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准电情怀
2024年10月18日
字数:1714
版次:02
我叫石俊峰,虽然从内蒙古准格尔电厂维护部经理的岗位上退下来有两年了,但心中依然感慨万千,感恩与企业共成长,感恩那些奋斗的日子,这将是我终生难忘的时光。
1999年,我和一群怀揣着无限创业激情与梦想的“拓荒者”一起,响应国家号召,聚集到荒芜的准格尔旗,在一个名叫薛家湾的地方安营扎寨。眼前是一片荒凉的土地,西北风常年刮个不停,将粗砂吹打到人的脸上,让人不由得流下眼泪。这个地方俗称“鸡鸣跨三省”,在这片绵延着沙丘、沙梁、沙漠的地区,气候恶劣、缺水干燥,是其典型的环境特征。
初到准格尔,很多人都傻眼了。当地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一到雨雪天,路上没法行车,去趟市区十分困难。当时的办公地点只能临时将就在车库里,没有办公电脑,条件很简陋。租住的招待所环境也比较差,晚上经常被拉煤大车的噪声吵得睡不着觉。
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我们谁也没有想过放弃,内心里想着绝对不能丢脸,一定要完成建设电厂的任务。
当时我负责线路送出事宜,主要与地方相关部门和电网协调沟通,因为准电是内蒙古最后批复的一批30万级亚临界湿冷机组,时间紧、任务重,早日并网迫在眉睫,当时安排专人到电网调度办公室和基建部进行催办。
从2000年2月24日开工奠基,到5月9日主厂房加入第一罐混凝土;从一期1、2号机组顺利通过168试运,到三期3、4号机组的如期投运,我们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开展各项工作,家在本地的同志也顾不上回家而选择在招待所休息,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唯恐误了并网发电的时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仅仅24个月,准电第一台机组成功投入运营,比工期整整提前8个月。
2002年,准电开始实施供热改造项目。施工时间正好临近冬季,为了顺利进行机组供热改造,我们也为施工作业增加了一项“保暖”工程。大家哈着寒气,架起了大火炉,安装好了热风幕,搭设了大暖棚……供热改造项目准备工作一就绪,大家就裹着厚重的棉服开足马力,不分昼夜,加班加点,保安全、抢工期、重质量。经过3个月的努力,我们安全高效地完成了供热改造,让周边居民过上了“暖冬”。
我见证了准电从发电企业到热电联产企业,同时也参与了企业的清洁改造项目。与供热改造不同,脱硝改造工程需要夯实地基,在天寒地冻的情况下,要在冻土层中打柱桩,施工的难度可想而知。
2011年,12座火炉、12个热风机、3个热风幕及柴油散热器再次安放到作业现场。脱硝改造共涉及12个基础、48个柱桩。每个柱桩及基础深入地下7米,再用混凝土浇筑。在开挖基础时,由于空间有限,大型机械无法进入施工现场,小机械作业又比较慢,只能人工挖土。在挖到地下4.5米时出现了渗水现象。挖到7米时,水越积越多,形成一口井。在此情况下,工人们只好一边用水泵抽水,一边继续开挖。其间,由于机械无法完成操作,工人们只好采用铁桶提升的原始办法,将基坑里的稀泥和石块运送到地面。
准电的成长带动了周边经济,一时间,菜市场、商厦如雨后春笋般建起,许多外地人也纷至沓来,与当地人一起加入到了准格尔经济建设的大潮中。
工程建设见证了准电的从小到大、从荒芜到繁荣,而其管理方式的变化,也让很多人竖起了“大拇指”。
刚到准电时,“小业主、大咨询”基建管理模式是核心管理模式。作为当时新兴的发电企业,基建工程管理人员数量少、经验有限,“小业主、大咨询”基建管理模式是充分借助社会力量,对工程实行科学、严格管理,有效确保工程质量的“良方”。这种方式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加入业主基建管理队伍,行使业主职责与权利,同时对监理公司充分放权压责,扩大监理的服务范围,加大监理单位的责任。此外,还聘请部分专家分阶段进行短期或不定期的咨询服务,确保随时有足够的力量督促工程建设。
经过24个月艰苦卓绝的奋战,2002年4月25日20时,一期工程两台330兆瓦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将洗中煤和劣质煤进行充分利用,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清洁、绿色电能,将温暖的光亮输送到千家万户。工程不仅提前完工,还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银奖。
回想过去,创业者们怀揣激情拼搏。准电从当初的几十人到现在400多人,从2台机组到4台机组,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历了所属关系变更,经历了机构改革,我也即将离开企业,纵有万般不舍,也要挥手告别,但那些难忘的记忆将永驻心间。
