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描绘石嘴山荒原新城的变迁
◎陈小组
2024年10月18日
字数:2611
版次:04
  画家吴作人的国画与作家那守范的短文遥相呼应,读其文观其画,回望历史,共同品评石嘴山煤炭工业艰苦创业时期的别样风景。
  那守范的散文随笔集《命运教我奔向远方》中有一篇《吴作人的国画<万般齐跃进>与我的散文<骆驼拉车>》中叙述,在他的人生旅程中,只在华北见过马(骡)拉车,而骆驼拉车是1958年到宁夏石嘴山以后才见到的,颇觉新鲜,油然生情,遂写一短文《骆驼拉车》:
    十几年之后,那守范十分巧合地从一堆废报纸中看到了吴作人先生的国画《万般齐跃进》也以骆驼拉车为题材,如获至宝,赶忙剪下存留。吴老以笔作画与那守范以笔为文,诚可谓异曲同工。
  印有此画的报纸比较陈旧了,画面题款模糊不清,依稀可以辨认上面的一段落款文字:“万般齐跃进,荒漠开新花,运料提工效,骆驼拉大车。一九口口(此处模糊)年访宁夏石嘴山新兴工业基地。作人”
  一幅国画,一篇短文,两位作者素昧平生,但“同声相应”,留下了1958年石嘴山工业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抒发了艰苦奋斗的豪情壮志。
  那守范先生1958年9月学校毕业后怀揣着建设西北的雄心壮志来到宁夏石嘴山矿区。先后在石嘴山煤炭矿务局,做过采煤、掘进、测量、科研和管理等工作,对石嘴山煤炭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了如指掌。散文集就是他满怀深情抒发描写石嘴山煤炭建设发展的心路历程。
  那守范的散文集《命运教我奔向远方》,在第二辑“读书艺文”中是这样描述的:“1976年前后,我从一堆废报纸无意中看到了著名画家吴作人的国画《万般齐跃进》,这幅作品讲的就是上世纪60年代石嘴山的故事,赶忙剪下存留,因心情急切,竟然忘记注明是何家报纸,又是何年何月何日发表的”。对石嘴山矿区的生产建设和当地的民风民俗,始终吸引着作家,一点一滴的素材用日记记录下来。上世纪60年代当他看到河北、山西等地是马拉车,而在宁夏石嘴山却变成为“骆驼拉车”,在别人眼里可能熟视无睹,但在作家眼中却是一件稀罕事,是一件有意趣的事,于是有了这篇散文《骆驼拉车》。遥想当年,著名国画大师吴作人先生从北京来到宁夏石嘴山体验生活。十里矿区的生产建设与发展激发了画家的创作灵感,于是吴作人便创作了国画《万般齐跃进》。从未谋面的两位画家和作家,吴作人以笔代画,而那守范却是以笔代文,两者俱描绘了骆驼拉车这一特有现象。
  作为矿工出身,在石嘴山矿区工作多年的老煤矿工人,读到此处我也深深被感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矿企业,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老煤炭人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犹如一幕幕电影,闪现在我的脑海之中。多年以来出于对艺术的喜爱,我也十分注重收藏,特别对石嘴山地区煤炭建设与发展时期的老照片更是情有独钟。每每看到或收到一幅那个年代的作品,愉悦的心情无以言表。通过这些图片总能联想到背后的感人故事,当年多少有志青年响应祖国的号召:“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年,在刚刚建成不久的包兰铁路上,运载着成千上万名从五湖四海支边的热血青年,他们唱着歌曲,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才来到正在建设的石嘴山矿区,把行李简单安置后,第二天便投入到火热的煤炭建设当中,默默无闻一干就是一生。这就是石嘴山市“五湖四海,自强不息”精神的由来,是石嘴山工矿文化的雏形。石嘴山煤炭开发建设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短短的4年时间,就在一片“风刮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的荒凉、恶劣的环境中,一座座井架拔地而起矗立在蓝天白云之下,石嘴山成为集煤炭、电力、钢铁等为一体的综合多元的工业城市。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著名画家吴作人到石嘴山体验生活。他走在这片待开发的荒原之中,用艺术家的眼睛观看着这座正在崛起的塞上煤城,观看着生产建设突飞猛进的劳动场景与当地百姓朴实的民风;在巍巍贺兰山下,一种新的交通工具“骆驼拉车”便引起了画家的注意,使他联想翩翩。生活火热,民风朴实,无不是触动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笔墨随时代,反映宁夏石嘴山工矿文化与民风的国画《万般齐跃进》应运而生,这幅作品是当年吴作人先生对宁夏石嘴山矿区生活的真实写照。那守范出版散文集《命运教我奔向远方》时将吴作人的《万般齐跃进》简报图片与他的散文《骆驼拉车》一并汇集书中,让读者一目了然。一幅国画、一篇散文,两位作者“同声相应”,各自抒发着对石嘴山变迁的赞颂。
  后来,机缘巧合,我也有幸收藏了另一幅剪报吴作人的诗画《万般齐跃进》作品,比例略有不同,作品的远景也比前者有所增加。贺兰山下的工厂、曲曲弯弯的山路、矿井井架、烟囱更为突出,环境背景更为详细。而且画作旁又增加了一段创作小序和诗词新作:
      两个版本的《骆驼拉车》都生动地反映了当年石嘴山矿区建设初期的真实风貌,尤为珍贵。
  如今的石嘴山已经不是60年前的模样了,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文明城市在石嘴山已经挂牌,已成为贺兰山下一座现代化的文明城市。“土窑洞”“干打垒”“地窨子”早已成为石嘴山历史文化的见证。假如吴作人老先生健在的话再来一次石嘴山,再看看今天的石嘴山,数万家大小不一的工业企业已呈现在贺兰山脚下,我想他老人家看到后,不知道会用多少艺术语言表达?但我遐想他的作品中肯定有一幅大型的美丽画卷展现于世,艺术地诉说石嘴山这座工业城市的沧海桑田。

(作者单位:宁夏煤业公司)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