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不为繁华易匠心
本报记者 胡珊珊 通讯员 任 涛
2025年02月19日
字数:2628
版次:04

张田华根据运行情况,安排区队生产工作。



张田华检修电机车电器开关。



张田华(右)为员工讲解电器开关工作原理。


  说起国家发明专利,宁夏煤业公司红石湾矿运输队电钳工张田华如数家珍:钢丝绳扣插接装置实用新型专利,矿车的刹车装置实用新型专利,轨道万能专用工具实用新型专利……创新创效是他的“闪光名片”,寻求突破是他的“志趣所在”,不断拥抱变化,持续创新创效,助推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是他认为最有价值的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智慧矿山建设步入快车道,智能化运用人才炙手可热。作为红石湾矿“创新工作室”实训基地的领军人,张田华始终以精湛的技术和坚韧的精神勇挑大梁,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个人曾荣获国家能源集团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和国家能源集团专利之星。
  近日,2024年煤矿智能化重大进展发布会暨技术经验交流会表彰了煤矿智能化卓越团队18个和卓越人物59人,宁夏煤业红石湾矿张田华荣获“煤矿智能化卓越工匠”称号。张田华为什么能成功?鲜花着锦的背后,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迎难向上敢打敢拼提技艺
  工作不仅需要热情与行动、努力与勤奋,更离不开主动创新的精神。张田华2009年来到红石湾矿,成为了一名运输区队电钳维修工,这对于喜欢摆弄设备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件幸运的事,方寸工作台就是他的“大千世界”。
  恪守“用到老,学到老”的座右铭,张田华16年如一日对设备钻研和学习。每天上班,他细心琢磨各类设备的结构、性能、工作原理、使用状况,跟着师傅学实操、探原理;下班后,他就抱着自己购买的《机修钳工》《高级技师钳工》等钳工技术和维修设备技术书籍刻苦研读。
  宿舍不仅是张田华的自习室,还是他的工作室。他在宿舍安装了钳工工作台,光锉刀就有40多把,各种台虎钳、锯工、钻头更是屡见不鲜。他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从井下收集回来的各类报废设备都是他的宝贝。钳工讲究的是手上功夫,为了更快提高技术,他把矿泉水放在锉刀上,练习时尽量保持水瓶留在锉刀上面。对自己的苛刻要求,成就了他“凝神静气心专注、一末微毫手细雕”的高超本领:能把锉削精确到0.01毫米,比头发丝还细。
  勤奋刻苦终成功。张田华的技术日益精进,练就了设备“一摸准”、设备主要参数和技术性能指标“一口清”、查找和排除故障“一手灵”的本领,在红石湾矿机电领域有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田华。”系统哪里有毛病,他用眼一看、用耳一听、用手一摸就能“八九不离十”,他也因此成了全矿出名的技术大拿。
  潜心耕耘技术创新结硕果
  企业创新绝不能闭门造车,“全力以赴打通课题立项到项目应用的快速通道,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是张田华从未改变的目标。
  一颗匠心,专注而行。张田华爱琢磨、善创新的大脑创造出不少惠利矿山的技术发明,主持开展了多项科研项目。
  红石湾矿受地质条件影响,井下对支护所使用的u型钢棚梁需求量大。张田华利用业余时间设计并制作一台矿用多功能压力机,不仅能自主加工制作u型钢棚梁,还能方便快捷地拆装大型设备组件及压制挡煤板、校正工字钢、轨道等大型材料,解决了生产中的大问题。此设备被命名为“张田华矿用多功能压力机”,每年可为企业节省资金300万元左右,获得红石湾矿技术创新一等奖。
  每年安装回撤工作面时都要大量钢丝绳用作捆绑绳扣,传统办法耗时费力。张田华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了省时省力的插钢丝绳器,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寿命长,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且适用于很多型号钢丝绳的插接作业。
  以前插接钢丝绳扣需要2人配合每天可插接3条双头绳扣,现在只需要1人即可完成,每天可插接6条绳扣,按每次安装回撤需要各类绳扣120条计算,可节省60个工作日,节约成本12000元。该创新成果2019年被评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全国煤炭优秀五小成果一等奖,并获得2020年国家能源集团第八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三等奖,取得国家实用专利证书,全年预计节约成本50余万元。
  张田华主持的电机车撒沙结构装置改造,解决了井下沙子因受潮导致颗粒大结块的问题,得到厂家的高度肯定,并已经和厂家取得了合作开发意向;发明的矿车刹车装置,解决了多年来矿车无法高效安全刹车的难题,大大提高了运输安全系数,弥补了国内轨道刹车技术的空白……
  从学习电钳维修开始,到发明专利,再到将专利应用于工作,张田华把工匠精神倾注于一个个零件、一道道工序、一次次试验中,在钻研中淬炼技术,在奋斗中铸就精神。
  言传身教榜样力量励“后浪”
  在红石湾矿生产一线,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张田华蹲在机电设备旁,身边聚集一群员工,认真地听他讲解设备原理和检修模式。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张田华始终坚持匠心传承、因材施教。技术出身的他,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员工讲解工具的使用及设备维修方法,对生产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对设备运行原理、操作注意事项、常见质量问题积极开展学习讨论,营造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良好氛围,并通过定期轮岗,让员工熟练操作运输作业各道工序,打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学技术没有捷径,心要静、手要稳、脑要灵、脚要勤。别玩花架子,要学真本事。”这是张田华经常重复的一句话。在他的引导下,班组员工善于思考、善于创新,创造出多项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技术发明。
  由于无极绳梭车自身设计特点导致其不能与车场道岔合理配合使用,运输时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为提高效率、确保安全,张田华带领电钳班全员一起绘制图纸,共同出谋划策,制作出无极绳气功道岔,采用气缸做动力源曲轨分段动作,实现了远控操作,大大提高了运输支架的安全性和对无极绳的保护。
  “刚入职时我啥也不懂,张工带着我们现场学习,并鼓励我们强化专业知识,让我重拾信心。”一位2024年新入职的员工说道。
  张田华常说,“年轻人需要的是信任和平台”。他办公室经常放着几张凳子,只要有空,他就跟新员工聊工作、唠家常,倾听新员工的想法和对工作的意见建议,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在他的带领下,车间呈现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团队优势。
  2022年,红石湾矿成立以张田华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培养出2名技师、4名高级工、8名中级工,为煤矿智能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矢志不渝,心无旁骛,张田华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对煤矿事业的深切挚爱,将满腔热情倾注于每一个设备的开发利用与技术创新之中,为自己能为煤矿智能化建设添砖加瓦而自豪。
  心有翼,自飞云宇天际;梦无垠,当征星辰大海。张田华以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攻坚克难的决心,朝着更高目标迈进,为“工匠精神”书写着最精彩的注脚,留下宁煤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豪迈声音。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