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卷筒里的“白大褂”
2024年12月06日
字数:834
版次:03
本报特约记者 向南
豆大的汗珠混杂着煤尘,肆意地在张亚刚脸上流淌,身着白色防护服的他正穿梭在电缆卷筒狭小的空间,手中的工具却丝毫不受影响,不停地上下舞动着。这是处理尾线卷筒供电插座隐患的工作一瞬,也是准能黑岱沟露天矿供电队维修电工们工作的日常。12月3日11时30分,供电队维修班组的张亚刚接到了一个紧急抢修任务:1号WK35电铲尾线滚筒供电插座出现故障,需要立即更换电缆三相触头。接到任务后,张亚刚没有丝毫迟疑,立刻通知组员张韧,两人迅速带上防油服和工器具,驱车赶往抢修现场。
煤坑作业区大风肆虐,卷起阵阵煤尘。张亚刚和张韧抵达时,只见1号WK35电铲尾线滚筒供电插座处已是一片狼藉,显然故障不轻。
“亚刚,这电缆卷筒内部空间这么狭窄,咱们得想个法子。”张韧望着眼前的困境,眉头紧锁。
“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你在外面协助我,我进去换触头。”张亚刚说着,便开始往身上套防油服,进入狭窄的电缆卷筒内部。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小心翼翼地拆卸旧的三相触头。由于空间限制,每一个动作都显得异常艰难,但他手中的工具却稳稳当当,没有丝毫颤抖。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作业,张亚刚终于成功更换了电缆三相触头。当他从电缆卷筒中爬出来时,防油服上已沾满了煤尘和油渍,脸上更是被煤尘染成了“熊猫眼”,但他顾不上这些,只是喘着粗气,笑着对张韧说:“终于搞定了,咱们可以收工了。”然而,收工并不意味着结束。
由于煤坑作业区的大风,他们两人身上、脸上全都沾满了煤尘,仿佛刚从煤堆里爬出来一样。但他们毫不在意,只是默默地清理着工具,准备返回。
回到维修班组,张亚刚和张韧简单地洗漱了一下,便又投入到了其他的工作中。当收到1号WK电铲正常运行的消息后,他们俩相视一笑,检修任务圆满完成。这样的抢修任务只是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虽然艰辛,但他们始终坚守在岗位上,用汗水和智慧保障着穿采设备的正常运行。
“亚刚,今天这活儿干得漂亮!”张韧拍着张亚刚的肩膀称赞道。
“嘿嘿,咱们供电队的人,啥时候掉过链子?”张亚刚笑着回应,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