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命脉 回望峥嵘岁月
2024年09月25日
字数:3949
版次:04
那守范
“黄河之水天上来”,滚滚激流从远古向石嘴山市惠农区涌来,我有一首歌词“百川入海向东流,这里的黄河向北走”,它发源于青海省境内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地区。
我在河畔徜徉,感受“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流动的历史,看浊浪拍岸冲刷裸露出嶙峋的岩层,几处隐约显现的煤层“露头”……
当代宁夏煤炭工业滥觞在哪里?
启名篇
穿过时光的隧道,回溯到1957年10月20日那个应该铭记的日子,只听石嘴山煤矿基建局局长孙昶一声令下,“轰隆隆……”炸药爆破声响彻云霄,烟尘腾空而起,“一号斜井破土动工了!”人们欢呼雀跃,石嘴山煤矿正式进入了井巷开凿施工阶段。
汽动凿岩机发出剧烈的声响向岩层冲击。井口地面的标高是+1100米,反斜井井筒倾角23度的倾斜向煤层开拓前进,一直打到第一开采阶段运输大巷+970米水平,作为提升之用的井筒凿砌工程完成。然后沿煤层掘进运输、回风巷道和开切眼,形成了一个采煤区完全的采煤、运输和通风系统。开拓和掘进工程量完成,可以进行正规的采煤了。
1959年3月1日,设计能力年产45万吨的一号斜井简易投产。在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估量。
宁夏煤炭工业石嘴山矿区正规采出的第一吨煤,就这样由百米地层深处提升见到了天光。
毛泽东手书“开发矿业”的感召下,宁夏煤炭开发史的第一页,就是这样书写的。
1958年8月,石嘴山发电厂挂牌成立,是宁夏第一座火力发电厂,当时没有核电、缺少水电的国内能源结构,“煤炭是工业的粮食”,在石嘴山矿区北侧、黄河西岸诞生的石嘴山电厂,因有煤矿而生,1959年11月首台6000千伏火力发电机投产发电。人们常说的第一度电,是这样发出的。
1958年石嘴山钢铁厂在与发电厂毗邻的河滨兴建。临铁路,近电厂,靠黄河,有了这些先天条件,1959年12月第一座55立方米高炉建成,1960年初炼成了宁夏第一炉钢。
这些年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提到石嘴山市惯用的一句话,便是“第一吨煤,第一度电,第一炉钢产自这里”盛赞这里是“宁夏工业的摇篮”。
当之无愧!但“三个第一”发祥地在何方?历史的事实怎样?有的信息传播者并不知晓来龙去脉,常有信口开河、张冠李戴之嫌,令人不胜唏嘘。
创业篇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处于主要位置。中国聚煤期的地质时代,石炭二叠纪的含煤地层分布最广,主要煤田就包括宁夏的贺兰山——桌子山。1955年12月,煤炭工业部责成西安管理局派人员进行筹备贺兰山北段及黄河两岸(起初包括乌达地区)以石嘴山为中心的煤炭工业基地建设。
1956年1月24日,西安管理局根据煤炭工业部的决定,在西安组建了石嘴山煤矿筹建处,孙昶任主任。
1956年的严冬,以孙昶为首的“石嘴山煤矿筹建处”一行4人作为“先头部队”,从西安启程经兰州、银川,再向石嘴山,他们挤在篷布遮掩的卡车里,瑟缩着身躯,饱受寒冷、颠簸和风尘之苦,肩负着“开发矿业”的神圣使命,于元月31日来到石嘴山这片千人小镇荒漠土地上,揭开了石嘴山煤矿开发建设的序幕。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石嘴山无开发建设的任何工业依托,一切从头开始。他们住在破庙,与泥塑药神为伴,铺展矿建蓝图;他们徒步踏勘,在沙砾荒滩上观测地质与水文情况;他们在黄河上水运,牛皮筏子承载设备建材;他们精心筹措、人拉肩扛,兴建小电厂;他们放线测量,自建土坯住房……他们披荆拓荒,殚精竭虑,作一切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创建了宁夏第一支现代煤矿建设队伍。
从1957年10月开工建设,仅用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设计年生产能力195万吨的石嘴山三对斜井。
1957年5月23日:煤炭部西安管理局决定,撤销石嘴山煤矿筹建处,成立石嘴山煤矿基本建设局,孙昶任局长。
1959年4月6日:石嘴山煤矿基本建设局改称石嘴山煤炭矿务局。孙昶任局长。
1960年2月13日:石嘴山煤炭矿务局改称煤炭工业部宁夏煤管局石嘴山矿务局。孙昶任局长。
作为以石嘴山为中心的煤炭生产基地的开山元老,筚路蓝缕的拓荒者,石嘴山矿务局党委书记、局长的孙昶,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调离矿务局之后,写了《石嘴山矿区建设初期的回忆》一文,详细记述了在石嘴山这片土地上的奋斗与拼搏,阅读之后令人肃然起敬,感慨叹息。
我1958年9月由学校毕业分配到石嘴山煤矿基本建设局,从事煤炭采掘和技术管理工作,在孙昶的麾下工作过八年。1994年他逝世后,我写了长篇报告文学《青冢哪堪埋伟士》,2005年在《宁煤人》杂志上发表,寄托对孙昶的哀思与敬仰。2013年宁夏煤炭系统发起征文,我以此文投寄应征,中国煤矿文化艺术联合会等四部门联合评奖,荣获首届神华文学奖报告文学二等奖,并收入《获奖作品集》,可以告慰其人了。
1959年元月,石炭井矿区在条件更加艰苦的荒山秃岭——无人烟、无水、无电、无路的贺兰山中相继开工建设,成为宁夏煤矿管理局下属的第二个矿务局。
奉献篇
由于国家经济建设工业和交通运输以及民用的需要,时不我待,石嘴山矿区一号、四号、三号三对斜井都是简易投产,这就造成了“先天不足”,矿井通风、排水、压气、提升四大生产运转系统不够完备和配套,机械电气设备欠缺,安全保障不足。就依岩石巷道掘进而言,打眼使用的冲击式风钻没有防尘喷水设备,钻杆钻头在岩壁上强力打眼,击碎的岩粉岩尘四处飞散,巷道里尘雾弥漫,直冲口鼻双眼,吸入操作人的肺叶。这种“干打眼”造成的恶果就耳闻目睹所及,不少掘进工人晚年呼吸困难,有的患上了矽肺病。直到1966年以后,才有了湿式凿岩机凿岩。
