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里万亩沙披绿
2024年10月21日
字数:1837
版次:02
本报通讯员 张乾斌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以北,横亘着一片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的沙漠,这是我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我国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现如今,这里万亩光伏大基地气势恢宏,以燎原之势将绿意播撒、使黄沙退却。龙源电力宁夏公司创新光伏治沙修复生态的新模式、新方法,将这片荒漠之地打造成了“黄沙生金、花开引蝶”的奇幻之境。
2022年以来,龙源电力锚定“新能源建设+生态治理”目标,在腾格里沙漠开展新能源基地项目建设。这是我国最大“沙戈荒”风光新能源基地,也是国家第一条以开发沙漠光伏大基地、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通道“宁湘直流”工程的重点配套项目,投运后可为湖南新增约1/6的用电量,带动宁湘两省区相关产业和配套装备产值超千亿元。
“你看见远处的那片沙漠了吗?我们电站建设之前和那里一模一样。”9月23日,2024“走读中国”国际媒体交流活动邀请来自非洲和亚太14个国家的记者来到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采风时,龙源电力宁夏公司职工潘战国为来访客人介绍道。在沙漠建设如此大规模的光伏电站史无前例。项目电气经理马兆明谈起建设过程,总有说不完的话:“公司之前没有建设光伏电站的经验,也没有参与过治沙项目建设。参与光伏电站建设本来就心里没底,在沙漠建设光伏电站就更难了。尽管我们在建设之前将每个环节反复推演,但到了真正建设的时候还是真正地感受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含义,每个环节都会有想不到的问题。我们只能硬着头皮探路、闯关、破题,摸着石头过河。”
项目刚开始打桩的时候就遇到了难题,原本觉得疏松的沙漠地有时候却很坚硬,打桩时刚打1米多深就打不下去了,有些较疏松的地方打孔又不成形。经过反复研究,项目部采用引水打孔的方法解决不成孔问题,采用侧引孔的方法解决打不下去的问题,最终解决了打桩难题。
就这样,龙源人过五关斩六将,从第一铲沙土到升压站拔地而起,从第一根管桩到33万根管桩迎风矗立,从第一片光伏板到蓝色海洋汇聚,一期项目打破了多项纪录:10天平整2.8万亩场地,28天完成330千伏升压站土建工程,60天完成升压站电气安装,90天完成33万根PHC管桩施工。
一组组耀眼数据的背后,是无数龙源人与风沙较量、用汗水
浇灌荒漠、用智慧和力量播撒希望的见证。如今,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一期1吉瓦光伏项目已并网发电,每年可节约标准煤64.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5.3万吨、提供清洁电能18亿千瓦时,可满足150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二期2吉瓦光伏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在“光”的能量产生的同时,绿的“种子”也同步种了下来。
项目初期,龙源人就秉承这样的理念,不仅简单完成一块块光伏板的架设与拼接,还要把项目打造成“沙戈荒”光伏治沙生态工程示范项目。一套立体而系统的绿色建设体系逐渐成形:光伏区外围,用草方格、沙障组成防沙体系,1.2米至1.8米高的三道立式沙障高高矗立,犹如城墙一般为场区树立屏障,将流动沙丘拦截在外;光伏板下,8.8万亩草方格将黄沙牢牢擒缚。但对抗流沙仅靠草方格还远远不够。龙源人以1米见方的草方格铺底,在草方格里播撒草籽、种植灌木,目前已播撒了86.6吨的沙蒿、沙米、沙打旺等沙生植物草籽,栽植7000余亩柠条、锦鸡儿、花棒、沙拐枣等灌木,还种植了果树、蔬菜、蘑菇,开展多元治沙模式和治沙经济。通过治理,一期项目植被覆盖率已经从0.5%增加到15%至20%。
如今,站在腾格里沙漠地势稍高的地方远眺,绿色植物在金黄色的草方格里随风摇曳,多彩的蔬菜舒适地沐浴着阳光,上百万块光伏板汇聚成一片蓝色的海洋,绿色正以燎原之势向沙漠深处蔓延。龙源电力通过“光伏+治沙”使这片沙漠焕发生机,让绿色和蓝色交相呼应成为这片沙漠的主色调。
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龙源人把沙漠变成生产绿电的基地,把沙漠变成了绿意盎然的绿洲,又把绿洲变成了生命旺盛的乐园。
“有一天早上突然听到了鸟叫声。”当时,住在项目部彩钢房里的项目总监蔺锴循着鸟叫声,看到窗外光伏板上站着几只小鸟。
“来小伙伴了,沙漠的春天真的来了!”
沙漠绿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小动物们如收到请帖一般陆陆续续都来了,近期还频繁出现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鹅喉羚。
一批又一批新闻媒体争相前来,学习先进防风治沙理念,体验扎草方格。“光伏相比传统发电有什么优势?”“产生的电会输送到哪里?如何输送?”“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植被是否会挡住太阳能板?”龙源人用实干解答了记者们的提问。
万亩沙已绿,花开引蝶来。龙源人披星戴月的坚守,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片沙漠变为现实,治理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为全球沙漠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