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逐日去 新景入画来
2024年12月04日
字数:3084
版次:01
本报通讯员 李小红
一台台高大的风机在戈壁滩上迎风飞转,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个个新建项目在荒原上拔地而起……追风逐日去,新景入画来。一直以来,甘肃公司紧跟国家能源战略需求,攻坚克难加快推进传统火电企业向新能源转型发展,在陇原大地上书写出追风逐日的新答卷。
主动作为 转型发展蹄疾步稳
2020年年底,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国资委煤电区域整合的重大决策部署,甘肃公司完成煤电资源的全面移交,自此,干部职工观念破冰、发展重塑,走上一条“追风逐日”的转型发展之路。
在变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经过4年的跨越式发展,目前产业已覆盖甘南、酒泉、白银、临夏、武威等多个市州,涉及“光伏+生态治理”、分布式光伏、风光储一体化、牧光互补、抽水蓄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共享储能、智慧城市建设等一系列项目的研究开发。
如今的甘肃公司,已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定步伐,发展思路更清、方向更明、信心更足,正以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精神,担当作为、锐意进取的干劲,奋力建设“有地位有形象的区域一流能源公司”。
巴丹吉林沙漠新能源大基地项目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批复的4个新能源基地项目之一,是集团公司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履行央企“三个作用”的具体实践,也是甘肃公司以点破面、跨越发展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当前,甘肃公司举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各项工作,基地电源方案取得国家能源局批复,4×100万千瓦煤电项目获得集团立项批复,各项前期工作紧锣密鼓推进中。
甘肃公司以大基地项目为平台,谋划推动向综合能源供应转型,打造区域综合能源供应平台;以基地新能源项目为依托,打造风光氢储一体化能源供给中心,探索氢氨耦合产业前景;以大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争取更多新能源项目开发权,打造多元化发展格局,切实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截至目前,公司在甘肃省“十四五”第三批新能源开发指标竞聘中,成功取得甘南、临夏55万千瓦光伏指标,榆中4万千瓦分散式风电指标,甘肃省首个构网型独立共享储能项目(民勤独立共享储能项目)实现全容量投产试运行,公司首个分布式光伏项目(金塔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发电……多点突破,彰显出甘肃公司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在清洁能源建设中实现的新跨越。
甘肃省传统能源资源种类齐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丰富,正在成为集团公司新能源开发、新型储能、新型煤化工等各领域全谱系能源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域,甘肃公司自觉将企业发展融入集团一体化大棋局中战略性谋划,融入甘肃省及各地市县发展规划,加强沟通协调,主动争取资源和市场,以实干担当肩负起集团在甘高质量、规模化、跨越式发展的职责使命。
追青逐绿 生态建设多点突破
初冬时节的甘南草原,已是寒意甚浓。在海拔3600多米的高原草甸一隅,一排排银色的光伏支架错落有致,和泛着成熟的黄绿色草原相映成趣。
这里就是夏河一期100MW“牧光互补”光伏项目建设现场。“板上发电、板下种草、牧民受益、乡村振兴”的牧光互补新模式,对推进风光资源丰富的甘南地区的深度开发,实现区域快速化、规模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夏河是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甘肃公司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科学规划,统筹协调,以“牧光互补”的新模式,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和草原生态保护新图景。
“瞧,我们的光伏支架是不是比平常见的都要高,最低点距离地面也要2.6米,这为光伏板下的牧草生长和牲畜养殖提供了空间,发电兼顾养殖,又有利于牧草生长,可实现一块草地的多种利用。”夏河项目部负责人张洪武指着面前的光伏支架,不无自豪地说。
甘肃公司项目大多处于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的戈壁、荒漠地区,公司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战略,建一座电站,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全面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在农光互补、牧光互补上下功夫推动“新能源+”,打造多能互补的现代能源基地。
走进民勤九墩滩光伏治沙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基地核心试验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区域生态恢复与电力供应多元化产业的“试验田”。
该项目是甘肃公司与兰州大学生态学院联合,在极端温差达70摄氏度、蒸发量是降水量近30倍的沙漠地区,探索的一项光伏治沙修复技术。研究团队选育出的具有极强抗旱能力的六倍体唐古特白刺,对于突破“风”“干”“贫”的环境限制,构建效果显著、成本可控,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光伏治沙生态修复模式具有积极意义,为新能源治沙融合发展布下路线图。
目前,民勤200万千瓦“立体生态+光伏治沙+科研文旅”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示范项目已通过武威市政府评审,列入武威市重点示范项目清单,正继续加力推进项目列入甘肃省沙漠治沙示范项目清单。
而且,光伏组件本身就具有挡风防风的作用,像大伞一样遮挡阳光,避免阳光直射和减少水分蒸发,对于治理扬尘、固沙防风、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具有积极作用。
靖远风电场、永靖光伏场站地处黄土高原山区,生态脆弱,水土保持要求高、雨季水土流失严重。公司在严格监测生态环保问题的同时,还出资对周边道路进行了硬化或修复,种植促进自然环境恢复的耐旱植物,极大地恢复生态环境。
公司还加强与高耗能企业、工业园区合作,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围绕低碳零碳城市建设,着力在农光互补、牧光互补上下功夫推动“新能源+”,打造多能互补的现代能源基地。同时,紧盯政策动向,创新发展路径,在新能源供热、光伏治沙规模化、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氢+氨等多元化发展上下功夫求突破。
科技赋能 创新催生发展动能
甘肃公司产业结构低碳化、绿色化底色明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当下,面对能源行业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公司坚持不懈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依托大项目加强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厚植创新潜力。
巴丹吉林沙漠新能源基地项目瞄准“新一代沙戈荒能源一体化标杆”建设目标,超前谋划基于5G+应用的智慧基建管控模式、能源综合利用、配套煤电项目深度灵活调峰技术、大基地一体化管控模式、绿电赋能新型电站等技术的研究,以智能灵活助力西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酒泉风电场是甘肃公司首家无人机精准巡检试点单位。为了让无人机沿着最高效的路线巡检,使数据传导更精准,一批入职才两三年的小伙子们夜以继日地测试、研究,通过风机最优功率曲线优化系统分析风机的运行情况和性能,建立起风机经济运行管控模型,形成了一套成熟应用的无人化、自动化光伏电站运维体系,开创了甘肃公司在无人智能巡检领域先河。
针对风电场地偏远辽阔的实际,他们还通过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推动新能源场站向“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数字化运维模式转变。
在场站“风光无限创新工作室”、QC小组等技术攻关团队的带领下,瓜州光伏箱逆变一体机散热系统技改、风机齿轮箱润滑油系统改造、风机变桨超级电容改造、风机变桨电容远程测试、风机振动监测接入项目等一系列创新成果喷涌而出,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智能化发展水平。
在永靖山地光伏项目现场,连绵的群山、数以万计的光伏板,靠传统的人工维护根本不可能,智能导航定位运维辅助系统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系统通过状态监测及大数据分析,了解光伏板的健康状态并生成“体检报告”,将故障信息告警发送到检修人员手机上,检修人员根据信息指示可以快速精准到达故障所处区域,极大降低了运维人员工作量和区域管理成本。
公司还着眼巡检无人化、值守少人化、监控远程化、运维智慧化、管理数字化,加快推进“一区域一集控”、风光储智慧运维、复杂地形光伏组建无人机清扫重点项目,深度推进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发展。
风光无限,未来可期!甘肃公司一幅追风逐日迎新景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在戈壁荒漠上铆劲加速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