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无”到“六有”
2025年02月21日
字数:2499
版次:01
2月10日,电科院燃机团队迎来了两项重大里程碑事件,其主导的“燃气轮机进气洁净度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度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燃气轮机进气洁净度保障实验室正式启用,实现了从基础薄弱的“三无”状态到全面繁荣的“六有”新阶段的重大跨越。
艰难起步:“三无”困境中的坚守与担当
追溯电科院燃机团队的发展历程,要回到2011年7月4日。彼时,燃气轮机作为工业领域的“明珠”,其核心技术却长期被少数国际企业所垄断。我国燃气电厂在燃气轮机设计制造、后期维护检测等方面,无不依赖外部技术,不仅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更面临着安全生产的潜在风险。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电科院燃机技术研究所应运而生,肩负起了推动我国清洁能源发电技术自主创新的重大使命。
初创时期的燃机技术研究所面临着重重困境,首要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极度匮乏——团队仅有一名兼任多项职务的负责人和一名刚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局面艰难。同时,研究所还面临着无明确研究方向、无稳定市场份额、无行业影响力的“三无”困境。在国际巨头全面垄断的市场环境中,如何突破技术封锁,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成为摆在燃机团队面前的紧迫课题。
开拓奋进:秉持“三敢”精神寻找生机
面对“三无”困境,作为中国燃机专业先行者,燃机团队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他们深知,在照搬国外模式的中国行业现状中,一定存在诸多机会。于是,他们秉持敢想、敢干、敢拼的“三敢”科研创新精神,开启了燃机事业的新征程。
没有研究队伍,他们便四处发掘和邀请优秀人才,“三顾茅庐”成为了常态;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他们就深入各家电厂和各大机构,一家家走访调研,找寻业界的痛点难点;没有资料,他们便线上线下齐发力,泡图书馆,参加研讨会,一篇篇搜集相关资料;没有业绩支撑,他们就针对不同型号的设备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一家企业一家企业地上门洽谈合作……
团队成员来自全国各地,为了燃机事业,他们常常几个星期都见不到家人,还频繁往返于各地,被大家戏称为“空中飞人”。尽管艰辛,但他们毫无怨言,始终坚守一线。
关键突破:国际标准实现“零”的跨越
2014年冬季,京津冀区域多家燃气电厂因雾霾天气频繁出现进气系统阻力升高而跳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民生供电供热的稳定。燃机团队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分派技术人员赶赴现场,着手解决电厂生产中的难题。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燃机团队在前期走访服务和跟踪研究中了解到,在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以及韩国、欧洲等国家的燃气发电机组,曾经发生过多起在大雾和雨水季节时进气过滤系统压差急剧增加导致机组被迫降负荷运行、跳机甚至引发压气机喘振等事故。而当时国际上,燃气轮机进气过滤器均按照欧标和美标一般通风过滤器的检测方法进行阻力、效率和容尘能力检测,其指标不能满足过滤器在高湿环境下的使用需求,无法评价过滤器耐湿性能的优劣。造成这一行业痛点的原因不仅是技术缺陷,更为关键的是国际标准的缺失,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是一片空白。
燃机团队抓住这一关键机遇,夜以继日地开展研究工作。短短半个月,团队就跑遍了所有出现问题的燃气电厂,梳理问题线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试验和深入研究。2015年,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进气过滤器耐湿、耐水雾性能测试方法,并主持了该项方法的国际标准研制工作。
在集团全力支持以及中国船舶系统工程研究院、同济大学、京能集团和国华北京燃气热电公司等单位的合作下,团队开展了海量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工作,成功研制出燃机进气过滤器抗水雾性能测试方法。2022年,由中国牵头研制的ISO29461-2国际标准顺利颁布。这是我国自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以来的关键性突破,标志着中国在旋转机械通风进气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取得了“零”的突破。
华丽蜕变:“六有”成就铸就辉煌
