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这里独好
2024年10月31日
字数:3616
版次:01
本报记者 王 静
走进吉林双辽公司,蓝天白云下,一块块蓝色光伏板绵延不绝、熠熠生辉;一排排风车迎风起舞,壮美“风”景尽收眼底……风光火在这里转变成绿色电能,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这,正是双辽公司风光火一体化能源发展的生动诠释。
双辽公司依托资源优势,抢抓新型产业发展战略机遇,积极探索传统火电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在追风、聚光、逐火中,能源产业多点开花、连点成线、串珠成链,一幅绿色、低碳、环保、安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在双辽大地徐徐铺展……
从传统能源到风光火一体化发展
双辽公司成立于1993年,总装机容量为2250MW,是吉林省最大的发电企业。这个历经风雨、跨越发展了30年的老牌火电企业,既是能源保障的主力军,将光明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也是一方温暖保障的守护者,为双辽的居民提供稳定热源,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
近年来,双辽公司面临着老旧机组能耗指标偏高、煤炭价格居高不下、企业经营连续亏损等困局。
新时代新征程抛给这家能源企业的命题是:既要发展,更要绿色。如何破题?公司管理者从新发展理念中寻求答案,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中寻找药方。
实现火电由主体基荷电源向承担调峰和储能需求的调节型电源角色转变,在确保煤电机组有序减量替代、发挥调峰和兜底保障作用的同时,加快推进新能源项目落地,统筹风光火一体化发展,对双辽公司而言,既是“时”所需,亦是“势”所趋。2021年,双辽公司有效应对特大暴雪、冻雨极端天气,全年发电量完成84.08亿千瓦时,创投产以来历史最高纪录;2022年,发电量完成71.14亿千瓦时,占吉林省火电机组的11.14%;2023年,持续保持最大出力运行,火电机组发电量完成75.68亿千瓦时,强有力地保障了吉林省电力的可靠供应。2024年,面对新能源装机容量逐年上升、火电发电量空间被挤占的不利局面,通过5号机组加装炉水循环泵改造,提高了机组深度调峰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改造后最低负荷可减至100MW稳定运行,全年辅助服务收益约1.15亿元,火电机组兜底保障作用凸显。
在“双碳”目标引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新形势下,双辽公司依托得天独厚的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立足“黑”与“绿”的谋篇布局,在“立”与“破”中突围,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2016年,总装机容量为50MW的井岗一期风电项目并网发电;
2022年,总装机容量为100MW的井岗二期风电项目,成为吉林公司第一个核准、第一个开工、第一个发电的新能源项目;
2024年,吉林公司首个集中式灰场光伏项目——灰场100MW光伏项目,全容量投产发电;
2024年,以“两个联营”配套1320MW风电项目为抓手,倾力打造双辽百万千瓦清洁能源示范基地;
……
“一期80万千瓦风电项目是双辽公司转型发展的金钥匙。项目建成后,不仅可以提升公司新能源装机占比与盈利能力,还有助于推进东北区域最大风光火一体化示范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国能品牌形象。”双辽公司分管新能源工作的副总经理卢迪对记者介绍道。
为实现年度既定目标,在距离年底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卢迪带领团队细化了工作任务,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项目用地预审、相关要件的办理到项目指标的下达,他多次往返于设计院、风电场址、政府部门等地,沟通协调具体事项,确保年底前满足项目核准条件。
一系列火电机组技术革新项目显著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一项项新能源战略项目落地不仅体现了双辽公司在能源领域的前瞻布局,更彰显了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号召的坚定决心。
新产业新赛道,唯有加速奔跑。走过30年的发展历程,战严寒、斗酷暑,对于双电人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为了保障机组安全稳定运行,他们披星戴月坚守在运行巡检、接卸燃料的生产现场,随时随地奔赴抢修设备、消除故障的第一线。2024年1月12日,贮灰场100MW光伏项目拉开帷幕。项目策划、指标确定、招投标、施工准备……时间紧、任务重,为了确保年中按期投产,灰场光伏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副总经理乔明伟带领着10多名管理人员和200多名建设者全力推进,仅用5个月完成项目光伏区域建设。
为保障工期按计划推进,施工队伍每天清晨5时就开始施工。施工项目部安全员刘路要在开工之前做好每天工作的安全交底,召开工前会议,事无巨细地交代好安全的一切注意事项。还要奔波于各个施工作业面监督,巡回检查,收工后,他还要总结好一天的安全工作才能下班。新婚燕尔,他却忙得见不上妻子。两人虽然同在一个单位,却只能趁着中午吃饭在食堂见缝插针聊几句。这样的生活,他坚持了整整6个月,直到施工期结束。
