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心育才 精心用才
2025年02月26日
字数:1469
版次:02
本报通讯员 李秀兰
2月20日,在乌海能源公乌素矿井下,首席综采煤机司机张强操控着采煤机在300多米深、1.5米厚的薄煤层中作业,切割轨迹误差控制在5厘米内,采出煤炭含矸率低于9%。这一精准作业既是乌海能源智能化建设的有力见证,也是乌海能源依靠人才力量实现从“汗水煤矿”到“智慧矿山”转变的最生动实践。破冰:构建人才生态链
苏海图矿总工程师高峰团队“优化断层施工方案,提高边坡稳定性,增加残煤回收量”的方案,成功提升边坡稳定性;
平沟矿80后邵文琦团队完成国内首套煤矿现场使用的DRJC-1型矿用材料施工过程有毒有害与热检测系统现场应用,其大区域瓦斯治理排采工程每年产生效益400万元;
前不久刚上任的80后公司调度中心副主任房科在路天矿工作时,利用简道云创建“厂矿产洗销储系统”,使跨部门协作效率提升40%以上……
在乌海能源,一个个创新项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背后更蕴含着无数个感人的人才创新故事。而谁能想到,就在10年前,该公司45岁以上职工占比超60%,高级技师不足百人。
转折发生在2021年,该公司全面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2023年,进一步实施“三支队伍”(优秀专家、大国工匠、青年人才)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人才立交桥”。此外,有953人次跨单位调动、1203人次内部调岗,配合“管理、技术、技能”三轨并行的晋升体系,促进人才流动,其中38名机关干部下沉基层,37名基层人员进入机关部室。
“选拔、聘用、考核,明确细化了各项标准。”组织人事部负责人任德川翻开新修订的《乌海能源公司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细则》与配套制定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手册》等制度,详细介绍着公司关于大力推进人才改革的举措。
2024年,乌海能源新晋中层干部中,80后占比71%,10个大师工作室培育出6位行业技能大师,4083名技能人才构建起金字塔式人才梯队。
筑基:培育青年成长链
天荣公司物探队的95后职工陈韦光在师傅葛鹏的指导下迅速成长,多次参加两级公司技术比武并屡获佳绩。陈韦光的快速成长正是该公司“师带徒”机制的生动体现。
乌海能源推出的“三年成才计划”成效显著,新入职大学生一年定岗、两年成才、三年骨干。其中,2021年毕业的煤矿智能化专业大学本科生李政民已拥有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其发表的论文为煤矿供电系统智能化升级提供指导。
2024年,乌海能源举办培训班223期,共有6735人次参训;培育10支专业化队伍,解决了“一线紧、三线松”困局;148人次轮岗交流,300余名复合型人才涌现。
“公司新增5个职业工种认定,完成15个核心工种特级技师评聘,技能人才库超4000人。”公司职工培训中心技能鉴定部主管李耀东介绍道。
2月11日,路天矿业公司井下胶轮车智能安全系统正在陡坡段启动:当重载车辆压过感应区,巷道顶部的激光矩阵立即激活,声光报警器以120分贝强度封锁巷道,AI摄像头同步追踪20米范围内的人员动向。
“这项发明让运输事故率归零。”设计该系统的首席电工李全喜说道。李全喜还拥有“一种煤矿井下智能排水装置”等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牵引钢丝绳沿线制动装置”1项发明专利。
海南煤炭加工公司95后技术员李进云构建的洗煤质量模型,让灰分波动控制在0.3%以内。乌达煤炭加工公司技术员、年仅34岁的刘瀚文参与的“基于沿空留巷的薄煤层工作面智能化开采技术”综合项目,攻克了薄煤层智能开采难题,节省成本超5500万元。乌达煤炭加工公司实现“一块屏幕控全场”,400百万吨/年选煤厂竣工完成,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这些成果的应用,为公司带来效益和质量双提升。
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让乌海能源焕发出新的活力,奏响了新时代的“智慧乌金变奏曲”,不断挖掘煤炭产业的新价值,为创建安全、高效、绿色、智慧的焦煤行业科技领军示范企业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