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装备榆林分公司:三十载坚守释担当
2025年02月19日
字数:2189
版次:03
2025年第一缕晨曦,慢慢爬上陕西神木地区的秦汉古烽火台,极目远眺,一长串运煤列车在北国山河间蜿蜒穿行。萧瑟而沉寂的山野,传来阵阵低沉的轰鸣,那是零下18℃时,金属碰撞迸发的声响,更是对承诺和责任的诉说。铁路装备榆林分公司的检修标记,刻在滚滚车流的一根根车轴上,在车轴端部三只螺栓的中心旋转,承担着百吨的压力,肩负着万吨的担当。
大漠孤烟 从零到一
日历翻到30年前,陕西神木地区还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彼时,毛乌素沙漠已经侵袭到这片隐藏于山野的小村庄。村庄附近的山坡上,几片小型沙漠伴随着沙尘暴疯狂肆虐;山脚下的窟野河,河如其名——野,狂野的野,夏季山洪暴发,冬日千里冰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消息《陕北有煤海,质优易开采》,神东煤炭、神朔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
1995年,在这片山脚下的黄沙地,现代化的机械第一次开了进来,在这片沙土地上打下了榆林分公司的第一根桩,建材却是极为普通的砖石、沙土,旁边的木架和灰头土脸的工人,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山脚下的神木北站修所建起来了,虽然只有顶棚和立柱,一旁的神木北列检所接进了蒸汽机牵引的第一列车;透露着砖石底色的神木北货修车间也正式投产,炉子里的铆钉依旧冒着炽热的火焰……
苏占军是山脚下的下石拉沟村村民,榆林分公司厂房建起来后,他便从农民成为了工人,从拿撅头变成拿锤头,在光与火的环境中敲敲打打,从记“24节气”,到开始记录铁路货车车辆的各种参数,成为检修库里忙碌的身影。
“那时候没有待检室,每当大雨,就只能几个人挤在一块,把雨衣撑起来挡雨。遇到沙尘暴,只能硬扛,没有任何办法。”回想起以苦为乐的日子,高凤才笑着回味。1997年3月,高凤才从老家内蒙古通辽市来到陕西神木,进入正在参加神朔线施工的中铁十九局四处,成为了一名检车员。2001年5月,他正式由十九局转入原神华集团,从此扎下根来。
从0到1,是艰难的,也是最值得铭记的。榆林分公司正式拥有了自己的检修单位代号“694”,自备车车辆侧墙的定期检修的标记上面,也第一次出现了代表榆林地区车辆检修的汉字代号“神木”。
开疆拓土 从一到百
从2002年到2022年,是榆林分公司高速发展的20年,笔者带着“西部大开发”的梦想,有幸参与并乐在其中。“多、大、全、优”是榆林分公司发展历程高光时刻的印记。
乘着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的东风,铁路线上的集团自备车型号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榆林分公司的检修车型也从成立初期的C62A、C64,到后来具备C64K、C70A、C80等8种车型的检修资质,集“厂修、段修、临修、通过修、轮对检修”于一体的车辆综合检修基地,代表着集团公司自备车检修工作的最高水平。
无论是60吨级的“多面手”C64K、C64KH,还是集团公司专属车辆C70A和C70E,又或是80吨级的C80、C80B,都成为集团公司铁路运输的主力。
多型车辆在同一检修库内检修,需要高效的协调、配合和不懈努力。制动检修流水线上,数名职工熟练地组装着制动阀,像镊子一样大小的钳子将一个个小弹簧装入槽内,安装滑阀、紧固螺栓、制动试验,精准完成每一个环节后,制动阀随着流水线,进入智能仓库。
“我们主要检修120、120-1、150这3种制动阀,虽然外观类似,但里面的配件可是千差万别,没有一份细心与责任,是做不好的。”工长韩伟说道。
榆林分公司的“内核与外延”持续开疆拓土,修程更加健全,资质更加全面,业务更加熟练,管理更加精细,体系支撑更有保障。分公司先后取得了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四位一体”内控风险管理体系、流程化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ISO22163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带来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管理的持续提升。
智改数转 九九归一
对于一个从事货车检修的基层单位,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如何提升品牌建设,如何助力提质增效,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这既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命题。
推进“智改数转”,是党中央的号召,是集团公司的战略引领,也是榆林分公司提升内生动力的着力点、突破口和不变初心,更是久久为功的坚持和九九归一的接续奋进。
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以来,榆林分公司持续聚焦传统自备车检修基地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提升,致力于推动分公司的产品更优、品牌更亮、体验更好。
2024年,榆林分公司加快实施“智改数转”专项行动,对既有生产方式、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等进行深度改革和创新。多个“智改数转”项目实现投用,无人化、少人化的同时,还带来了智能检修效能的持续显现。
段修库内,以往人推手撬的场景慢慢成为回忆,随之而来的则是整齐的配件传送、灵活的智能机械手和整洁有序的环境。多个配件的自动喷漆系统实现了无人化,机械手自动抓取、自动喷漆,科幻而高效。曾经笨重的车钩缓冲装置、轴承压装等工序实现了智能化检修,劳动强度降低了、作业效率提升了,没有了叉车的搬运,库内的绿漆地面也变得一尘不染。
在榆林分公司,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也在不断探索中得到广泛应用,材料核算、物资取送、成本分析等实现精准分析、“码”上取货,海量的数据汇集,也成为生产决策的依据、经营管理的法宝。