1999年,我和一群怀揣着无限创业激情与梦想的“拓荒者”一起,响应国家号召,聚集到荒芜的准格尔旗,在一个名叫薛家湾的地方安营扎寨。眼前是一片荒凉的土地,西北风常年刮个不停,将粗砂吹打到人的脸上,让人不由得流下眼泪。这个地方俗称“鸡鸣跨三省”,在这片绵延着沙丘、沙梁、沙漠的地区,气候恶劣、缺水干燥,是其典型的环境特征。
初到准格尔,很多人都傻眼了。当地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一到雨雪天,路上没法行车,去趟市区十分困难。当时的办公地点只能临时将就在车库里,没有办公电脑,条件很简陋。租住的招待所环境也比较差,晚上经常被拉煤大车的噪声吵得睡不着觉。
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我们谁也没有想过放弃,内心里想着绝对不能丢脸,一定要完成建设电厂的任务。
当时我负责线路送出事宜,主要与地方相关部门和电网协调沟通,因为准电是内蒙古最后批复的一批30万级亚临界湿冷机组,时间紧、任务重,早日并网迫在眉睫,当时安排专人到电网调度办公室和基建部进行催办。
从2000年2月24日开工奠基,到5月9日主厂房加入第一罐混凝土;从一期1、2号机组顺利通过168试运,到三期3、4号机组的如期投运,我们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开展各项工作,家在本地的同志也顾不上回家而选择在招待所休息,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唯恐误了并网发电的时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仅仅24个月,准电第一台机组成功投入运营,比工期整整提前8个月。
2002年,准电开始实施供热改造项目。施工时间正好临近冬季,为了顺利进行机组供热改造,我们也为施工作业增加了一项“保暖”工程。大家哈着寒气,架起了大火炉,安装好了热风幕,搭设了大暖棚……供热改造项目准备工作一就绪,大家就裹着厚重的棉服开足马力,不分昼夜,加班加点,保安全、抢工期、重质量。经过3个月的努力,我们安全高效地完成了供热改造,让周边居民过上了“暖冬”。
我见证了准电从发电企业到热电联产企业,同时也参与了企业的清洁改造项目。与供热改造不同,脱硝改造工程需要夯实地基,在天寒地冻的情况下,要在冻土层中打柱桩,施工的难度可想而知。
2011年,12座火炉、12个热风机、3个热风幕及柴油散热器再次安放到作业现场。脱硝改造共涉及12个基础、48个柱桩。每个柱桩及基础深入地下7米,再用混凝土浇筑。在开挖基础时,由于空间有限,大型机械无法进入施工现场,小机械作业又比较慢,只能人工挖土。在挖到地下4.5米时出现了渗水现象。挖到7米时,水越积越多,形成一口井。在此情况下,工人们只好一边用水泵抽水,一边继续开挖。其间,由于机械无法完成操作,工人们只好采用铁桶提升的原始办法,将基坑里的稀泥和石块运送到地面。
准电的成长带动了周边经济,一时间,菜市场、商厦如雨后春笋般建起,许多外地人也纷至沓来,与当地人一起加入到了准格尔经济建设的大潮中。
工程建设见证了准电的从小到大、从荒芜到繁荣,而其管理方式的变化,也让很多人竖起了“大拇指”。
刚到准电时,“小业主、大咨询”基建管理模式是核心管理模式。作为当时新兴的发电企业,基建工程管理人员数量少、经验有限,“小业主、大咨询”基建管理模式是充分借助社会力量,对工程实行科学、严格管理,有效确保工程质量的“良方”。这种方式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加入业主基建管理队伍,行使业主职责与权利,同时对监理公司充分放权压责,扩大监理的服务范围,加大监理单位的责任。此外,还聘请部分专家分阶段进行短期或不定期的咨询服务,确保随时有足够的力量督促工程建设。
经过24个月艰苦卓绝的奋战,2002年4月25日20时,一期工程两台330兆瓦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将洗中煤和劣质煤进行充分利用,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清洁、绿色电能,将温暖的光亮输送到千家万户。工程不仅提前完工,还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银奖。
回想过去,创业者们怀揣激情拼搏。准电从当初的几十人到现在400多人,从2台机组到4台机组,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历了所属关系变更,经历了机构改革,我也即将离开企业,纵有万般不舍,也要挥手告别,但那些难忘的记忆将永驻心间。
(石俊峰/口述 王敏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