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公司:创新,跑出建设“加速度”
2025年01月06日
字数:2410
版次:03
大渡河金川水电站被列为国家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能源建设重点开发项目、四川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也是集团“四重一要”重点工程,总装机容量860兆瓦。电站建成后,对推动“双碳”目标、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川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好金川水电站工程,是大渡河人肩负的神圣责任。
去年12月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白雪皑皑、层峦叠嶂,高达112米的金川水电站大坝横亘在崇山峻岭间,成为大渡河上的一道美丽风景。“大坝建设在深厚覆盖层上,2024年国庆前填筑到顶后,目前正在沉降期,预计2025年初开始进行浇面板。”大渡河金川水电站工程建设处负责人覃事河介绍道。
从电站规划开始,大渡河金川公司建设者与雪域相依,与高原为伴,坚持“一切为了工程、一切围绕工程、一切服务工程”的工作理念,聚焦工程管理中的痛点、难点,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全力攻坚制约工程建设的各种难关,攻克了深厚覆盖层防渗等一大批关键技术,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奋斗者之歌,创造了大坝填筑到顶等不凡业绩。
技术创新破难题
创业艰难百战多。金川水电站工程具有厂房地质条件复杂、深厚覆盖层建坝难度大、仿生态鱼道亚洲之最等特点,金川公司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运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破解难题,为2025年首台机组发电提供“加速度”。
金川水电站地下洞室群规模大,布置紧凑,在111米宽度范围内布置了主副厂房、主变室、尾闸室三个大尺寸洞室,最小岩墙厚19.8米,岩体完整性差,遇水易软化,渗流通道多。紧凑的布置和复杂的地质条件在我国25米级跨度地下厂房极为罕见,是我国常规水电项目同等规模地下厂房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工程之一。金川水电站建设团队迎难而上,针对极破碎地下洞室群开挖过程中变形机理不清、地质缺陷不明、监测预警不准与调控管理不精等技术难点,采用理论研究、地球物理探测、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等综合方法,创新提出了微震定位精度的综合降噪方法和极破碎岩体施工风险判别指标体系,攻克了极破碎岩体紧凑型洞室群变形监测预警与安全控制重大技术难题,为国内极破碎岩体紧凑复杂洞室群建造领域安全控制、安全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可靠的技术保障。
水电站大坝通常坐落在基岩上,而金川水电站坝体却要修建在最大深度达65米的深厚覆盖层上,如何保证坝基牢固和坝体稳定,便成为工程建设一开始就必须解决的难题。金川公司组织技术团队,跑现场、查资料,进行上百次试验,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与研究,研发了含漂地层混凝土防渗墙优质高效造孔方法,成功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该方法采用冲击钻机造孔形成抓取凌空面、再使用液压抓斗进行挖掘作业的“钻抓法”施工,提升了防渗墙造孔成槽效率,有效控制了防渗墙成槽质量,加快了清孔效率,平均每个槽孔节约1至2小时,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防渗工程均在地下看不见的位置,只有守在现场、盯着现场,才能牢牢掌握质量状况。”金川公司枢纽工程处主任说。
截至2024年11月,金川公司取得了极破碎岩体控制技术、地质灾害预警技术等一大批国际领先的技术成果,成功投运大坝智能碾压系统、新一代智能灌浆设备等智能设备及系统,累计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软件著作权12项,参与行业标准编制4项,发表论文80余篇,有效解决了工程建设过程中“卡脖子”的重难点和关键技术问题,推进了金川水电站建设进程。
管理创新提速度
面对“2025年首台机组投产发电”这个雷打不动的目标,金川公司精心梳理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施工强度高、生产筹备紧张等方面存在的困难,统筹项目建设,加强现场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要进度。
