色发展劳动竞赛银牌青年文明岗。
用生命之源点亮希望之光
“每次献血都像在完成一场生命的约定。”义路阳光志愿服务队副队长郭晓远撸起袖子说道。2024年9月4日中华慈善日当天,义路阳光联合沧州市献血中心开展“点亮微光义路同行”公益活动,42名志愿者累计献血9600毫升,创下建站以来单日献血量新高。
自2014年首次组织献血活动以来,志愿服务队已累计献血超30000毫升,相当于60名成年人的血液总量。调度员李航连续8年参与献血,“我记得第一次献血时特别紧张,但看到血袋上的编号,突然觉得自己和某个陌生人的命运有了联结。”这种信念感染了整个班组,如今他所在的信号楼班组已成为“献血先锋岗”,班组8名成员全部加入无偿献血队伍。
2023年冬季,黄骅市一名产妇因大出血急需RH阴性血。2名RH阴性血志愿者在另一名志愿者的陪同下,凌晨3点赶到医院献血,最终成功挽救母婴生命。“当时什么都没想,只记得孩子的哭声特别响亮。”参与献血的志愿者王磊回忆道。
服务队建立“阶梯式献血激励体系”,将献血量与志愿服务时长挂钩,累计献血超1000毫升的志愿者可获得“荣誉队员”称号。这一举措使固定献血者比例从2018年的15%提升至2024年的43%,形成了“献血—表彰—再参与”的良性循环。
创新科普筑牢生命防线
“同学们,遇到同伴落水千万不能手拉手施救!”2024年8月7日,在沧州市暑期防溺水安全公开课直播现场,郭晓远正在通过模拟实验演示错误救援的危险。这场联合蓝天救援队、应急管理局等单位举办的直播活动,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吸引了12万人次观看。
该志愿团队创新开发“铁路安全VR体验系统”,将道口事故模拟、线路防护等场景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在黄骅市第八中学,学生们佩戴VR眼镜体验“紧急制动”操作后,安全课教师李芳感叹:“这种互动式教育比传统说教有效多了。”目前该系统已在12所学校投入使用,覆盖师生8000余人。
除线上直播外,服务队还建立“宣传车+大喇叭+警示桩”的立体防护体系。在铁路沿线30个村庄,志愿者们用方言录制的安全警示广播每天早中晚定时播放;在事故易发路段,他们自费安装的300余根反光警示桩在夜间形成了一道安全屏障。
针对沿线留守儿童占比达45%的现状,服务队特别设计“暑期安全包”,内含防溺水手册、急救包和定位手环。2024年暑期,志愿者们走访500余户家庭,为留守儿童家庭安装防护窗120扇,组织“安全小卫士”训练营11期,培训儿童应急技能。
打造流动的“红色驿站”
从晨光熹微的“爱心粥屋”到灯火通明的非遗讲堂,从防洪一线的突击队到职工菜园的“绿色管家”,志愿服务队构建起“三维服务体系”。他们创新建立“1+N”志愿服务模式,即以党建为引领,联动地方政府、公益组织、学校社区等多方力量,打造出“铁路安全宣讲”“书香助学”“心理疏导”等六大特色品牌。
同时,郭晓远带领团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铁路元素结合,设计出“铁路主题漆扇”“蒸汽机车绒花”等文创产品,他们开发的“非遗进校园”课程已覆盖15所学校。“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使命。”郭晓远说。
在黄骅南站,“义路阳光”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职工菜园里,志愿者们轮值管护的200平方米菜地,每年为食堂提供3000余斤新鲜蔬菜;困难职工帮扶基金成立以来,已资助患病员工家庭4户;心理咨询室的“心灵树洞”信箱,累计收到并回复职工信件200余封。2024年,他们推出“职工微心愿”平台,已实现“通勤班车增设站点”“增设母婴休息室”等12项诉求。
10年来,服务队累计捐赠图书5000余册,在10所学校建立“阳光书屋”。他们创新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职工捐赠的每本书都附有手写寄语。在沧州市实验小学,学生王雨桐收到的《小王子》里夹着调度员张伟的留言:“愿你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
志愿服务队定期走访黄骅市福利院,为残障儿童开设“艺术疗愈”课程。2024年,他们引入AI智能陪伴机器人,通过语音交互帮助孩子们学习生活技能。“看到孩子们第一次完整说出'谢谢',我们都哭了。”志愿者刘湘君哽咽道。
“我们是新时代的追光者,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阳光!”正如队员们在队歌中所唱,这支平均年龄32岁的队伍,正以青春之名,在服务国家战略、保障能源安全、践行社会责任的征程中,书写着属于央企人的时代答卷。从渤海之滨到太行深处,从晨光初绽到暮色四合,那抹流动的志愿红,永远是朔黄铁路线上最温暖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