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之旅
2025年01月24日
字数:2735
版次:02
本报特约记者 任振华 通讯员 赵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为新时代党提出的重要命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抓手。2024年年初,面对山区铁路的特殊困难和重载铁路智慧建设需求,朔黄铁路公司党委开创性地提出“联维模式”,并在线路坡度大、曲线半径小、钢轨磨损快、检修任务重的龙宫中心站和滴流磴中心站管辖区段内试点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2024年3月15日到11月30日实施86个天窗,与2023年相同天窗数量相比,施工及维修作业项目天窗容积率增加19.9%左右,机械车组容积率提升24.35%,投入驻站联络员减少53.07%,防护人员减少32.5%。两个联维区段全年总计35项续建项目,清理续建项目24项,占比68.57%,成效显著。
困境催生变革
朔黄铁路原平公司管段为典型的山区重载铁路,线路从神池南站向西柏坡站逶迤而出,穿山过隧、跨谷过河,海拔落差高达1364.38米,最大坡道12‰,最小半径400米,最低气温零下30摄氏度,最大风力达8级以上,汇聚了国家能源集团铁路弯道最多、线路坡度最大、桥隧涵最密集、自然环境最特别、列车操纵要求最高、施工组织最复杂、设备养护最难的“七最”。
这“七最”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施工项目多,设备状态变化快、病害多,计划铺排困难;管理难度大,山区环境导致上道、瞭望、作业困难,施工风险高;施工效率低,因作业项目重叠率高,计划兑现率低,加上作业走行距离长,纯作业时间短。
为此,朔黄铁路公司进行一系列探索:2017年尝试按区段铺排管控的月度“综合计划”,效率未得到有效提升;2019年尝试按区间精准计划工作量的“集中修理”,但区间机械化作业项目容积率问题依旧存在;2021年推行“综合修”,虽解决了一些平衡问题,但是施工与维修的矛盾仍然突出。直到2024年“联维模式”的首次提出与推行,才实现了不同专业统筹规划、多专业联合立项,由一家具备全工种维修能力的施工单位进行总承包,使计划更有针对性。
理念落地生根
一项成功的改革如同大浪淘沙。“联维模式”于2024年3月15日天窗点在龙宫、滴流磴中心站管辖区段正式应用。首次打破传统生产组织方式,将分标段、分专业、分承包商的零散修、分割修整合为分区段综合性维修,每个区段由一家具备全工种维修能力的施工单位进行总承包。中心站成立联维中心,整体负责区段内所有设备的施工与维修工作,统一按区间提报综合计划、组织协调、管理实施的创新型修理模式。
时间拨回到2024年2月底,原平公司联合中铁一局、中铁十二局完成项目部组建,并依据朔黄铁路公司联维管理办法,制定印发了原平公司联维管理实施细则、联维施工及维修组织办法,编制龙宫、滴流磴两个联维中心施工标准化指导手册。
为确保“联维模式”顺利开展,2024年2月,朔黄铁路公司领导多次深入龙宫、滴流磴中心站,召集有关单位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提出指导意见,统一职工思想、提振信心,为构建南湾至小觉间、宁武西至北大牛间组织架构图,精细制订月度联维计划。
通过采用“两准入、四统一、五融合”的管理方式,按照“一遵循、三打破”的原则,形成了施工与维修“整区段一体化规划、机械修一体化运作、承包商一体化管理、智能化一体化推进”的运维新模式,有效解决了作业交叉和协同管理问题,实现了保安、降本、减人、提效目标。
全力推进攻坚
在山区重载铁路的复杂运营环境中,如何让“联维模式”从理论构想转化为实际效能,真正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成为朔黄铁路公司亟待攻克的关键课题。
为顺利推进“联维模式”落地,朔黄铁路公司采用“一遵循、三打破、两准入、四统一、五融合”的管理方式,开启了近7个月的探索与实践,让“联维模式”在不断推进中逐渐成长。
围绕联维工作,朔黄铁路公司形成《联维中心党建联合共建实施方案》,以党建联建促生产,增强团队凝聚力、向心力、执行力。建立“中心站组织生产、原平公司包保协调、朔黄铁路公司统筹指挥”的组织体系,梳理联维工作流程,不断总结遇到的问题,逐项制定措施解决,逐步融合固化好的做法。按照“一遵循、三打破”的原则,有序推行施工与维修“全区段一体化规划、机械修一体化运作、承包商一体化管理”的模式,充分调动、优化各单位资源,发挥集体智慧。制定“四图两票一表两方案”,即联维天窗施工示意图、防护指挥体系图、防护站位图、限速图,工作总票、工作分票,安全卡控表,行车组织方案、施工方案。各项图表直观明了、责任明晰,有效管控施工安全质量。绘制联维区段全年施工轮廓计划图,以“两横一纵”思路按图管理、挂图作战。同时,将三大类24项高风险作业内容纳入联维综合施工组织方案,按要求专项制定现场管控措施,强化现场管理落实,做到方案到位、审批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坚持以安全为底线,围绕“一静一动一变”辨识出联维风险16项,针对“人、车、电”的交叉风险,制定30条安全管控措施,强化管控。对关键流程要点、时间节点、安全重点,实行“双确认卡死”制度,加强作业面风险管控。
成果见证成效
在多措并举、真抓实干的落地实践过程中,朔黄铁路公司通过精细的组织架构搭建、科学的流程规划以及严格的安全管控等一系列举措,稳步推动“联维模式”扎根生长。随着这种模式的持续推行,其积极成效逐渐呈现。
——党建引领新突破。以“中心站+联维施工+联运”三位一体推进,通过“六联”措施进行深度融合,推进中心站特色党建品牌建设,成立联维攻坚队和青年突击队,实现党员下沉一线担当施工总负责人,天窗点主要管理人员盯控重难点施工。
——施工管理新高度。中心站统一担当施工主体后,全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增强,专业融合加深,实现了区段指挥集控化、防护体系集控化,形成了施工维修一体化融合、换轨焊换收一体化推进、隧道水沟机械清理“一条龙”、隧道病害整修专列、机械化清筛换岔6个施工组织一体化工作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多专业工作常出现的交叉干扰和矛盾。
——安全管理新成效。以“专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安全履职能力建设”为抓手,以数据深度分析运用、设备检养修规律曲线、科技保安为支撑,以承包商施工安全管控为重点,围绕设备维修和施工管理两条主线,更加精准合理地制定风险辨识及预控措施,实现设备质量稳步提升、安全生产有序可控,设备故障率、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
——降本增效新成果。实现线上平行作业从0到1的突破,大中小机械结合,避免重复作业、减少人工投入、提高施工效率,推动作业从人工密集型作业向机械化高效型转变。
近一年来,“联维模式”成功落地,为朔黄铁路公司山区重载铁路运营带来了显著变革。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是突破传统困境的破冰之举,更是迈向新时代国企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步。未来,探索“联维模式”的道路依然漫长,朔黄铁路公司将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不断创新突破、持续优化完善,续写山区重载铁路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