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逐日绘新景
2025年02月24日
字数:3312
版次:01
本报通讯员 李小红
初春时节,陇原大地一派生机盎然。一台台高大的风机在戈壁滩上迎风飞转,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个个新建项目在荒原上拔地而起……
追风逐日去,新景入画来。甘肃公司紧跟国家能源战略需求,攻坚克难加快推进传统火电企业向新能源转型发展,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加速向“风光无限”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迈进。
重整行装 砥砺前行
2020年,随着煤电区域整合政策的落地,甘肃公司赖以发展的煤电资源全面移交,倒逼出一条传统火电企业向清洁能源发展的转型之路。
自此,甘肃公司观念破冰、发展重塑,依托甘肃省丰富的风光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虽然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但甘肃公司干部职工一个目标、一个声音、一个步调,扎根荒漠,接续奋斗,在全力“赶考”的征途上留下了一个个步履铿锵的坚实足印,交出了一份份优异答卷:装机容量快速翻两番,经营业绩由负到正,项目建设突飞猛进,职工干劲势如破竹。
亮眼的成绩,是喜人的答卷,更是前行的信心,凝聚着公司不断攀登、主动求变的创新探索。
公司主动审视市场、统一思想、谋篇布局,积极融入甘肃省及各地市县发展规划,加强沟通协调,主动争取资源和市场。
经过不懈努力,公司装机容量倍增,产业覆盖甘南、酒泉、白银、临夏、武威等多个市州,涉及“光伏+生态治理”、分布式光伏、风光储一体化、牧光互补、抽水蓄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制氢产业、共享储能、智慧城市建设等一系列项目的研究开发。
千秋伟业势如虹,重整行装再出发。今天的甘肃公司,发展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跨越发展的信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坚定,奋力赶超的氛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浓厚。
但不容忽视,甘肃公司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关山重重。
甘肃省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优,电网接入、市场消纳成为新能源发展的“卡脖子”因素。而且甘肃省还是全国少有的新能源全电量、全时段参与电力市场的省份之一,也是度电GDP贡献度最低的省份之一,电量空间、电价空间、电力效能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企业自身发展优势不足,公司装机规模占比低,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整体较弱。
先天不足后天补。公司主动审视市场,统一思想,谋篇布局,积极融入甘肃省及各地市县发展规划,加强沟通协调,主动争取资源和市场。同时,积极应对电力市场交易政策变化,限电率持续攀升等多重经营环境挑战,“一企一策”优化交易策略,紧盯现货市场电价,争电量、提电价、促增收,新能源结算电价“三同对标”第一,水资源利用率达到100%,利用小时在甘肃省位列前茅。
巴丹吉林沙漠新能源大基地电源方案取得国家能源局批复,甘肃省首个构网型独立共享储能项目(民勤独立共享储能项目)实现全容量投产试运行,公司首个分布式光伏项目(金塔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发电……甘肃公司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多点突破,在清洁能源建设中实现了新跨越。
如今的甘肃公司,已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定步伐,企业发展的思路更清、方向更明、信心更足、职工的干劲也更大,正以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精神,担当作为、锐意进取的奋进,奋力建设“有地位有形象的区域一流能源公司”。
固本强基 厚积成势
1月13日,在被称为“沙漠县”的民勤项目现场,一望无际的光伏板犹如一片蓝色的海洋在荒漠中延绵。距此不远处,16台风机迎风旋转,风光互补的新能源产业,让曾经的这片不毛之地正源源不断释放绿色动能。
一年当作四年干,四年并为一年干,是甘肃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多个项目建设速度刷新甘肃省纪录。
靖远风电项目从开工到并网发电仅用时7个月,成为甘肃省唯一当年开工、当年全容量并网的存量风电项目,创造了省内330kV升压站及330kV输电线路建设周期的新纪录。
临夏永靖13万千瓦山地光伏项目,在填补了甘肃省大型山地光伏项目空白的同时,还曾创下多个“第一”的佳绩,即:甘肃省“十四五”第一批首个竞配项目、“十四五”首个全容量投产百兆瓦级大型山地光伏项目、省内首个民族自治地区全容量投产的百兆瓦级大型光伏发电项目。
一项项任务压茬推进,一个个部署有序落实,时间不可谓不紧,任务不可谓不重,唯有迎难而上,唯有苦干实干加巧干。
尤其是巴丹吉林沙漠新能源大基地项目的规划建设,开启了甘肃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里程。
