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赶场
◎刘 剑
2024年10月14日
字数:1451
版次:04
  走在北方县城的街头,看见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人头攒动的农贸市场,就会想起家乡人赶场的情景。赶场,又叫赶集,地域不同,叫法不同,但意思一样。
  我的老家酉水村坐落在秦岭南坡下,群山环绕,一条长年奔腾不息的酉水河从村前流过,良好的自然生态,滋养着淳朴的乡民世代生活在这片热土上。
  小时候,常听老人说农历“一、四、七”槐树关逢场、“二、五、八”酉水逢场、“三、六、九”金水逢场,但我从没有见过酉水逢场的场景,仅是听老人说其热闹非凡。从我记事起,家乡人就赶槐树关的场,去集市上买卖生活所需品和农副产品。
  槐树关逢场是周围几个乡镇最热闹的集市,镇政府、医院、学校、信用社、邮局、超市等一应俱全。一条街道主要卖衣服、铁器和理发;另一条街沿108国道两边摆摊,主要买卖土特产、水果和生活用品。午饭时间,赶场的人最多,街道也最热闹,各种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为集市增添了不少烟火气息。来来往往的人群和穿街而过的车辆,把整个街道堵得水泄不通,导致交通压力很大。特别是隆冬腊月、临近年关的那几次逢场,街道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场面十分壮观。
  老家的村子离槐树关街道有十几里路程,每逢赶场的日子,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去集市转上一趟。家乡人爱面子,在赶场出发前,都要精心打扮收拾一番,洗头、梳发型、换上平时不舍得穿的衣服、鞋子,在镜子前照了又照,生怕让人笑话。家乡人通常对那些赶场次数频繁的人,就会说“三天一场,你场场到”“你是场绺子”,而他忘了自己也是逢场必到,成了真正的“场绺子”。其实,乡亲们有时赶场,并非为了买东西,凑的是那份热闹,赶的是那份情怀。
  赶场的人都是周边村镇的,平日里大部分相互认识,在街道上遇见了都会隔老远喊,“你今天,也来赶场了啊”“你这赶场早的,拿了些啥”,随之寒暄几句,递上一根香烟,互相问个好。如果遇到亲戚赶场,会拿出刚买的水果递给对方品尝,或者相约到小饭馆吃个凉皮、菜豆腐、面条,唠唠家常……
  我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跟着父母去赶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私家车还很少,赶场来回基本靠搭乘班车,但为了节省路费,我们通常选择走路或者骑自行车去赶场。虽然来回二十余里的路程,谁也不会喊累,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地朝着集市进发。
  如今,家乡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赶场不再是徒步走路,而是搭乘班车或者开私家车等交通工具。交通方便了,赶场的次数也明显提高了,只要农活不忙,便到集市上买点肉、新鲜水果、蔬菜提高一下生活质量。但赶场的人却发生了变化,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外出求学、打工或者搬进县城陪孩子上学,集市上没有了当年的热闹景象,只有等到腊月年关,在外忙碌的人回来过年,街道才能恢复以前的繁华和喧嚣。
  由于工作原因,这些年我一直待在北方的一个小县城,让我没有想到是,这个县城逢农历“一、七”赶集,颠覆了我对赶集的认知。在我的印象中,一般只有村镇才赶集,而县城是百日集市,天天可赶,不定场期。于是对县城赶集充满了好奇,去赶过几次集,可我总是以闲逛、凑热闹的身份参与其中,很少在集市上买东西。看着集市上的物品,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陕南老家的赶场,散发着乡土的味道,更有烟火气。
  赶场,是一种文化传承,是人间烟火的完美体现,小孩赶的是热闹、大人赶的是生活,乡亲之间赶的是情怀。随着社会的发展,超市逐渐取代了集市,很多地方已经没有了赶场的集会,这种传统习俗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值得庆幸的是,我的家乡一直延续赶场习俗,成了远在他乡的游子对乡愁的一种寄托,也成了一代又一代人难以忘却的记忆。
  

(作者单位:朔黄铁路机辆公司)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