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万利一矿:智能化建设按下“加速键”
本报通讯员 王刚 刘帝
2025年03月14日
字数:1594
版次:03
  3月6日,包头能源万利一矿综采一队队长范磊带领两名智能化采煤机操作工高培恒、张凯,身着干净整洁的工装,前往智能控制中心,在此远程遥控采煤。
  走进宽敞明亮而又温暖的智能控制中心,一台台高清显示器实时展示着井下作业状况、运行参数和实时画面。坐在“高大上”的综采智能化控制系统“太空舱”里,高培恒、张凯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上的一组组数据及视频监控画面,“连线”井下工友,进行了一系列安全确认,随后轻点远程启动按钮。只见电脑屏幕上各项数据由灰变绿,地底深处的采煤机滚筒开始转动,滚滚乌金倾泻而下,皮带机、破碎机、刮板运输机等依次运行了起来。
  穿西装、坐办公室、遥控采煤……对于2022年8月刚入职的大学生高培恒、张凯来说想都不敢想。以前只有在学校里学过智能化采煤理论知识,如今在包头能源万利一矿得以实践。
  近年来,煤矿在智能化建设的“加持”下,设备代替人在危险区域作业,井下人数减少了,职工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煤矿安全系数提高了,采煤效率也大大提升,煤矿劳动方式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悄然转变。“坐在这里就能向位于地下6公里之外的工作面发出指令信号,不再需要职工在井下操作,还能通过数据变化及时感知设备存在的问题,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有效避免事故发生。”范磊介绍,“队干部们轮流在这里值班,其余工作日到井下巡查监控设备运行情况。现在,我们区队每班参与生产的人数从15人减至8人,工作时长严格控制在8小时,人均工效提升了46.6%。”
  从“人控”到“智控”,是机遇,也是挑战。回想起2024年刚引进智能化设备时,矿井职工还不太能接受“新鲜事物”,觉得用起来不习惯、不顺手,范磊和队干部们一步步引导职工,慢慢地,大家对智能化系统从“厌”转变为“爱”。“平时培训都是‘老带新’,但智能化推广必须反着来。年龄大的师傅实践经验丰富,但对智能化设备的接受能力有限,那就让新来的高校毕业生先学会智能化系统的操作,再手把手教给老师傅。现在大家尝到甜头了,你让他停用一天智能化设备,他都不乐意。”范磊说道。
  近年来,煤矿智能化建设让传统煤矿焕发新的生机,让矿井职工的幸福感大大提升,但幸福远不止于此,来自企业的人文关怀更是层出不穷。
  循着范磊手指的方向,大屏上的实时监控画面清晰捕捉到了煤矿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区域,集中展示了集团公司“无监控不作业”赋能安全生产的成果。自从视频监控全覆盖后,想看哪里就看哪里,职工的现场操作都被看在眼里,而且画面很清晰。这也得益于企业对防尘设施的投入,各种喷雾装置、综合防尘降尘装置一齐发力,井下粉尘浓度降低了,工作环境改善了,“黑脸”矿工已成为历史。
  目光聚焦在另一个监控画面,只见巷道内灯光星星点点,职工身上的反光条格外亮眼。“这是企业收集我们的意见后,量身定做的新工作服,增加了高亮度反光条,袖口采用松紧式设计,多处做了材质加厚,高筒靴内置防砸钢条……现场操作更安全。以前,每年按工时发放工作服,我差不多1年才能领1套,新旧交替穿。现在我们每人可以领3套工作服,再也不用担心工作服破损不够穿了。”高培恒和张凯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谈及近年来企业的民生举措,范磊及身边的同事你一言我一语,以前到工作面需要花费1小时,现在从地面乘坐胶轮车,30分钟就能直达工作地点。矿上现在还在井口设立了净化水饮水点,井下也配备了纯净水饮水机,大家随时都能喝上热水,热饭也有了保障。
  企业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职工共享。改善洗浴环境、优化交接班程序,让职工8小时内更加舒心暖心;高标准打造心理驿站,让职工8小时外放松身心,快乐享受生活。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把职工的“心上事”当成“上心事”,托起了职工稳稳的幸福。
  “现在,每逢节假日我们也有了更多的休息时间,这个‘五一’假期我要带上家人,出去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放松下身心。”高培恒和张凯带着浓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重新坐回“太空舱”,紧盯工作面的一举一动。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