该项目是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批复的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之一,是国家能源集团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履行央企“三个作用”的具体实践,也是甘肃公司以点破面、跨越发展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
在配套煤电项目选址过程中,酒泉市、肃州区两级政府成立工作专班,主要领导亲自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各项前期手续的办理,全方位为项目早日落地保驾护航。
良好的营商环境也为企业投资兴业提供了“广袤沃土”,进一步坚定了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开发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公司紧抓发展机遇,全体干部职工提振精神,压实责任,在煤电人才极为匮乏的情况下,加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加大与省发改委、电网公司、受端企业等的联系协调力度,紧盯基地电源方案上报、评审及批复进度,各项前期工作紧锣密鼓推进中。
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甘肃公司,正迎来甘肃能源强省战略与“疆煤出区”重载铁路、巴丹吉林沙漠基地项目相交织的历史机遇期。公司紧盯地方政府规划、产业政策,依托集团“疆煤入宁”战略部署,加大产业配套落实力度,为资源争取打好基础。
同时,以基地新能源项目为依托,打造风光氢储一体化能源供给中心,探索氢氨耦合产业前景,拓展基地弃电转化途径,提升基地整体盈利水平。
产业乘风而起,人才追风而至,发展迎风而上,甘肃公司厚积成势,已从“追风逐日”走向“风光无限”,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数智赋能 逐绿向新
当前,随着国家新能源板块的持续高速发展,国内市场呈现一片蓝海之态。甘肃公司深刻洞察到技术创新、智能创造的重要性,主动融入数字化转型的浪潮,积极打造智慧化光伏电站。
针对光伏场区面积大、光伏组件多的特点,大力开发光伏项目智能感知系统,投入使用具有定点巡航、图像识别、红外热成像分析技术等的智能巡检技术,建成北斗三号短报文系统、生产运营集中控制中心临时接入点项目等,加快推进酒泉风场无人机智慧管控平台研发与应用系统、巴丹吉林火电厂5G+智慧电厂网络、民勤光伏接入集控中心项目、达拉河(尼傲峡)水电基于工业互联网云上水电平台建设等项目,极大地提高智能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建一座电站,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甘肃公司在致力于清洁能源开发、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绿色发展的同时,还致力于推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探索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之路。
走进民勤九墩滩光伏治沙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基地核心试验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区域生态恢复与电力供应多元化产业的“试验田”。
该项目是甘肃公司与兰州大学生态学院联合,在极端温差达70摄氏度、蒸发量是降水量近30倍的沙漠地区,探索的一项光伏治沙修复技术。通过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工程措施落地,突破“风”“干”“贫”的环境限制,构建效果显著、成本可控、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光伏治沙生态修复模式。目前,研究团队已完成具有极强抗旱能力的六倍体唐古特白刺的移植,为甘肃公司新能源治沙融合发展勾画了清晰的路线图。
目前,民勤200万千瓦“立体生态+光伏治沙+科研文旅”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示范项目,通过武威市政府评审,列入武威市重点示范项目清单,正继续加力推进项目列入甘肃省沙漠治沙示范项目清单。
成片的光伏组件,犹如防风铠甲,对于治理扬尘、固沙防风具有积极作用。
针对靖远风电、永靖光伏场站地处黄土高原山区,水土保持要求高、雨季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甘肃公司在严格监测生态环保问题的同时,还划拨专项资金对周边道路进行了硬化或修复,种植促进自然环境恢复的耐旱植物,极大地恢复生态环境。
公司还加强与高耗能企业、工业园区合作,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围绕低碳零碳城市建设,着力在农光互补、牧光互补上下功夫,推动“新能源+”建设,打造多能互补的现代能源基地。同时,紧盯政策动向,创新发展路径,在新能源供热、光伏治沙规模化、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氢+氨等多元化发展上下功夫求突破。
新征程,新作为。今天的甘肃公司,已站上新的发展起点,正以前所未有的干劲和担当,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