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湖的浪漫
2025年02月21日
字数:3217
版次:01
相传,昭君出塞至黄河渡口,因思乡情切,泪滴河岸,化作月牙湖水。这滴饱含深情的眼泪,不仅赋予了月牙湖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让人们感受到了那份穿越时空的浪漫。
如今,这份浪漫仍在延续。13年前,党的惠民政策让大山深处的老乡来到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13年后的今天,来自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的搬迁移民在党的带领下,亲手编织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乡村振兴带来的翻天巨变,令乡亲们甜到心里、喜上眉梢。近日,记者走进月牙湖乡滨河家园三村,切身感受这里的崭新风貌。
走进宽敞明亮的滨河家园三村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员紧张忙碌着,为前来办理业务的乡亲们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随手翻开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花名册,里面详细记录着乡亲们的家庭情况。
滨河家园三村村民全是13年前彭阳生态移民搬迁过来的。对于驻村工作队来说,只有深入了解乡亲们的家庭情况,才能为他们提供更精准的帮助。
“你看,这是我从一个卖家具的老板那里‘化缘’来的。”驻村第一书记高海燕指了指墙边一排塞满资料的柜子说。原来,村上的许多办公物资都是通过驻村工作队发动社会力量帮扶获得的。
自2021年,西部创业公司驻村工作队进驻滨河家园三村以来,高海燕、孟伟、贾正超、张煜4个人加强村情调研,谋划产业发展,利用公司支持的20万元产业资金,种植430亩青贮玉米,已为村集体增收14.4万元。同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残联康复中心的支持下,工作队帮助村里设立了残疾人服务站,为村上残疾人提供辅具和生活用品,让他们感受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聚焦产业振兴的同时,驻村工作队结合村情民情,积极探索乡风文明新模式,开展了“六个一”(一笔帮扶资金、一名大学生、一张全家福、一盏护眼灯、一副老花镜、一篇报道)系列帮扶工作,促进基层治理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通过这些活动,好家风引领好民风,好民风润泽好乡风。乡村文化振兴取得丰硕成果,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
说起这些变化,就不得不提“眼镜书记”高海燕。“走,咱们去老乡家里转转。”高海燕、孟伟、张煜3个人穿戴好印有驻村工作队字样的紫色马甲,便带着记者前往海赛买家。
“外面冷,快进屋暖和暖和。”海赛买的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床上精美的绣花盖被巾,无不透着女主人的心灵手巧。最惹眼的还是沙发墙,一整面全是亮闪闪的奖状。
提到自己的孩子们,海赛买一脸骄傲:“5个娃娃都很争气,老大在陕西师范大学快毕业了,老二在北方民族大学上学,老三在念初中,两个小的还在读小学。”说起移民后的生活,海赛买笑得合不拢嘴:“这里一马平川,物资丰富,上学就医都比以前方便多了!”13年前,她还是彭阳县古城镇人,那时的她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能来到川区生活。尽管生活遭遇了一些变故,但孩子们的优秀成了她乐观面对生活的强大支撑。
说话间,二女儿海芳推门进来。记者指了指高海燕,问道:“海芳,这是谁,你认识不?”“咋不认识呢,高叔给我们又送钱又送灯,咋能把我高叔忘了呢!”小姑娘的一席话,逗得屋子里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海芳性格开朗,快人快语,寒假期间她在村上的培训班兼职,一个月能赚2000元。学校老师还给她介绍了兼职,让她赚点零花钱,帮家里减轻负担。
在孩子们眼中,高海燕是他们最好的朋友。驻村几年来,高海燕带领驻村工作队专注于乡村振兴工作。在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的同时,他格外重视教育振兴,通过各种渠道筹集了9.2万元,帮助60名大学生圆了求学梦,为他们架起了一座通向外界的桥梁。当看到孩子们趴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作业时,他又带领驻村工作队争取到爱心企业支持2万元,为全村431名学生每人都添置了一盏护眼灯,照亮了孩子们的学习之路。