越是艰险越向前,敢教日月换新天。十余载的拼搏奋斗,让燃机团队实现了从困境到辉煌的华丽蜕变。通过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帮助集团公司建立起国际首个相关试验装置和国内知名第三方实验室,构建了复杂工况下燃机进气温控与集成优化体系,巩固了在燃机进气系统技术上的全球领先优势之后,团队早已今非昔比,初创时的“三无”窘境被“六有”的卓越成就取而代之。
“有标准、有专利”。基于国际标准,“燃气轮机进气洁净度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针对燃气轮机进气洁净度保障的实际需求,系统开展技术攻关及应用研究。电科院燃机技术研究所共获授权发明专利29项,形成ISO国际标准1项、行业和团体标准5项,完成国家部委、江苏省及行业课题研究20多项。
“有技术、有人才”。国际标准的研制过程,也是燃机技术研究所积累技术、培养人才的过程。团队10人中拥有行业技术专家5人、省级人才1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中国电力优秀青年人才1人、集团“十大杰出青年”1人;培养出行业领军人才2名、进气过滤专家3名,大大提升了集团公司及电科院在燃气轮机进气领域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更为关键的是,ISO29461-2国际标准的制定,也为集团充分掌握国际标准制定的相关流程形成了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大大提升了集团所属企业以及全国范围内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创新和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热情。
“有成果、有市场”。标准制定后,深圳华盛、烟台宝源等国内企业依托29461-2国际标准及相关技术成果,成功生产出高性能燃气轮机过滤器,解决了困扰燃气发电企业多年的行业难题。标准中制定的耐湿性能指标,已被国内外企业列入用户招采文件,用以评估采购产品性能。电科院燃机技术研究所每年完成国内外商业检测近百套,服务国内超过70%的燃气电厂,实现了我国燃气轮机进气过滤材料、装备、系统及评价等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此外,该研究成果还创造性地辐射到海洋平台、舰船、燃气轮机设备厂家等国家重型装备领域,为提升国之重器的安全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时代,标准制定权就是行业的话语权和市场的主动权。电科院燃机专业团队的成功,离不开一批批敢想、敢干、敢创新的科技人才的不懈努力。他们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不断攀登全球行业科技的顶峰,为集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坚持创新引领,全面培育新质生产力贡献了源源不断的才智,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科技强国的壮丽篇章。
艰难起步:“三无”困境中的坚守与担当
追溯电科院燃机团队的发展历程,要回到2011年7月4日。彼时,燃气轮机作为工业领域的“明珠”,其核心技术却长期被少数国际企业所垄断。我国燃气电厂在燃气轮机设计制造、后期维护检测等方面,无不依赖外部技术,不仅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更面临着安全生产的潜在风险。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电科院燃机技术研究所应运而生,肩负起了推动我国清洁能源发电技术自主创新的重大使命。
初创时期的燃机技术研究所面临着重重困境,首要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极度匮乏——团队仅有一名兼任多项职务的负责人和一名刚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局面艰难。同时,研究所还面临着无明确研究方向、无稳定市场份额、无行业影响力的“三无”困境。在国际巨头全面垄断的市场环境中,如何突破技术封锁,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成为摆在燃机团队面前的紧迫课题。
开拓奋进:秉持“三敢”精神寻找生机
面对“三无”困境,作为中国燃机专业先行者,燃机团队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他们深知,在照搬国外模式的中国行业现状中,一定存在诸多机会。于是,他们秉持敢想、敢干、敢拼的“三敢”科研创新精神,开启了燃机事业的新征程。
没有研究队伍,他们便四处发掘和邀请优秀人才,“三顾茅庐”成为了常态;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他们就深入各家电厂和各大机构,一家家走访调研,找寻业界的痛点难点;没有资料,他们便线上线下齐发力,泡图书馆,参加研讨会,一篇篇搜集相关资料;没有业绩支撑,他们就针对不同型号的设备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一家企业一家企业地上门洽谈合作……
团队成员来自全国各地,为了燃机事业,他们常常几个星期都见不到家人,还频繁往返于各地,被大家戏称为“空中飞人”。尽管艰辛,但他们毫无怨言,始终坚守一线。
关键突破:国际标准实现“零”的跨越
