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人 75个堡垒
2024年10月09日
字数:3117
版次:02
神东煤炭补连塔矿综采一队:奋战在煤海一线的“红色铁军”
本报特约记者 梁小燕 通讯员 石智高
6月至8月,设备连续3个月无故障;
8月份产量创出建队以来单月产量最高纪录;
各项考核指标均为全矿第一;
……
这些优异的成绩属于神东煤炭补连塔矿综采一队。近年来,综采一队坚持党建与中心工作相融互促,探索创建“强军铸魂”党支部党建品牌,用铁的纪律、铁的执行力打造出一支“红色铁军”。
国庆节前夕,在百米井下,综采一队党支部书记、队长刘欣文带领职工为采煤设备做“体检”。关键节点,做好设备预防性检修为煤炭保供任务打好基础。
核定年产能2800万吨的补连塔矿在企业能源保供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刘欣文掌舵的综采一队7米大采高工作面承担着年度产量1400万吨的指标任务,是补连塔矿煤炭保供的主力军。
今年以来,综采一队对各个大型设备关键部件建立了详细的“履历”,检修工可以随时跟踪部件过煤量和运行状态,及时做好设备预防性检修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转,保证中夜班正常生产。这项创新举措是综采一队党支部结合现场实际,为设备“量身”建立起的关键部件档案。目的就是常态化监护好大型部件的运行情况,将设备问题隐患提前消化、提前解决,为安全生产有序推进打好坚实基础。
而这项措施的“灵感”则来自综采一队党支部实施的党员融促班组的职工安全监管档案。一直以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管控都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有一次,刘欣文在梳理工作时,发现各项安全管控措施碎片化零散化、不易掌握的问题。“是不是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档案,让安全管控措施更加集中统一?”刘欣文萌生这样的想法,并把想法拿到党支部委员会上讨论,同时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
“推行安全监管档案,对不安全行为人员进行积分排序清单、岗位易发生不安全行为告知表等举措,准确掌握职工不安全行为积分情况及需要重点管控的岗位。”刘欣文表示。
让关键部件有“履历”、为职工安全监管建档案的做法是与党支部推行的党员精准分级管控相配套的,这些工作首先就让党员带头去执行。为此,支部将全队10名党员分配到2个生产班和1个检修班,让其带头执行包保制,承包责任区域、精准管控标准化作业,全力消除隐患、攻克难关,杜绝人身伤害事故,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在各项创新措施的推动下,综采一队的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前列。今年,综采一队肩负着22405大采高工作面安全生产与智能化建设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在工作面初采阶段,伴随着矿压显现强烈、顶底板管理难度大、智能化匹配度不够等一系列难题,支部10名党员带头坚守在井下一线攻坚克难。在初采期间,10名党员无一人休假。有了全体党员的积极参与和带动,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一个个亮点相继涌现。尤其是,创新了基于AI视觉的煤岩识别系统,实现了综采工作面地质写实与煤质管控,让煤质发热量提升了95大卡,同时推动了煤矿智能化建设向前发展。
让党员身份“亮”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出来,也是综采一队党支部成立多年来始终走在前列的基因密码之一。工作面初采期间,党支部的党员干部主动担责指导现场生产组织,并带领全体党员群众立足于不断进行的技术革新和管理提升。其间,为了提升工程质量,他们依据工作面现场实际情况和各项制度制定了岗位标准化作业流程,先组织大家学习“消化”标准作业流程,之后再由老党员带头指导运用标准作业流程,使各班组在特殊时期提质保效有了明显的提升。
在刘欣文看来,能够做好这些工作,离不开支部对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近年来,综采一队党支部积极探索构建学习模式,以党支部书记率先学、支委委员研讨学、党员之间交流学等方式巩固提升理论学习本领;同时,将主题党日与生产实际工作做到深入融合、持续推进,在内容上做到主题丰富、形式多样,在结果上引导党员学用贯通、以知促行。
为了真正将学习教育转化为党员干事创业、扛起煤炭保供重任的强大力量,综采一队党支部将各种急、难、新、险、重的“战场”作为推动党员“强军铸魂”的重要实践。在今年迎峰度夏保供期间,党员王维、苏文清所在的生产一班主动认领当月生产任务,同时将产量任务量化包班组,建立起日事日毕“N+1”激励机制,通过保产创高产激励措施,激发起职工的工作热情,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争先完成了各班组计划产量任务;中秋期间,党员冯奇带头建立隐患排查与整改机制,消除区域隐患,强化职工安全责任……在一次次“急、难、新、险、重”的实践中,综采一队党支部成功锻造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新时代“红色铁军”,先后被集团公司授予了“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挂牌“奋进‘十四五’”党员示范岗。
余俊良:攻坚克难的“先行者”
本报通讯员 黄 情
余俊良是个敢啃“硬骨头”的人。随着2019年、2021年新的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条例的颁布,土地管理日趋严格、管理政策不断调整变化,旭龙水电站核准后,如建设管理营地与旭龙电站项目一起申报土地手续,将面临手续办理时间长、不可控因素多等诸多困难,根本无法满足建设管理营地尽快使用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将会面临违法用地处罚。
为了解决施工建设合法使用土地事宜,2023年以来,余俊良带领移民团队闯出了一条营地用地单独报建的新途径。
在土地报批过程中,为提高报批效率、确保建设管理营地顺利报批成功,余俊良常常加班到半夜,认真学习研究各类政策,仔细梳理详细的工作流程与具体要求,列出路线图,挂图作战。审查过程中,面对审查人员提出的各种疑虑,他不厌其烦地带领移民团队多次前往审查部门主动积极沟通,一条一条耐心解释提出的疑虑问题,经过他们多次上门耐心解答,打消了审查人员的顾虑,并顺利争取到了旭龙项目驻地县、州、省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指导。
在近10个月的报批过程中,余俊良与团队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做到了每一个工作任务有目标、每一环节时刻有人紧盯、每一个疑难问题有措施应对,确保了整个报批工作落实落细,并成功取得旭龙水电站建设管理营地用地农用地征收和转用批复,顺利拿到由云南德钦县自然资源局颁发的不动产权证。
水电建设最苦最难的工作就是征地移民,因为征地移民工作的核心是做“人”的工作,故土难离,水电移民为非自愿移民,移民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
在开展旭龙水电站大江截流移民专项验收工作时,大家遇到的最大难题便是四川的新旧移民政策变化,面对新政策的出台,如何协调开展相关验收工作,大家都没有头绪。
这时,余俊良站了出来,长期的藏区工作经历,让电站周边群众都把他当作值得信赖的朋友。在旭龙水电站实物指标调查期间,他经常在当地藏族老乡家睡大通铺,与县协调组一起开会讲解移民政策到深夜,顶着高原烈日翻山越岭摸清了8.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实物量,及时消除移民群众与参与调查单位的矛盾与纠纷。
在余俊良的带领下,攻坚组成员绘制了110余项征地移民具体工作作战图并一抓到底贯彻落实,22天完成四川侧验收、27天完成云南侧验收,创造了四川省和云南省截流移民专项验收省级终验的最快纪录,不仅为后续水电工程开展截流验收提供工作路径,而且创造了工作经验。
余俊良说,当地老百姓有时的不理解和不支持,根源在于对政策吃不透而对未知的担忧以及怕不公平而担心吃亏,作为移民工作者最主要的就是要通过宣传把政策讲到老百姓心里去,以实际行动把他们的顾虑消除掉,“筑”起连心桥。
余俊良,一个默默奋战在移民一线的80后党员,凭着自己的拼劲和闯劲攻克了工作中一个又一个难关,用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践行了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