如果要问双电人,在他们眼里,什么样的画面是最美的?答案一定是:万家灯火点亮时。正是万家团圆、灯火可亲的遥望和期盼,让他们的坚守和奋斗有了意义。
从400公顷荒滩到生态绿地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起灰尘扬,一片灰蒙蒙……这是往昔双辽公司贮灰场的写照。曾经的双辽公司贮灰场是一片占地444公顷、积灰厚度达到十几米的白茫茫的不毛之地。
9月深秋,从双辽公司驱车10公里来到贮灰场,天空碧蓝,连绵不绝的光伏发电板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形成一片“蓝色海洋”,板上发电,板下绿草茂盛。这项100MW的光伏项目已于2024年并网发电,这是吉林省首个“灰场+光伏”综合治理项目,年可向电网输送清洁电能1.64亿千瓦时、节约标煤5万余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4.6万吨。
沿着循环水——人工湖周边的小路,来到蔬菜种植地,只见晶莹如玉的大白菜、金黄灿灿的南瓜……个个你争我抢,长势喜人。“从春种到秋收,这个过程感觉很有意义,不仅可以吃上亲手种的绿色蔬菜,体验田园劳动带来的乐趣,而且还能改善厂区生态环境。”电气分场党支部书记刘忠芳一边忙着在田地里采摘,一边给记者介绍,各单位干部员工都是利用节假日和工余时间,参与除草、浇水、采摘等义务劳动。“谁曾想到,昔日一片荒芜的贮灰场,摇身一变构筑起了光伏发电和生态发展的别样风景,400余公顷废弃贮灰场由环保重灾区,变成了环保新高地。”刘忠芳抱着一颗刚拔下来的大白菜高兴地说。
按照“建一座电站、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的发展模式,双辽公司循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全力打造“光伏+生态”的能源模式。
公司成立之初,火力发电产生的粉煤灰需要堆放,贮灰场由此诞生。也就是从那时起,双辽公司奏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绿色工程序曲。“昔日的贮灰场尘土飞扬、寸草不生,灰场覆土洒水治理起不到实效,扬尘治理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难题。”双辽公司原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邵建波说。作为“灰场变绿洲项目”的策划者,邵建波亲身经历了贮灰场综合治理的建设和发展,与那里的一草一木结下了深深的情。不论晴天、雨天,每天他都要抽出时间专门到灰场进行查看,从东走到西,从南走到北,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详尽地掌握着灰场有无渗水、有无扬尘、树木长势等第一手资料。
注重环保——再利用。从建厂开始,双辽公司就将环境保护和节水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该公司通过不断变更排灰点位置,将灰用水覆盖避免扬尘,安装水泵及向贮灰池内延伸排水管道向灰池内排水,用水覆盖灰面。为提高贮灰场回水循环利用效率,该公司在贮灰场的灰池中安装了8个竖井,将灰池中间聚集的多余废水收集起来,利用地势的高度差,自动流回公司厂区,与人工湖中收集的雨水及循环水塔排污等废水一同作为除灰用水循环使用,实现灰水的重复利用。
站在贮灰场极目远眺,水天交接处,贮灰池湖面波光粼粼。目前,1号、3号贮灰池已经排满,变废为宝成了光伏发电站;2号正在使用中,4号作为备用。据估算,贮灰场还能运行50年。
全面绿化——无扬尘。“贮灰场的治理一年四季从来没停止过。春天播种草籽,4年来,覆土种草面积已经达到37500平方米,到了冬季灰面结冰以后,就覆盖草帘压土抑尘。光伏板的铺设减小了风对植被的影响,清洗光伏面板的水会下渗到草地里,这对草地有一定的滋养作用。”邵建波指着绿油油的草地告诉记者,“北国柳根系发达,在灰面上种植,能汲取地下水化为水蒸气,周边植物群会深受其益,林内植被也会自然生长旺盛,达到治理扬尘污染效果。”经过多年的种植,邵建波在植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贮灰场完美变身,其治理过程中充满艰辛和曲折。在党建部员工邓凤影的记忆中,贮灰场的一草一木都是人工修复的成果。“从我上班起就开始种树了,只要工作不忙,邵总就会把大家组织起来种树。灰尘太厚了,大家穿着靴子,每次种树回来从头到脚一身的灰。”回忆起当时种树的情景,邓凤影感慨地说。经过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累计在贮灰场周边种植黑松、梓树、果木等近10万株。
从“灰头土脸”的贮灰场到绿色发展“主力军”的生态绿地,从灰姑娘到都市丽人的华丽蜕变,记录的是双电人对生态保护认知的不断成长,彰显的是不断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挖掘金山银山“价值”的生动答卷。
时间丈量着双电发展的进度,也标示出双电攀登的高度。站在新起点,双辽公司正蓄势待发,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的宏伟画卷上,走出一条绿色之路、创新之路、发展之路,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加耀眼的绿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