炮采工作面的支柱、攉煤、回收三道工序,不仅有繁重的体力劳动,还存在安全的风险。工人在煤壁上打眼放炮之后,炸药崩下的煤炭堆积在底板上,要靠人力一锹锹攉在电溜子上运出去,体能消耗极大。新裸露出的岩石顶板要支护防止冒落,当时采用的是从东北购来的粗干圆木,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有了可伸缩的铁柱子,这一木一铁,都要靠人力抱、扛、锤、打。采煤工作面向前推进,采空区的支柱承载压力很大,要回收、放顶释放压力,除个别险段用回柱绞车外,一般都是人工回撤,经过采煤爆破悬空的岩层,在重力作用下垮塌冒落是常事,这道工序的危险是可想而知的。
煤矿井下劳动分为早、中、晚三班制。矿工干了一班活已经精疲力尽,但是上下井没有人车接送。井筒倾角二十多度,井筒全长267米,矿工要沿石头台阶向上登攀,常见那沉重的身躯,急促的喘息,和一步一抬头向井口的翘望……
煤炭地下开采,依其本质特征而论,就存在潜在的四大灾害:顶板的冒落,老空透水,瓦斯爆炸,煤尘的爆燃,这些危害有时防不胜防。当时的矿工在百米岩层下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劳作,他们的生产活动是滴着血汗、伤着筋骨、豁着性命走过来的,真正体现了伟人称赞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什么叫奉献?从创业初期走过来的煤矿工人,最能体现它的真谛 和底蕴。
随着煤矿建设规模的扩大,从全国各地支援人员潮水般涌向矿区,一类是调动、分配而来,一类是自由流动而来。石嘴山矿区职工队伍已由1956年的4人发展到1964年的两万人,人们所操语言不同,生活习惯各异,但“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如今我们说石嘴山是移民城市,便是肇始于煤矿建设,而后扩张、延伸开来的。
作为石嘴山煤矿开发建设早期参加者亲历者,面对此情此景,心潮澎湃,我挥笔写下了《天南地北石嘴山人》这首歌:
长城土,西夏魂,黄河谣,贺兰吟。秦月汉关多寂寞,人欢马叫起风尘,浓墨重彩描新画,改造山川铺绿茵。
北国市,江南村,吴侬语,中原音。五湖四海走过来,南腔北调八方人。赤胆忠心洒热血,献了青春献子孙。
中国有一种按照年月记载某人生平事迹的“年谱”,不妨借用这种手法,记录宁夏行政区划的时代背景,以及与煤矿关联的人物事件——
1958年8月1日,宁夏境内第一条包兰铁路全线通车。
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1958年12月3日,煤炭工业部批准了《石嘴山矿区总体规划》。
1958年10月,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到石嘴山矿区视察,下了一号斜井,到了掘进工作面。
1960年3月27日,石嘴山市正式成立,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驻石嘴山。(当时尚未设区)
1975年11月23日,石嘴山市政府由石嘴山区迁驻大武口区。
2001年秋,中共石嘴山区党代会召开的晚会上,我朗诵了自己写的长诗《塞上边城第一春》,在“前言”中我说:“石嘴山市的诞生,依赖于石嘴山的崛起,而石嘴山的振兴,得力于煤矿的开发建设”。这就是历史,这就是石嘴山市的诞生和发展史。
当下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脱口而出:石嘴山市因煤而生,因煤而兴。诚哉斯言!
春秋代序,斗转星移,一个甲子过去了。而往昔创业年代的艰难险阻却历历在目,有句格言说,“忘记就意味着背叛”。如今,我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煤矿生产水平和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与往昔已不可同日而语。而在我国能源构成中,一次能源的煤炭依然占据着50%的比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不会变化。全国煤矿工人产业大军早已汇成百万之众,作为共和国大厦的脊梁,毛泽东同志曾说他们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激流勇进,流传许多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石嘴山市这支煤矿工人队伍,为宁夏工业基础的奠定和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全国煤炭发展的历史长卷上,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篇,他们的业绩值得铭记,他们的精神应当传扬。
我投身石嘴山煤矿建设,半世纪风雨旅程崎岖坎坷,追昔抚今,感怀良多,曾在2010年石嘴山市成立50周年大庆前夕,赋诗一首,以为纪念:
城市从这里诞生
春风初度漠荒滩,
“开发矿业”克时艰。
地域何需分南北,
谈吐不必计愚贤。
壮志同心热浪涌,
豪情勠力乌金澜。
往事已矣今何是,
山水交辉工业园。
倾吐千言,意犹未尽。拳拳之心,愿与众人认识脚下这片土地,牢记来路,把根留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历史谱系。“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心系家国天下,身传道德文章,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单位:宁煤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