九九归一的“一”是保障国家能源运输安全畅通的决心,“一”是保障集团一体化产业链高效协同的动力,“一”是铁路装备公司轮轨耦合发展的高效动能,“一”是长城脚下、窟野河畔的灯火通明、交响乐章、守正创新和默默奉献!接续奋进三十载,榆林分公司仍在前行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大漠孤烟 从零到一
日历翻到30年前,陕西神木地区还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彼时,毛乌素沙漠已经侵袭到这片隐藏于山野的小村庄。村庄附近的山坡上,几片小型沙漠伴随着沙尘暴疯狂肆虐;山脚下的窟野河,河如其名——野,狂野的野,夏季山洪暴发,冬日千里冰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消息《陕北有煤海,质优易开采》,神东煤炭、神朔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
1995年,在这片山脚下的黄沙地,现代化的机械第一次开了进来,在这片沙土地上打下了榆林分公司的第一根桩,建材却是极为普通的砖石、沙土,旁边的木架和灰头土脸的工人,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山脚下的神木北站修所建起来了,虽然只有顶棚和立柱,一旁的神木北列检所接进了蒸汽机牵引的第一列车;透露着砖石底色的神木北货修车间也正式投产,炉子里的铆钉依旧冒着炽热的火焰……
苏占军是山脚下的下石拉沟村村民,榆林分公司厂房建起来后,他便从农民成为了工人,从拿撅头变成拿锤头,在光与火的环境中敲敲打打,从记“24节气”,到开始记录铁路货车车辆的各种参数,成为检修库里忙碌的身影。
“那时候没有待检室,每当大雨,就只能几个人挤在一块,把雨衣撑起来挡雨。遇到沙尘暴,只能硬扛,没有任何办法。”回想起以苦为乐的日子,高凤才笑着回味。1997年3月,高凤才从老家内蒙古通辽市来到陕西神木,进入正在参加神朔线施工的中铁十九局四处,成为了一名检车员。2001年5月,他正式由十九局转入原神华集团,从此扎下根来。
从0到1,是艰难的,也是最值得铭记的。榆林分公司正式拥有了自己的检修单位代号“694”,自备车车辆侧墙的定期检修的标记上面,也第一次出现了代表榆林地区车辆检修的汉字代号“神木”。
开疆拓土 从一到百
从2002年到2022年,是榆林分公司高速发展的20年,笔者带着“西部大开发”的梦想,有幸参与并乐在其中。“多、大、全、优”是榆林分公司发展历程高光时刻的印记。
乘着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的东风,铁路线上的集团自备车型号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榆林分公司的检修车型也从成立初期的C62A、C64,到后来具备C64K、C70A、C80等8种车型的检修资质,集“厂修、段修、临修、通过修、轮对检修”于一体的车辆综合检修基地,代表着集团公司自备车检修工作的最高水平。
无论是60吨级的“多面手”C64K、C64KH,还是集团公司专属车辆C70A和C70E,又或是80吨级的C80、C80B,都成为集团公司铁路运输的主力。
多型车辆在同一检修库内检修,需要高效的协调、配合和不懈努力。制动检修流水线上,数名职工熟练地组装着制动阀,像镊子一样大小的钳子将一个个小弹簧装入槽内,安装滑阀、紧固螺栓、制动试验,精准完成每一个环节后,制动阀随着流水线,进入智能仓库。
“我们主要检修120、120-1、150这3种制动阀,虽然外观类似,但里面的配件可是千差万别,没有一份细心与责任,是做不好的。”工长韩伟说道。
榆林分公司的“内核与外延”持续开疆拓土,修程更加健全,资质更加全面,业务更加熟练,管理更加精细,体系支撑更有保障。分公司先后取得了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四位一体”内控风险管理体系、流程化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ISO22163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带来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管理的持续提升。
智改数转 九九归一
对于一个从事货车检修的基层单位,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如何提升品牌建设,如何助力提质增效,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这既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命题。
推进“智改数转”,是党中央的号召,是集团公司的战略引领,也是榆林分公司提升内生动力的着力点、突破口和不变初心,更是久久为功的坚持和九九归一的接续奋进。
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以来,榆林分公司持续聚焦传统自备车检修基地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提升,致力于推动分公司的产品更优、品牌更亮、体验更好。
2024年,榆林分公司加快实施“智改数转”专项行动,对既有生产方式、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等进行深度改革和创新。多个“智改数转”项目实现投用,无人化、少人化的同时,还带来了智能检修效能的持续显现。
段修库内,以往人推手撬的场景慢慢成为回忆,随之而来的则是整齐的配件传送、灵活的智能机械手和整洁有序的环境。多个配件的自动喷漆系统实现了无人化,机械手自动抓取、自动喷漆,科幻而高效。曾经笨重的车钩缓冲装置、轴承压装等工序实现了智能化检修,劳动强度降低了、作业效率提升了,没有了叉车的搬运,库内的绿漆地面也变得一尘不染。
在榆林分公司,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也在不断探索中得到广泛应用,材料核算、物资取送、成本分析等实现精准分析、“码”上取货,海量的数据汇集,也成为生产决策的依据、经营管理的法宝。
九九归一的“一”是保障国家能源运输安全畅通的决心,“一”是保障集团一体化产业链高效协同的动力,“一”是铁路装备公司轮轨耦合发展的高效动能,“一”是长城脚下、窟野河畔的灯火通明、交响乐章、守正创新和默默奉献!接续奋进三十载,榆林分公司仍在前行的道路上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