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75人·75个堡垒
2024年10月24日
字数:3010
版次:02
  神东寸草塔二矿掘锚一队党支部:

“红色引擎”点亮能源之光

本报通讯员 朱 萌 李彦荣

  神东寸草塔二矿掘锚一队党支部成立于2009年5月,是一个由14名党员组成的坚强集体。这个党支部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红色心脏”,不断跳动着推动安全生产的强劲脉搏,源源不断地释放出驱动创新发展的红色能量。
  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寸草塔二矿掘锚一队如同一匹黑马,在煤炭行业的赛道上脱颖而出,先后荣获煤炭行业“百强班组”的桂冠及全国“安全管理标准化示范班组”的勋章。党支部曾两次获得国家能源集团“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获评神东煤炭“标杆党支部”。
  “把握业务之要,在于锻造队伍;锻造队伍之要,在于引领思想;引领思想之要,在于党支部的坚强核心。”掘锚一队党支部书记、队长高方方表示,“这正是掘锚一队每位党员坚定不移的信念。”
  “要让党支部成为攻坚克难的坚强堡垒,我们的党员干部就必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既要有前瞻性的谋划,又要有实际行动的表率,为广大职工群众树立起学习的标杆。”高方方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党支部作用的深刻理解和对党员责任的高度重视。
  8月份以来,掘锚一队面临着搬家倒面频繁、巷道断层错综复杂、底板脆弱不堪、夹矸层出不穷等一系列棘手挑战。为了确保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党支部迅速集结了一支技术攻关小组,由党员中的技术精英领衔,对施工方案进行精细的论证与优化。
  “这儿的岩层结构颇为独特,我们必须调整掘进的角度。”
  “没错,还得深思熟虑后续的支护问题。”
  “在搬家倒面的关键时期,我们党员要发挥带头作用,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一律不休班,确保设备能够及时就位。”
  ……
  讨论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群策群力,一步步将施工方案打磨得更加完善。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和智慧的碰撞,最终攻克了所有技术难题,为施工的顺畅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掘锚一队破浪前行,安全高效地完成了11次搬家倒面任务,累计安装胶带机9部、回撤胶带机7部,并在“三六制”生产模式下创造了单月掘进570米的历史新纪录,展现了团队的无穷力量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为了进一步彰显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掘锚一队党支部设立了党员示范岗和党员责任区,以此作为党员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前沿阵地。
  在火热的生产一线,党员们如同标杆立在前,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安全生产的每一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操作规程,确保生产过程安全无虞。
  “每次在井下,看到自己负责的党员责任区、示范岗和帽贴上的共产党员标识时,感觉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勉励和鞭策。感觉自己的活干不好、干不到位自己都不好意思。”检修工王丽涛表示。正是这份坚定的信念,驱使着每一位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追求卓越,为全体职工树立了学习的典范,形成了百米井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凝聚力。
  “我们不仅要依靠制度来约束人,更要运用情感来凝聚人心。”高方方说道。
  刘旺东结婚的时候,党支部为他准备了一份特别的惊喜:全体职工录制了一段满载着祝福的视频,并安排了一名党员将这份视频和刘旺东在近期技术比武中获得的获奖证书,送到了婚礼现场。看到祝福视频在婚礼上播放,刘旺东的脸上洋溢着惊喜和感动。
  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那名党员代表党支部向刘旺东颁发了获奖证书。那一刻,刘旺东的心中充满了感动。他说:“在人生重要的时刻,能够得到所在党支部的祝福,我非常感动。这份关怀和尊重,让我更加坚定了要为团队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掘锚一队党支部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关怀着每一位职工,以精细的关怀为纽带,将全体队员的心紧紧凝聚,铸就了一座坚不可摧的红色战斗堡垒,在每一个关键的时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夏德喜:以匠心深耕新能源

