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书香
2025年02月14日
字数:1124
版次:04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总有一处宁静的角落,被台灯那柔和的光线所笼罩,在那里,书香四溢……
深夜,我独自坐在书房,周围是密密麻麻的书籍,它们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我随手拿起一本,翻开那已经泛黄的书页,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陶渊明集全鉴》,作者是陶渊明,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读他的作品,就像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了一方净土。
从他的田园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简单的诗句,蕴含着无尽的意境。在灯下反复品味,我仿佛看到陶渊明在那简陋的东篱之下,轻轻采撷着菊花,不经意间抬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那一瞬间,他与自然融为一体。他眼中的南山,并非仅仅是一座山,而是大自然的象征,是他心灵的寄托。他的田园生活,并非逃避现实的无奈之举,而是对理想生活的积极追寻。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官场黑暗,人心叵测,他却能毅然转身,回归田园,去拥抱那质朴的土地、芬芳的花草和纯净的天空。这需要莫大的勇气,也体现了他对自我内心真正追求的坚守。
陶渊明在诗中也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亲身参与农事,深知其中的艰辛。我似乎能看到他在清晨带着农具走向南山下的豆地,看着那杂草丛生、豆苗稀疏的景象。傍晚,在月光的映照下,他扛着锄头,拖着一身的疲惫回家。他没有把自己置于劳动人民之上,而是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去体验生活。他的这种态度,在古代文人中极为难得。
在他的作品中,还常常流露出一种对时光易逝和人生短暂的喟叹。“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我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我们常常在无谓的追逐中虚度了大好的年华。陶渊明用他的文字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个当下,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同时,陶渊明的归隐有着复杂的内涵。一方面,是他对官场黑暗的厌弃。“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那官场就像一张巨大的尘网,束缚了他的自由和灵魂。他不愿同流合污,于是选择逃离;另一方面,他的归隐也是对自我本真的回归。在田园生活中,他可以自由地饮酒赋诗,可以与邻居畅快交谈,可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陶渊明的作品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内心深处的宁静角落。他那种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热爱生活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必像他一样完全归隐田园,但我们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去感受自然的美好,去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合上《陶渊明集全鉴》,台灯那柔和的光依然洒在书页上。那股书香仿佛还萦绕在四周,陶渊明的形象也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他的文字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在读者心中种下宁静、淡泊与热爱生活的种子。(作者单位:平庄煤业元宝山露天矿)
深夜,我独自坐在书房,周围是密密麻麻的书籍,它们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我随手拿起一本,翻开那已经泛黄的书页,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陶渊明集全鉴》,作者是陶渊明,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读他的作品,就像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了一方净土。
从他的田园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简单的诗句,蕴含着无尽的意境。在灯下反复品味,我仿佛看到陶渊明在那简陋的东篱之下,轻轻采撷着菊花,不经意间抬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那一瞬间,他与自然融为一体。他眼中的南山,并非仅仅是一座山,而是大自然的象征,是他心灵的寄托。他的田园生活,并非逃避现实的无奈之举,而是对理想生活的积极追寻。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官场黑暗,人心叵测,他却能毅然转身,回归田园,去拥抱那质朴的土地、芬芳的花草和纯净的天空。这需要莫大的勇气,也体现了他对自我内心真正追求的坚守。
陶渊明在诗中也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亲身参与农事,深知其中的艰辛。我似乎能看到他在清晨带着农具走向南山下的豆地,看着那杂草丛生、豆苗稀疏的景象。傍晚,在月光的映照下,他扛着锄头,拖着一身的疲惫回家。他没有把自己置于劳动人民之上,而是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去体验生活。他的这种态度,在古代文人中极为难得。
在他的作品中,还常常流露出一种对时光易逝和人生短暂的喟叹。“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我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我们常常在无谓的追逐中虚度了大好的年华。陶渊明用他的文字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个当下,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同时,陶渊明的归隐有着复杂的内涵。一方面,是他对官场黑暗的厌弃。“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那官场就像一张巨大的尘网,束缚了他的自由和灵魂。他不愿同流合污,于是选择逃离;另一方面,他的归隐也是对自我本真的回归。在田园生活中,他可以自由地饮酒赋诗,可以与邻居畅快交谈,可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陶渊明的作品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内心深处的宁静角落。他那种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热爱生活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必像他一样完全归隐田园,但我们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去感受自然的美好,去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合上《陶渊明集全鉴》,台灯那柔和的光依然洒在书页上。那股书香仿佛还萦绕在四周,陶渊明的形象也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他的文字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在读者心中种下宁静、淡泊与热爱生活的种子。(作者单位:平庄煤业元宝山露天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