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风雨兼程“先行者”
——记河南新能源公司项目开发前期人员
2024年11月26日
字数:1311
版次:02

本报记者 李 霄 通讯员 范艺彬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郑州的街头,河南新能源公司项目开发部主任任振东已整装待发。他的背包里装着沉甸甸的项目资料,目的地是济源,一个即将迎来新能源新的发展机遇的城市。这样的行程,对任振东这样的前期人员而言,已是家常便饭。从郑州到商丘,从商丘转战信阳,甚至深夜抵达洛阳,只为争取一个与关键部门面谈的机会。这样的奔波,也是全体前期人员的真实写照。
  在新能源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项目开发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公司成立之初,为了争取到一个风电项目的落地,任振东和他的团队连续数周奔波于各个审批部门之间。他们不仅要准备详尽的专题报告,还要面对无数次的质疑与挑战。每当夜幕降临,办公室里总是灯火通明,一份份协议、一张张批复,在他们手中逐渐汇聚成新能源的蓝图。但当第一台风机在辽阔的原野上缓缓转动,所有的疲惫都会化作难以言喻的喜悦。
  河南新能源公司党委深知新能源市场竞争的激烈,提出用“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的愚公移山精神”,“不畏艰险、敢于战斗的红旗渠精神”,“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焦裕禄精神”这三种精神,打造一支强而有力的人才队伍,激励着前期人员们在新能源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朱潇雨是前期人员中的佼佼者。面对一次次的闭门羹、一次次的委屈和挫折,他从未放弃。有时候需要坐车几个小时,有时候需要等一整天,最后可能只能跟对方聊上几分钟。困难固然存在,但在他拿到一份份批复文件之后,总会觉得一切付出都值。
  前期人员记不清自己一年要跑多少个地方,见多少人,但厚厚的一沓火车票、汽车增加的公里数以及手机上的步数都仿佛在默默“诉说着”他们的付出。
  由于河南省能源结构和风资源状况的限制,全省的风资源开发一直不被看好。但前期人员还是成功开发了济源的大岭、苏岭,三门峡的栗子坪、后地,濮阳的范县等在全省效益名列前茅的风场。这些风场的成功开发,不仅为河南新能源公司赢得了宝贵的项目资源,也为新能源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2018年全省4000万千瓦风电项目指标申报规模仅审批550万千瓦风电指标的情况下,他们不懈努力,最终取得25万千瓦风电指标进入省开发方案。2020年,25万千瓦风电项目同时开工,当年内实现了并网投产。2021年,又获取了10万千瓦风电指标,储备了风电项目130万千瓦、光伏项目100万千瓦。2022年至2024年,又成功获取31.25万千瓦风电指标,立项50万千瓦户用光伏项目。
  河南公司自2014年在济源大岭风场实现首台机并网发电,截至目前,新能源可控装机已达百万千瓦,十年新能源发展的奋斗路,离不开前期开发人员的辛勤付出。
  “前期工作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河南新能源公司项目开发部项目经理李建永深知这一点。每一次拜访、每一次汇报,都是对专业素养的考验。有一次,为了一个文件的细节,他连续三天往返于两地,只为确保每一个数据、每一项政策都能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公司决策者。他的手机记录里,满是与各级领导的通话记录。
  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前期人员并非孤军奋战。他们的背后,是默默支持的家人。由于长期在外奔波,他们往往会错过许多重要的家庭时刻,此时,家人的理解与鼓励,就成为他们内心最坚实的支撑。每当夜深人静,家人发来的“注意安全,早点回家”的信息,总能温暖他们的心房,让他们有力量继续前行。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