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砥砺行
2024年12月02日
字数:3865
版次:01
本报通讯员 王泓清 奥慧 郝学进
火车笛鸣,朝阳初升。2019年11月27日,大准线、准池线、巴准线三条铁路重组整合为新朔铁路公司,631公里的铁龙之躯首尾贯通,雄踞于能源丰沛的内蒙古、山西两省区,晋蒙山河上新一页波澜壮阔的铁路史诗就此掀开。
5年,1800多个日日夜夜,8000余名干部职工砥砺前行、长歌奋进,新朔铁路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引领下一路飞驰、一路跨越,以坚韧的步伐刻画企业高质量发展轨迹,累计发运货物7.96亿吨,为保障国家能源稳定供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破冰”前行 改革澎湃绘蓝图
唯有敢于破局,才能永立发展潮头。
5年来,新朔铁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着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蹄疾步稳推动各项改革成果落实落地,激活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是新朔铁路改革破题的精准发力点。依托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公司党委乘风而上、刀刃向内、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建立职位职级、全员绩效考核、薪酬激励三大体系。牵住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牛鼻子”,共计完成226名管理人员的公开竞聘工作,真正建立起“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机制;用好全员绩效考核“硬尺子”,健全以岗位价值和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分配机制,薪酬分配向生产一线、关键岗位倾斜,合理拉开生产一线岗位、生产辅助岗位、服务类岗位收入分配比例……一系列内部改革措施的实施,让员工创新活力和动力得到有效激发。
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内外协同才能奏响发展的和谐乐章。
新朔铁路持续优化生产力布局,丹洲营区域集中控制试运行取得成功,首次在集团运输板块开启“大站控小站”运行模式,大准全线推广后,可实现11个中间站“无人化”。大型养路机械“四捣一稳”改革模式持续释放效能,作业后,轨道动态检测质量TQI指数由8.92降低至6.79,轨道综合质量显著提升。深化站区管理模式改革,实施车务、工务、信号等多专业融合一体化管理,基层班组协同作业和安全管控能力有效提升。推行交流电力机车“大轮乘”制度,推进机车“错峰”检修,干线机车日均使用率达94.4%,库停时间压缩14%。抓实乘务员超劳管控,采取增加换乘点、中间站间休等措施,累计减少超劳42%。加强新技术和新装备投用率,有序推广3D智慧巡检,加快重载铁路新型相控阵钢轨探伤车试运行,努力提升设备巡检效率和质量……
步履不停,改革不止。5年间,公司管企治企水平不断提升,深化改革更加精准有效,产业布局、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新朔人在改革的考验下创新突破、奋勇前行,向改革要效益,向发展求质量。
重任在肩 能源运输践初心
千里铁道,车轮滚滚。
2023年12月21日,随着一声嘹亮的鸣笛,“国能号”电力机车牵引两万吨列车从卧厂站缓缓出发,驶向黄骅港站,标志着新朔铁路至朔黄铁路间两万吨重载列车正式开行,对进一步发挥一体化高效运输通道和区域资源优势、构建安全智慧高效绿色的现代化重载运输体系、以铁路运输高质量发展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年来,新朔铁路坚持把保障通道安全,提升运输组织效率,增强产业协同作为首要职责,从“做强上游货源集运、做大本线通道运能、做足下游货流疏解”精准制定落实举措,打造“1+2+4”运输矩阵,充分发挥“厂矿线站”联合体作用,深化“一轴两翼+两域”资源获取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专用线建设,累计投运23条专用线,提升路网“造血”能力和外购煤资源控制能力。推进大准线四站及唐公塔车站扩能改造升级,完成卧厂站两万吨扩能改造,顺利开行两万吨重载列车,提升一体化通道能力,缓解神池南编组压力。
在集团运输板块货运营销领域首次推行“客户经理负责制”,创新实施“全员营销奖励”和“客户经理季度考核”等有效管理措施,积极推进“坐商”向“行商”的实质性转变,加快现代综合物流企业建设,积极打造“金色物流”品牌,先后开拓了乙二醇、兰炭、水泥、“京津冀鲁—鄂尔多斯”生活物资等多条运输新通道,2022年荣获鄂尔多斯“保障物资供应热心企业”称号。积极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项目,多式联运“一单制”工程正式纳入内蒙古自治区试点工程……新朔力量在能源运输主战场不断彰显。
安全是端牢能源饭碗的前提,能源运输与“万家灯火”息息相关。新朔铁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践行“两个至上”,落实“三现管理”,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以思想之变、作风之变、能力之变持续保障安全运输生产。
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一岗一清单”,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控责任体系。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要求,着力打造标杆示范企业,全面推进标准化创建达标。北斗定位、4G、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得到成功应用,有效防控安全风险,助力安全管理效能提升。截至11月27日,该公司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832天,安全生产呈现稳中向好的上升态势。
从把握铁路设备变化运维规律,到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高可靠安全保障体系;从防范事故,到以新质生产力、现代化智能科技手段排查隐患、超前防控风险;从增强“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到树牢“违章就是事故,遵章才能安全”的安全理念,该公司风险防控措施、安全基础工作不断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大安全意识日益巩固。