2014年冬季,京津冀区域多家燃气电厂因雾霾天气频繁出现进气系统阻力升高而跳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民生供电供热的稳定。燃机团队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分派技术人员赶赴现场,着手解决电厂生产中的难题。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燃机团队在前期走访服务和跟踪研究中了解到,在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以及韩国、欧洲等国家的燃气发电机组,曾经发生过多起在大雾和雨水季节时进气过滤系统压差急剧增加导致机组被迫降负荷运行、跳机甚至引发压气机喘振等事故。而当时国际上,燃气轮机进气过滤器均按照欧标和美标一般通风过滤器的检测方法进行阻力、效率和容尘能力检测,其指标不能满足过滤器在高湿环境下的使用需求,无法评价过滤器耐湿性能的优劣。造成这一行业痛点的原因不仅是技术缺陷,更为关键的是国际标准的缺失,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是一片空白。
燃机团队抓住这一关键机遇,夜以继日地开展研究工作。短短半个月,团队就跑遍了所有出现问题的燃气电厂,梳理问题线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试验和深入研究。2015年,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进气过滤器耐湿、耐水雾性能测试方法,并主持了该项方法的国际标准研制工作。
在集团全力支持以及中国船舶系统工程研究院、同济大学、京能集团和国华北京燃气热电公司等单位的合作下,团队开展了海量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工作,成功研制出燃机进气过滤器抗水雾性能测试方法。2022年,由中国牵头研制的ISO29461-2国际标准顺利颁布。这是我国自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以来的关键性突破,标志着中国在旋转机械通风进气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取得了“零”的突破。
华丽蜕变:“六有”成就铸就辉煌
越是艰险越向前,敢教日月换新天。十余载的拼搏奋斗,让燃机团队实现了从困境到辉煌的华丽蜕变。通过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帮助集团公司建立起国际首个相关试验装置和国内知名第三方实验室,构建了复杂工况下燃机进气温控与集成优化体系,巩固了在燃机进气系统技术上的全球领先优势之后,团队早已今非昔比,初创时的“三无”窘境被“六有”的卓越成就取而代之。
“有标准、有专利”。基于国际标准,“燃气轮机进气洁净度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针对燃气轮机进气洁净度保障的实际需求,系统开展技术攻关及应用研究。电科院燃机技术研究所共获授权发明专利29项,形成ISO国际标准1项、行业和团体标准5项,完成国家部委、江苏省及行业课题研究20多项。
“有技术、有人才”。国际标准的研制过程,也是燃机技术研究所积累技术、培养人才的过程。团队10人中拥有行业技术专家5人、省级人才1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中国电力优秀青年人才1人、集团“十大杰出青年”1人;培养出行业领军人才2名、进气过滤专家3名,大大提升了集团公司及电科院在燃气轮机进气领域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更为关键的是,ISO29461-2国际标准的制定,也为集团充分掌握国际标准制定的相关流程形成了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大大提升了集团所属企业以及全国范围内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创新和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热情。
“有成果、有市场”。标准制定后,深圳华盛、烟台宝源等国内企业依托29461-2国际标准及相关技术成果,成功生产出高性能燃气轮机过滤器,解决了困扰燃气发电企业多年的行业难题。标准中制定的耐湿性能指标,已被国内外企业列入用户招采文件,用以评估采购产品性能。电科院燃机技术研究所每年完成国内外商业检测近百套,服务国内超过70%的燃气电厂,实现了我国燃气轮机进气过滤材料、装备、系统及评价等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此外,该研究成果还创造性地辐射到海洋平台、舰船、燃气轮机设备厂家等国家重型装备领域,为提升国之重器的安全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时代,标准制定权就是行业的话语权和市场的主动权。电科院燃机专业团队的成功,离不开一批批敢想、敢干、敢创新的科技人才的不懈努力。他们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不断攀登全球行业科技的顶峰,为集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坚持创新引领,全面培育新质生产力贡献了源源不断的才智,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科技强国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