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尹段泉创新创效工作室”带头人 尹段泉:
弘扬工匠精神 交出数智重载新答卷
2024年09月25日
字数:1203
版次:03

  

尹段泉在创新工作室进行探伤仪器改进试验。


  钢轨作为铁路的“骨骼”,焊接工作又是“接骨”具象化的体现。2018年,朔黄铁路肃宁公司引进气压焊轨车。如何掌握焊接要领,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地焊接作业,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我带领技术骨干改进做法、制定解决方案,先后完成了无缝线路道岔贯通换、曲线磨耗轨更换、桥上短轨修复焊、黄万线集中修等重点工作。2023年11月,肃宁公司气压焊轨车维修焊接钢轨接头累计完成1000头,创历史维修最高纪录,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2016年10月,“尹段泉创新创效工作室”成立,由10位平均年龄35岁的年轻工程师组成,工作室的目标只有一个:在工务专业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解决无缝线路钢轨焊接、探伤、设备检查和维修作业中的瓶颈和技术难题。
  随着朔黄铁路运输重载化,运量持续攀升、列车密度增大、线路荷载增加,对钢轨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作业时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内燃锯轨机锯轨后,钢轨端面斜度大多数在0.9毫米左右,容易在钢轨接头轨端部位造成应力集中;二是锯片在与钢轨高温摩擦产生的马氏体组织容易使钢轨端面产生裂纹。我深知控制端面斜度误差对提升钢轨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带领创新工作室技术攻关小组开始了研发,寻找新的突破点,想办法解决钢轨端面斜度大的问题,我们从现有锯轨作业的工机具使用和步序运行等方面入手,借鉴内燃钢轨端面打磨机和数控铣床的工作原理,开展技术攻关。经过12次调研、54次工机具及零部件试验、83次系统测试、60次漏电风险评测以及180次现场使用反复验证,终于成功研制出智能锂电钢轨轨端铣机。这一创新成果将钢轨端面斜度从之前的0.9毫米降低至0.1毫米,减少维修作业投入人数90%,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安全风险,延长了钢轨的使用寿命,成功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难题,累计节约资金134.89万元,有效提升了设备的质量管理水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在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深刻论述的引领下,我带领工作室积极探索一条集聚创新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通过广泛开展“以师带徒”“技师讲堂”“技术授课”“以赛促学”等活动,强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公司培育更多“探伤能手”,团队成员1人获评“国家能源集团技术能手”、1人获评“朔黄铁路公司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创新人才”等荣誉称号,2人获得集团公司技术比武第二名、3人获得三等奖。获得集团级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1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26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18篇,“精焊探”QC小组两度荣获集团公司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带领创新创效工作室团队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深挖无损探伤原理和运用,加快培育“探伤能手”,让工匠精神浸润朔黄铁路,勇担转型发展新使命,用实际行动答好“数智重载看肃宁”的新答卷,实现朔黄重载梦。 (孙昌礼 莫 若 整理)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