在工程管理上,金川公司探索实践以科技保障为支撑的水电工程质量管理模式,聚焦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坝址覆盖层非常深厚、亚洲最长仿生态鱼道等工程特点,采用大坝智能碾压、智能灌浆系统、质量验评APP、数字化工程综合管控平台等智能技术手段,引入行业内外监督,推行首件标准,实行多方质量检测,有力保障了工程质量。
国产BIM关键技术在工程管理上的应用,是金川公司的一项重大创新。针对金川水电站项目定位高、面板堆石坝覆盖层深厚、引水发电系统地质条件复杂的特点以及项目实际需求,金川公司持续开展多专业、全阶段的BIM设计、基于BIM的多源数据管理、开挖管理、地质预报、反馈分析及安全监测等实际应用,实现了设计、施工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为参建各方提供了统一的数字化成果管理平台、协作平台,为控制安全风险,实现施工精益化管理提供了平台基础及理论保障。这一重大成果荣获2024年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四届“新基建杯”中国智能建造及BIM应用大赛特等奖等多个奖项。“我们这个技术解决了国产BIM无‘芯’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是国内首个应用国产BIM建设的水电项目,在水电工程的国产化BIM技术应用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金川公司机电物资处(科技信息处)主任介绍道。
金川公司还引入竞争机制,结合集团公司“国家能源杯”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和大渡河公司水电工程劳动竞赛的要求,把劳动竞赛融入工程建设主战场,制定了竞赛方案,开展“强安全、赛质量、保目标、当先锋”、大坝及溢洪道“3·30”、厂房“9·30”等劳动竞赛,激发参建各方你追我赶的争先意识,凝聚起金川水电站建设大团队的整体合力。在劳动竞赛的“加持”下,2024年9月20日,仅用14个月实现大坝填筑到顶;2024年10月15日,首台机定子吊装完成;提前16天完成地下厂房60仓锚拉板混凝土浇筑、右岸溢洪道引渠段边坡开挖提前30天向右岸趾板交面、3号机组首仓蜗壳外包浇筑完成、2号水轮机蜗壳安装完成……
砥砺前行,风雨兼程。2025年投产发电在即,金川公司按照投产后即具备远程监控、现场无人值班(值守)目标,健全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以智慧电厂标准进行筹备,完善智慧电厂建设方案,完成监控、励磁、保护、调速器等设备智能终端采购,引进先进运行模式,全力推进智慧电厂建设,确保接好机、发好电,为社会贡献更多清洁能源。
去年12月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白雪皑皑、层峦叠嶂,高达112米的金川水电站大坝横亘在崇山峻岭间,成为大渡河上的一道美丽风景。“大坝建设在深厚覆盖层上,2024年国庆前填筑到顶后,目前正在沉降期,预计2025年初开始进行浇面板。”大渡河金川水电站工程建设处负责人覃事河介绍道。
从电站规划开始,大渡河金川公司建设者与雪域相依,与高原为伴,坚持“一切为了工程、一切围绕工程、一切服务工程”的工作理念,聚焦工程管理中的痛点、难点,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全力攻坚制约工程建设的各种难关,攻克了深厚覆盖层防渗等一大批关键技术,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奋斗者之歌,创造了大坝填筑到顶等不凡业绩。
技术创新破难题
创业艰难百战多。金川水电站工程具有厂房地质条件复杂、深厚覆盖层建坝难度大、仿生态鱼道亚洲之最等特点,金川公司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运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破解难题,为2025年首台机组发电提供“加速度”。
金川水电站地下洞室群规模大,布置紧凑,在111米宽度范围内布置了主副厂房、主变室、尾闸室三个大尺寸洞室,最小岩墙厚19.8米,岩体完整性差,遇水易软化,渗流通道多。紧凑的布置和复杂的地质条件在我国25米级跨度地下厂房极为罕见,是我国常规水电项目同等规模地下厂房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工程之一。金川水电站建设团队迎难而上,针对极破碎地下洞室群开挖过程中变形机理不清、地质缺陷不明、监测预警不准与调控管理不精等技术难点,采用理论研究、地球物理探测、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等综合方法,创新提出了微震定位精度的综合降噪方法和极破碎岩体施工风险判别指标体系,攻克了极破碎岩体紧凑型洞室群变形监测预警与安全控制重大技术难题,为国内极破碎岩体紧凑复杂洞室群建造领域安全控制、安全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可靠的技术保障。