“驻村工作队是这个!”海赛买竖起大拇指夸赞道。前不久驻村工作队搭建平台,她的好厨艺在乡里的美食大赛中获了奖。临近过年,她给街坊四邻炸起了油香,增加了收入。农闲时,她还能到村里校服加工车间打工,加上各种保障、补贴,每个月的收入不亚于在城里打工。
李桂萍是个巧媳妇,她的针线活儿在十里八村远近闻名。从大山深处走到川区,李桂萍一家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日子越过越红火,不仅盖起了新房子,还做起了小生意。
现在,李桂萍家一楼一半是商店,一半是布鞋店,除了卖小商品、食品之外,还售卖她亲手制作的床单、窗帘、被褥、手工布鞋等布艺品。她告诉记者,去年一年手工布鞋销路不错,村里谁家盖了新房也会慕名而来,找她做窗帘和床上四件套。
和海赛买一样,李桂萍的家里也有一面荣誉墙。李桂萍刚上初一的女儿马海燕指着满墙的奖状说:“我哥哥在宁夏医科大学上学,我要努力学习超过他,比他的荣誉还多、还高!”李桂萍在一旁乐开了花:“两个娃娃就爱比这些。”
刚从山区搬到川区,李桂萍最初也是满心担忧。随着出门、吃水、看病、上学等一系列问题一一得到妥善解决,她越来越觉得,当初的决定是明智的。“跟党走,准保不出错!”李桂萍坦言,无论是去村集体企业打工,还是发挥特长做点小生意,驻村工作队总会竭尽所能帮乡亲们想办法、搭平台,日子只会越过越好。
记者了解到,村民马忠平的妻子患有食道癌,经过前期摸排了解、上报核实,被政府纳入“监测户”后,给予相应的政策帮扶,在医院看病,能够报销90%。据了解,村里还给需要帮助的村民提供公益性岗位减轻家庭负担,加之“雨露计划”补贴、学前教育补贴、稳定就业补贴等一系列好政策,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村卫生室位于村委会旁边,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的,最远步行8分钟就能到。”张煜介绍,村里除了老人多,就是娃娃多,感冒咳嗽时有发生。为了提供更好的就医服务,2024年12月底,驻村工作队通过联系爱心人士捐助,给村卫生室又添置了一台雾化器。
“卫生室的一部分办公用品、医疗设备都是驻村工作队帮助解决的。雾化器拿来第一天就用上了,做雾化又便宜效果又好。”村医姬文彩介绍道。
姬文彩的老公丁成军也是村卫生室的医生。夫妻二人既是乡村精准扶贫的受益者,也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给乡亲们看病,让他们很有成就感。他们的新年愿望是学习更多医学知识,尽心尽力守护乡亲们的健康。
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滨河家园三村也越变越美,乡风文明吐故纳新,其中离不开村两委以及村里老党员作用的发挥。
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村两委成员兼任红白理事会会长,制定相关章程,确定红白事办理流程和标准,免费为群众提供农村红白事相关用品。此外,吸纳德高望重、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党员、老干部、乡贤人士和村两委干部为村级红白理事会成员,做到有章理事、有人管事。村里经常组织老党员学习,鼓励他们发挥余热。邻里之间但凡发生点摩擦,老党员们就组团登门给乡亲们做思想工作。
记者了解到,去年村里摸排适婚青年416人,由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成员、老党员组成的党员志愿服务宣讲队,进家入户给乡亲宣传政策,开展拒绝高价彩礼宣传活动,倡导厚养薄葬,传承孝道文明。
文明乡风浸润和美乡村。乡亲们说,现如今,村里打架骂仗的少了,红白喜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天价彩礼等现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
自2022年以来,驻村工作队连续利用两个春节,为全村拍摄300多张全家福,并联系相关机构免费为乡亲们制作相框。2024年春节,驻村工作队开展“爱心赠花镜、敬老助光明”活动,为村里252名老人配上了老花镜。高海燕“眼镜书记”的称呼,也由此而来。
一盏护眼灯、一张全家福、一副老花镜……事虽小,但小中见大。孩子们看到了希望和未来,老人们看清了时代的发展,乡亲们的嘴角都微微上扬。
众人拾柴火焰高。驻村工作队通过开展一系列助学助残助困活动,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宁夏煤业生产安装分公司、双马矿、洗选中心等多家兄弟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爱心团体加入到乡村振兴队伍当中,累计为滨河家园三村筹集爱心物资价值合计36.57万元,帮助2700多人次。
家风带民风,民风促振兴。从山大沟深到黄河之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滨河家园三村如今已然成了村美民富、宜居宜业的美丽新乡村。