本报通讯员 御 风

  从风沙弥漫的沙戈荒大基地到山陡路险的崇山峻岭,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到祖国沿海的滩涂,都留下他深深的风电足迹,他就是集团公司2023年度优秀共产党员、联合动力北京技术开发分公司新能源事业部经理夏德喜。他常说:“人要懂得感恩,有集团公司这样一个大舞台,干着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是幸运,更是幸福。”
  “这个软件太好了!风资源查询、多机型比选、收益率测算,这些功能对我们做风电项目开发来说太实用了!”“这个账号能不能给我们一个。”这是由夏德喜带领项目团队在2022年9月自主开发的“鸿图”风电场整体解决方案平台,每到一处介绍交流后总能产生的热烈反响。
  在“鸿图”平台开发之前,夏德喜在与业主单位交流时经常面临三连问:“这块年均几米风?用啥机型合适?能不能过收益率线?”被问得多了,他慢慢地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利用联合动力多年风电设计经验,开发一款数字化平台产品,来满足集团公司风电快速高质量开发的迫切需求呢?
  答案是肯定的。于是他带领项目团队调研业主需求、打磨功能定位、反复开发测试,用一个个深夜和周末攻克了一个个难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成功上线了“鸿图”风电场整体解决方案平台。夏德喜介绍,平台主要就是定位前期风资源开发,所以功能非常突出:一是融合全球气象数据和全国3000多座测风塔数据,实现全国任一区域的风资源信息查询;二是内置智能算法和专家经验,自动完成机型推荐和排布;三是根据机型排布自动完成道路线路升压站设计,并测算发电量和收益率,一键即可自动完成风资源前期开发的可研方案。
  目前,“鸿图”平台已向集团技经院、新疆公司等20多家单位免费开放了账号,并于去年底入选集团公司电力产业“四新”技术推荐目录,持续为集团公司新能源开发贡献力量。
  有了数字赋能,风资源前期开发难题得以解决。又随着开拓创新,企业多例“首个”综合能源项目投运。
  “开工!”随着县委领导、集团援藏干部的一声口令,今年9月22日,全国首个5000米级超高海拔“风光储热”智能微网供暖项目,在西藏聂荣县康库村正式开工。
  康库村位于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区聂荣县辖区,气候寒冷干燥,因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未能通电,驻村点一年四季基本靠烧牛粪取暖、做饭。“一定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生活问题”,夏德喜在听完集团援藏干部介绍之后下定决心。
  说干就干。今年4月,他就开始带领技术团队到现场踏勘调研,在援藏干部的帮助下,精细测算驻村点日耗能曲线,针对当地空气密度低、气候严寒等恶劣情况,攻克了超高海拔小风机发电效率低、储能系统运行不稳定等行业难题,设计了两台10千瓦小风机、24千瓦光伏和100千瓦时户外储能设备的智能微网方案。项目可让群众过上可再生能源清洁、高效供暖供电的幸福生活。
  项目能快速技术攻关和施工投运,源于近几年夏德喜在综合能源上的不断探索创新和经验积累。从第一个100千瓦分布式屋顶光储项目并网,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型柔性叶片气动弹性设计关键技术”项目临危受命解决10兆瓦级风电机组的离网运行的行业难题,再到储能构网型风机的研发,夏德喜始终奋战在一线,为集团的新能源事业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解决方案。
  夏德喜深知,在团队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项目传帮带来培养人才,才能让大家快速成长。
  部门成立初期,风资源解决方案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夏德喜以上率下,优化设计方法、制定标准化作业流程,老职工相互可随时补位提高工作效率,新入职大学生在导师培养下半年内就可以独立开展工作,在青年人才培养中起到了表率作用。在不断培养团队人才的同时,夏德喜还持续为公司其他部门输送人才,为更多优秀青年骨干打通了职业通道。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党员干部传帮带的匠人精神。
  夏德喜从一名基层技术工程师不断成长、勇于创新,用他的实干和担当,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使命,激励着身边每一位青年共同奋斗。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