水电站大坝通常坐落在基岩上,而金川水电站坝体却要修建在最大深度达65米的深厚覆盖层上,如何保证坝基牢固和坝体稳定,便成为工程建设一开始就必须解决的难题。金川公司组织技术团队,跑现场、查资料,进行上百次试验,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与研究,研发了含漂地层混凝土防渗墙优质高效造孔方法,成功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该方法采用冲击钻机造孔形成抓取凌空面、再使用液压抓斗进行挖掘作业的“钻抓法”施工,提升了防渗墙造孔成槽效率,有效控制了防渗墙成槽质量,加快了清孔效率,平均每个槽孔节约1至2小时,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防渗工程均在地下看不见的位置,只有守在现场、盯着现场,才能牢牢掌握质量状况。”金川公司枢纽工程处主任说。
截至2024年11月,金川公司取得了极破碎岩体控制技术、地质灾害预警技术等一大批国际领先的技术成果,成功投运大坝智能碾压系统、新一代智能灌浆设备等智能设备及系统,累计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软件著作权12项,参与行业标准编制4项,发表论文80余篇,有效解决了工程建设过程中“卡脖子”的重难点和关键技术问题,推进了金川水电站建设进程。
管理创新提速度
面对“2025年首台机组投产发电”这个雷打不动的目标,金川公司精心梳理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施工强度高、生产筹备紧张等方面存在的困难,统筹项目建设,加强现场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要进度。
在工程管理上,金川公司探索实践以科技保障为支撑的水电工程质量管理模式,聚焦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坝址覆盖层非常深厚、亚洲最长仿生态鱼道等工程特点,采用大坝智能碾压、智能灌浆系统、质量验评APP、数字化工程综合管控平台等智能技术手段,引入行业内外监督,推行首件标准,实行多方质量检测,有力保障了工程质量。
国产BIM关键技术在工程管理上的应用,是金川公司的一项重大创新。针对金川水电站项目定位高、面板堆石坝覆盖层深厚、引水发电系统地质条件复杂的特点以及项目实际需求,金川公司持续开展多专业、全阶段的BIM设计、基于BIM的多源数据管理、开挖管理、地质预报、反馈分析及安全监测等实际应用,实现了设计、施工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为参建各方提供了统一的数字化成果管理平台、协作平台,为控制安全风险,实现施工精益化管理提供了平台基础及理论保障。这一重大成果荣获2024年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四届“新基建杯”中国智能建造及BIM应用大赛特等奖等多个奖项。“我们这个技术解决了国产BIM无‘芯’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是国内首个应用国产BIM建设的水电项目,在水电工程的国产化BIM技术应用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金川公司机电物资处(科技信息处)主任介绍道。
金川公司还引入竞争机制,结合集团公司“国家能源杯”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和大渡河公司水电工程劳动竞赛的要求,把劳动竞赛融入工程建设主战场,制定了竞赛方案,开展“强安全、赛质量、保目标、当先锋”、大坝及溢洪道“3·30”、厂房“9·30”等劳动竞赛,激发参建各方你追我赶的争先意识,凝聚起金川水电站建设大团队的整体合力。在劳动竞赛的“加持”下,2024年9月20日,仅用14个月实现大坝填筑到顶;2024年10月15日,首台机定子吊装完成;提前16天完成地下厂房60仓锚拉板混凝土浇筑、右岸溢洪道引渠段边坡开挖提前30天向右岸趾板交面、3号机组首仓蜗壳外包浇筑完成、2号水轮机蜗壳安装完成……
砥砺前行,风雨兼程。2025年投产发电在即,金川公司按照投产后即具备远程监控、现场无人值班(值守)目标,健全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以智慧电厂标准进行筹备,完善智慧电厂建设方案,完成监控、励磁、保护、调速器等设备智能终端采购,引进先进运行模式,全力推进智慧电厂建设,确保接好机、发好电,为社会贡献更多清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