“黄河水甜,共产党好,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宁夏煤业的帮助。”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如今,这份浪漫仍在延续。13年前,党的惠民政策让大山深处的老乡来到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13年后的今天,来自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的搬迁移民在党的带领下,亲手编织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乡村振兴带来的翻天巨变,令乡亲们甜到心里、喜上眉梢。近日,记者走进月牙湖乡滨河家园三村,切身感受这里的崭新风貌。
走进宽敞明亮的滨河家园三村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员紧张忙碌着,为前来办理业务的乡亲们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随手翻开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花名册,里面详细记录着乡亲们的家庭情况。
滨河家园三村村民全是13年前彭阳生态移民搬迁过来的。对于驻村工作队来说,只有深入了解乡亲们的家庭情况,才能为他们提供更精准的帮助。
“你看,这是我从一个卖家具的老板那里‘化缘’来的。”驻村第一书记高海燕指了指墙边一排塞满资料的柜子说。原来,村上的许多办公物资都是通过驻村工作队发动社会力量帮扶获得的。
自2021年,西部创业公司驻村工作队进驻滨河家园三村以来,高海燕、孟伟、贾正超、张煜4个人加强村情调研,谋划产业发展,利用公司支持的20万元产业资金,种植430亩青贮玉米,已为村集体增收14.4万元。同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残联康复中心的支持下,工作队帮助村里设立了残疾人服务站,为村上残疾人提供辅具和生活用品,让他们感受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聚焦产业振兴的同时,驻村工作队结合村情民情,积极探索乡风文明新模式,开展了“六个一”(一笔帮扶资金、一名大学生、一张全家福、一盏护眼灯、一副老花镜、一篇报道)系列帮扶工作,促进基层治理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通过这些活动,好家风引领好民风,好民风润泽好乡风。乡村文化振兴取得丰硕成果,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
说起这些变化,就不得不提“眼镜书记”高海燕。“走,咱们去老乡家里转转。”高海燕、孟伟、张煜3个人穿戴好印有驻村工作队字样的紫色马甲,便带着记者前往海赛买家。
“外面冷,快进屋暖和暖和。”海赛买的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床上精美的绣花盖被巾,无不透着女主人的心灵手巧。最惹眼的还是沙发墙,一整面全是亮闪闪的奖状。
提到自己的孩子们,海赛买一脸骄傲:“5个娃娃都很争气,老大在陕西师范大学快毕业了,老二在北方民族大学上学,老三在念初中,两个小的还在读小学。”说起移民后的生活,海赛买笑得合不拢嘴:“这里一马平川,物资丰富,上学就医都比以前方便多了!”13年前,她还是彭阳县古城镇人,那时的她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能来到川区生活。尽管生活遭遇了一些变故,但孩子们的优秀成了她乐观面对生活的强大支撑。
说话间,二女儿海芳推门进来。记者指了指高海燕,问道:“海芳,这是谁,你认识不?”“咋不认识呢,高叔给我们又送钱又送灯,咋能把我高叔忘了呢!”小姑娘的一席话,逗得屋子里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海芳性格开朗,快人快语,寒假期间她在村上的培训班兼职,一个月能赚2000元。学校老师还给她介绍了兼职,让她赚点零花钱,帮家里减轻负担。
在孩子们眼中,高海燕是他们最好的朋友。驻村几年来,高海燕带领驻村工作队专注于乡村振兴工作。在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的同时,他格外重视教育振兴,通过各种渠道筹集了9.2万元,帮助60名大学生圆了求学梦,为他们架起了一座通向外界的桥梁。当看到孩子们趴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作业时,他又带领驻村工作队争取到爱心企业支持2万元,为全村431名学生每人都添置了一盏护眼灯,照亮了孩子们的学习之路。
“驻村工作队是这个!”海赛买竖起大拇指夸赞道。前不久驻村工作队搭建平台,她的好厨艺在乡里的美食大赛中获了奖。临近过年,她给街坊四邻炸起了油香,增加了收入。农闲时,她还能到村里校服加工车间打工,加上各种保障、补贴,每个月的收入不亚于在城里打工。