向新而行 智慧赋能激活力
铁路作为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既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也是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新”的关键在于创新驱动,“质”的锚点在于高质量发展。
今年3月20日,国内首座机车智慧整备库正式投用。整备库内,16个“身怀绝技”的智能整备机器人在整备库内来往穿梭、“上天遁地”,利用先进的信息化、自动化、物联网、大数据融合、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手段,为机车提供“全景、全时”的整备服务。这是新朔铁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
五年来,新朔铁路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瞄准重载铁路前沿领域,基于生产实践和应用场景,加快“一云、两网、三个平台、五大智能”智慧铁路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经营管控数字化、运输生产智能化、安全管理智慧化,为能源运输安全稳定供应提供不竭动力。
数字赋能,“双网融合”织密安全管理防线。铁路安全管理系统、供电6C系统、机务运用安全管理系统等平台上线运行,4G、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大数据、北斗等新技术与铁路业务深度融合,为铁路安全网再添一道又一道严密“防线”。
高瞻远瞩,积极抢占智慧铁路建设“制高点”。该公司积极推进智能装备、智能运营等关键技术攻关,“重载铁路氢能源应用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重载铁路双源制大功率机车研制”完成阶段性试验;交通强国建设项目“巴准线贯通式同相供电工程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重载铁路接触网、电力故障精确定位系统研究与应用”通过自治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
技术创新,强化科技成果研发与攻关。共设有尚有全创新工作室等7个创新工作室。其中,张福忠创新工作室荣获国家能源集团2019年QC小组活动成果二等奖,尚有全创新工作室参与的“大准铁路外西沟牵引供电系统平衡供电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2021年度国家能源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着眼未来,用好绿色转型“金钥匙”。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积极获取“轨道交通‘网—源—储—车’协同供能技术应用研究”项目5兆瓦分布式光伏建设指标,顺利完成0.38兆瓦年度指标建设任务。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价值导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推广清洁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改进机车燃油、供电节电等技术,实现重大技术装备用能清洁化。
号角声声,鼙鼓阵阵。五年间,新朔铁路获得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78项,不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多点开花 乡村振兴擘画卷
在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董三尧子村,30座高标准、智能化温室大棚挺然而立;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巨宝庄乡,公司援建的乡村道路平坦宽敞……这是新朔铁路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新朔铁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始终心怀“国之大者”,重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发挥行业优势,压实帮扶责任,打好产业帮扶、消费帮扶、教育帮扶、基础设施建设帮扶“组合拳”,真正把所辖铁路建成西煤东运的效益线和带动周边地区人民共同富裕的幸福线。
加强与鄂尔多斯、呼和浩特、乌兰察布等帮扶地区实施基础设施补强、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培植壮大村集体经济等项目,产业帮扶从“输血”转向“造血”。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方式大力开展消费帮扶,集中采购准格尔旗羯羊肉、杏仁露、大米等农特产品,助力当地农牧民增收创收。2023年2月19日,新朔铁路荣获由准格尔旗授予的“2022年度全旗消费帮扶突出贡献优秀企业”称号。持续推动内蒙古“希望工程·新朔赋能”公益项目,扶持新准线、大准线沿线周边和林县、凉城县等贫困乡镇,建设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等希望工程多功能教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如今,帮扶村养殖场牛羊满圈、种植基地绿意涌动、农产品加工车间机器轰鸣、学校里书声琅琅,一幅幅产业兴旺、宜居宜业、百姓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渐次铺展。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新朔铁路继续坚定走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之路,为集团全面建设世界一流清洁低碳能源科技领军企业和一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建设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能源运输大通道的生动实践中书写出更加壮丽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