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千年古镜韵流芳
2024年11月07日
字数:1704
版次:04

韩国华

  辽宁省博物馆,不仅仅是文物和知识的宝库,更是激发文人墨客创作灵感的动力源泉。一盘一碗,一瓶一尊,一镜一画,一件件珍贵的藏品跨过历史的烟云,默默讲述着每一寸的光阴故事。走近她,感受她,从脉搏的跳动中,在呼吸的凝滞里,体验她的厚重底蕴与气势恢宏。我久久徘徊,沉醉其中。
  辽宁省博物馆位于沈阳市浑南区智慧三街157号,为三层建筑,共22个展厅,占地面积8.32万平方米,是建筑面积和展陈面积最大的省级博物馆之一,附近就有地铁站,出行特别方便。其前身为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座博物馆,新馆于2018年8月17日全面开馆,馆藏文物总量达11.2万件,其中“玉猪龙”“鸭形玻璃注”“簪花仕女图”等十大镇馆之宝更是享誉中外,惊艳世界。
  “玉匣聊开镜,轻灰暂拭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月生无有桂,花开不逐春。试挂淮南竹,堪能见四邻。”在二楼的中国铜镜展厅门口,我吟诵着这首诗,品读着其中的韵味悠长。作为一位爱美的女子,我怎能不被那一面面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铜镜所吸引?是啊,自从人类有了美的观念,对自身的容貌举止就更加关注。从最早的止水照容到铸鉴盛水,再到第一面铜镜的出现,在长达四千多年的岁月长河里,人类就没停止过追求美的脚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铜镜也日趋精美,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直到清代中期,随着西洋玻璃镜传入中国,铜镜才退出历史舞台。展馆里静静陈列的一面面铜镜,以镜后的纹饰惊艳世人,触动我心。再精湛的工艺打造的铜镜,也不如现代镜子的清晰可鉴,虽早已不复当初的使用功能,却以其独特之美传递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状态。
  这时,馆内由志愿者担任的讲解员带队走来,自由行的我赶紧跟上,聆听讲解一定比我独自领悟吸收得更快、更全面。原来,自齐家文化出现铜镜以来,中国的古代铜镜一共经历了“轻灵奇巧战国镜”“奇幻超逸两汉镜”“气象万千隋唐镜”三个制作发展高峰。战国时期,铜镜背面的纹饰由单纯素面或几何纹样发展到蟠虺纹、云雷纹、山字纹等多种式样,透雕合铸、错金银、镶金嵌玉工艺在铜镜上的应用是这一高峰期形成的标志。汉代是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上承战国镜,流风及于汉魏六朝。纹饰有星云纹、博局纹、草叶纹、铭文吉语、车马画像等,题材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同时,铸镜工艺更为精湛,铜、锡比例的合理配置使汉镜散发着高亮白光,成为青铜容器铸造业衰落后的一朵奇葩。而到了唐代,铜镜不仅突破了以圆形为主的造型,不断变身为菱花、葵花、方形、亚形镜,而且纹饰在布局和题材上又都有了新突破,引入异域人文色彩,充满大唐盛世开放包容、多元共存的繁荣景象。工艺方面还出现了金银平脱镜、螺钿镜、贴金贴银镜等,成为后世铜镜无法超越的又一个高峰。
  一面唐代双鸾衔绶双花纹镜吸引了我的视线,对镜凝眸、唏嘘惊叹,舍不得挪开脚步。此铜镜直径27.2厘米,圆钮。一对雍容优雅的鸾鸟振翅翘尾,口衔精美绶带,单足轻踏花枝,挟钮相对而立。长长的绶带飘逸灵动,中间一朵鲜花正在绽放,那花瓣层层叠叠,线条优美、立体鲜活。钮下,是缠枝的莲花,一朵盛放,莲蓬结籽,枝叶之间站立着两只小鸟,精巧可爱、惟妙惟肖。鸾为吉祥之鸟,绶带是系印用的红带子,代表“官位”之意,“长绶”象征长寿。白居易有诗云,“鱼缀白金随步跃,鹘衔红绶绕身飞。”唐玄宗也留有“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诗句。从这些纹饰和诗词中,可见当时唐代科举制度已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表达了世人对从政入仕、吉祥长寿的美好祝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铜镜蕴含的哲理也为后世留下警世恒言。
  万种相思皆过客,千年古镜韵流芳。从光线幽暗的中国铜镜展厅走出来,如同穿越了时光隧道,重新回到平凡的人间烟火处。强烈的对比之下,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加清晰可辨。半日时光在欣赏惊世之美的瞬间悄悄流走,还有“中国古代货币展”“明清玉器展”“古代辽宁展”等众多经典展馆没有参观。“明清瓷器展”馆门口还有两个电子大屏体验区,模拟亲手制作陶瓷,体验拍卖的感觉一定很有趣。不想走马观花匆匆而过,舍不得错过这历史馈赠的视觉盛宴。我会再次拜访辽宁省博物馆,在探寻宝藏之旅,尽享美好时光

(作者单位:辽宁沈西厂)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