李桂萍是个巧媳妇,她的针线活儿在十里八村远近闻名。从大山深处走到川区,李桂萍一家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日子越过越红火,不仅盖起了新房子,还做起了小生意。
现在,李桂萍家一楼一半是商店,一半是布鞋店,除了卖小商品、食品之外,还售卖她亲手制作的床单、窗帘、被褥、手工布鞋等布艺品。她告诉记者,去年一年手工布鞋销路不错,村里谁家盖了新房也会慕名而来,找她做窗帘和床上四件套。
和海赛买一样,李桂萍的家里也有一面荣誉墙。李桂萍刚上初一的女儿马海燕指着满墙的奖状说:“我哥哥在宁夏医科大学上学,我要努力学习超过他,比他的荣誉还多、还高!”李桂萍在一旁乐开了花:“两个娃娃就爱比这些。”
刚从山区搬到川区,李桂萍最初也是满心担忧。随着出门、吃水、看病、上学等一系列问题一一得到妥善解决,她越来越觉得,当初的决定是明智的。“跟党走,准保不出错!”李桂萍坦言,无论是去村集体企业打工,还是发挥特长做点小生意,驻村工作队总会竭尽所能帮乡亲们想办法、搭平台,日子只会越过越好。
记者了解到,村民马忠平的妻子患有食道癌,经过前期摸排了解、上报核实,被政府纳入“监测户”后,给予相应的政策帮扶,在医院看病,能够报销90%。据了解,村里还给需要帮助的村民提供公益性岗位减轻家庭负担,加之“雨露计划”补贴、学前教育补贴、稳定就业补贴等一系列好政策,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村卫生室位于村委会旁边,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的,最远步行8分钟就能到。”张煜介绍,村里除了老人多,就是娃娃多,感冒咳嗽时有发生。为了提供更好的就医服务,2024年12月底,驻村工作队通过联系爱心人士捐助,给村卫生室又添置了一台雾化器。
“卫生室的一部分办公用品、医疗设备都是驻村工作队帮助解决的。雾化器拿来第一天就用上了,做雾化又便宜效果又好。”村医姬文彩介绍道。
姬文彩的老公丁成军也是村卫生室的医生。夫妻二人既是乡村精准扶贫的受益者,也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给乡亲们看病,让他们很有成就感。他们的新年愿望是学习更多医学知识,尽心尽力守护乡亲们的健康。
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滨河家园三村也越变越美,乡风文明吐故纳新,其中离不开村两委以及村里老党员作用的发挥。
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村两委成员兼任红白理事会会长,制定相关章程,确定红白事办理流程和标准,免费为群众提供农村红白事相关用品。此外,吸纳德高望重、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党员、老干部、乡贤人士和村两委干部为村级红白理事会成员,做到有章理事、有人管事。村里经常组织老党员学习,鼓励他们发挥余热。邻里之间但凡发生点摩擦,老党员们就组团登门给乡亲们做思想工作。
记者了解到,去年村里摸排适婚青年416人,由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成员、老党员组成的党员志愿服务宣讲队,进家入户给乡亲宣传政策,开展拒绝高价彩礼宣传活动,倡导厚养薄葬,传承孝道文明。
文明乡风浸润和美乡村。乡亲们说,现如今,村里打架骂仗的少了,红白喜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天价彩礼等现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
自2022年以来,驻村工作队连续利用两个春节,为全村拍摄300多张全家福,并联系相关机构免费为乡亲们制作相框。2024年春节,驻村工作队开展“爱心赠花镜、敬老助光明”活动,为村里252名老人配上了老花镜。高海燕“眼镜书记”的称呼,也由此而来。
一盏护眼灯、一张全家福、一副老花镜……事虽小,但小中见大。孩子们看到了希望和未来,老人们看清了时代的发展,乡亲们的嘴角都微微上扬。
众人拾柴火焰高。驻村工作队通过开展一系列助学助残助困活动,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宁夏煤业生产安装分公司、双马矿、洗选中心等多家兄弟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爱心团体加入到乡村振兴队伍当中,累计为滨河家园三村筹集爱心物资价值合计36.57万元,帮助2700多人次。
家风带民风,民风促振兴。从山大沟深到黄河之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滨河家园三村如今已然成了村美民富、宜居宜业的美丽新乡村。
“黄河水甜,共产党好,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宁夏煤业的帮助。”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