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母亲的节日
◎王晓
2025年02月12日
字数:1310
版次:04
  在我小时候,过元宵节,从来不吃汤圆,而是喝饺子,家乡的祖祖辈辈都这样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河南人看来,好吃不过饺子,于是,凡是节日,必须得有饺子。第一次吃汤圆,还是我读高一那年的正月十五,大姐买的。她那年刚参加工作,从城里下班回来,买了一包汤圆给母亲吃,黑芝麻馅的。从那一年开始,我的元宵节里开始有了甜甜的汤圆。但是,汤圆再甜,在我家,依然不是元宵节的主角。我的母亲才是。
  元宵节,是母亲的生日。这是我长大后才知道的。从我知道那天起,每年元宵,我都要陪在母亲身边。最近两年多,父亲已然驾鹤西去,我们陪母亲的时间更多了,不管是不是元宵节。
  去年元宵,听说山上的梅花也开了。踏春,上王屋山吧。我和姐姐拉着母亲的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山上爬。石阶光滑,山路蜿蜒如玉带,望着云端上的总仙宫,我想起了五年前。还是这条路,还是这座山,不同的是,我左手拉着父亲,右手拉着母亲,那是个秋天,我们一起上山赏王屋红叶。又走在这条路上,不知道母亲是否也想起了这些。“妈,我给你照相吧。”我说。镜头中的母亲拘谨得有些手足无措。“我不照了。”她说。“没事,妈,我教你怎么照相。”一路走,一路拍,我的镜头跟着母亲的影子转。渐渐地,母亲放松下来,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就这样,80多岁的母亲登上了天坛极顶。踏上最后一个台阶的时候,母亲像孩子一样欢呼起来。
  “看,树枝都鼓苞了,快发芽了。”下山时,我指着山风中乱颤的枝条说。“立春十来天了。”母亲说,“天,该暖和了。”“对呀。”姐姐也说,“正月十五呢,花石村有打铁花,还有人唱戏,咱们去看吧。”
  夜的花石古风盎然,真有几分闹元宵的意味。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河边等着看热闹的人都来了。月亮早早从山后边爬上来了,月光水一样浇在地上,大地都沐浴在月光的清白里,人的脸上都像抹了一层粉似的,白净了许多,母亲的白发在月亮底下银白透亮。路一侧临河,一侧临沟,河里是花船,沟对面是打铁花。大人手里抱着孩子,孩子手里提着小灯笼,人们一起等着,等天黑了,月亮升起来了,花船就从河上飘下来了。也有性急的,跑到上游去看,再跑回来通报消息的,喊着说,快来了,快来了。
  锣鼓家伙声一响,岸上的人就拍着巴掌高声喊,船来了,船来了。船在水中游,船有四艘,有咚咚锵咚咚锵的盘古队,有扮好的唐僧师徒四人,还有涂脂抹粉的民间艺人。灯光照得水明晃晃发亮,河上的人在船上唱,岸上的人在路上追着看。母亲也是戏迷,和我们一起一路追着船听戏。“我爸要是来看戏,一定会拍着手,咣嚓咣嚓给他打节奏呢!”我微笑着和母亲谈起父亲。“嗯,这他可会!”母亲也笑了。
  元宵夜,月上中天,铁花“打”起来了,漫天飞舞如金星,如礼花。骑在大人脖子上的小孩子们用手指着,有的大呼小叫,有的张嘴结舌。大人们则都看出了神,陶醉在这绚烂无比的金闪闪、亮通通的铁花里。母亲也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铁花,我和姐姐靠着母亲,偎着她的肩膀和她一起仰脸看铁花。
  这是母亲的元宵节,温馨、美好,而又充满期许。遗憾的是,害羞如我,只会在心里一遍一遍地祝福自己的母亲,而从来没有甜甜地对母亲说过一次,妈妈,我爱你!可能是从小喝饺子的缘故吧。生活需要加点糖,元宵节,除了饺子,再加一碗汤圆吧。(作者单位:济源热电公司)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