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实力发声
——国电电力选手问鼎全国火电大赛的背后
2024年09月25日
字数:2425
版次:02

本报通讯员 夏晓红


  8月底,在国电电力培训中心绥中分部,锦界公司的王成成和廊坊热电的郑椋元又见面了。上次分别是6月26日,全国能源行业火电集控值班员技能大赛结束,他俩是选手,一个冠军、一个二等奖,载誉而归。这次相见两人都成了教练,带队各自单位选手集训,备战国电电力9月份要举办的运行集控值班员技能大赛。
  提起那次全国大赛,哥俩儿现在还挺激动。那可是发电侧覆盖面最广、专业性最强的国家级大赛。全国共52队104名顶尖选手同场竞技,国电电力两队4名选手参赛,全部获奖,其中3人获个人一等奖,1人获个人二等奖,为集团公司争得了荣耀。
  高歌猛进:国赛冠亚军和国赛裁判的神仙组合
  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选手自身能力、集体荣誉感以及坚不可摧的团队精神,令国电电力夺冠之路势不可挡。
  包揽本次大赛冠亚军、并获团队一等奖的王成成和张磊,都来自锦界公司。王成成1993年出生,张磊1986年出生,这对80加90组合,从备战起就是搭档,一路携手走到国赛。
  备战集训堪比没有硝烟的战场。选手和教练每天宿舍、餐厅、教室三点一线,能走上三五分钟的路就算散步放松了。仿真机教室实操训练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站起身已到开饭时间,饭后再直奔教室……周而复始近两个月。
  “大家都很拼,”张磊说,“有时半夜12时从仿真机房回宿舍,洗完澡刚想睡,听到走廊里门响,知道是别组队友回来了,心里立马就有了‘负罪感’,因为又比人家少学了半个小时。”
  给选手出题、带选手训练,是个技术活。他俩的教练、同样来自锦界公司,任集团选拔赛和全国大赛双料裁判的张考,自身也承受着很大压力。他认准一个理儿:宁可让你俩现在骂我狠,也不想比赛后我后悔当时抓得不严。
  张考每天盯着王成成和张磊训练,哪儿生疏就考问哪儿,哪个知识点不牢靠就反复演练。师徒三人重压之下朝夕相处,也有争论、争执,但都知道彼此目标一致,吵完也不往心里去,回去接着上机操练。
  “从2022年备战集团大赛、今年备战集团选拔赛和国赛,我们和教练一路磨合,达成了高度默契,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教练总告诉我们,一定要彼此信任,敢于把后背交给队友,这样就不用分心。不管谁做主操、谁做副操,我俩的故障分析思路是相同的,甚至知道对方下一步要做什么,就像有两个自己在答题,故障处理起来非常顺手。”王成成说。
  “刚组队实操训练时他俩都有点紧张,来个陌生人就易被打乱节奏。我就想了很多办法,让选手互评,换教练教学,架摄像机录像,平时考试时安排人进出走动或故意站他俩身后说话干扰,后来就他俩就慢慢适应了。”张考笑着说,“这样的‘坏人’我没少当。”
   杀出重围:半路搭档和冠军教头百炼成钢
  逆境之下的奋斗之路,远比顺风顺水更能考验一个人、一个集体的实力与厚度。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顽强毅力,让国电电力选手在困境中涅槃重生。
  来自绥中公司的郜湛,1985年出生,本次国赛个人一等奖,2023年集团大赛超超临界级别组亚军,很被看好。备战集训过程中先后换过两任搭档。
  来自廊坊热电的郑椋元,1989年出生,本次国赛个人二等奖,2023年集团大赛超临界级别二等奖,与另3名实力队友被称为廊坊热电“四小龙”,夺奖呼声很高。可惜一路拼杀,“四小龙”种子队只剩郑椋元1人。郑椋元先后又换过两任搭档。
  5月19日,集团内部调整选手组合,郑椋元与郜湛最终成为国赛搭档。两人心里都憋着股劲儿——把被淘汰战友们走了一半的路接着走下去,拼全力拿到好成绩。
  39岁的郜湛年龄偏大,记忆力上没优势。为了让自己心无旁骛,郜湛把手机上的视频娱乐软件全卸载了。集训期间从没在凌晨1时前睡过觉,有时甚至熬到凌晨3时。
  郑椋元是被公认最“卷”的那个。内部集训时绥中公司碧海宾馆看门儿的大爷,对这个总是最晚一个回来睡觉、半夜敲窗求他开门的小伙子,印象特别深刻。
  这对半路搭档的教练付庆峰,是2023年集团大赛超超临界级别组冠军,响当当的“国能工匠”,在今年4月集团选拔赛中遗憾落选,后被选作郜湛和郑椋元的教练。
  若是一般人,去年大赛拿过冠军、今年选拔赛中落榜、又被委派执教曾经的队友,单是心里这道坎就过不去。但付庆峰第一时间就从失利选手的阴影走出来,转身以教练角色全身心投入到备战集训。
  其实每次换搭档、换教练,对选手和教练都是巨大心理挑战,彼此的信任和默契不是短时间就能建立起来的。郜湛日常运行超超临界百万机组,郑椋元运行超临界35万千瓦机组,操作手法不同。两人都是北方汉子,专业上都有股子执拗劲,发生技术分歧时互不相让,各说各的理。组队磨合初期,付庆峰就安静地听他俩“吵架”,然后再出面“主持公道”,在教练权威技术观点的加持下,两人心服口服,师徒三人一起坐下来确定更优化的故障处理方案,常常通宵达旦。
  一个人特别想得到的东西,努力了不一定能得到,但不努力一定得不到。付庆峰在失落中振作,将国赛拿奖的梦想倾注在队友身上,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自己的技能技巧。郜湛和郑椋元在一次次换搭档的突变中调整适应,重压之下磨砺成长,三人拧成一股绳,一路杀出重围,冲进国赛,终获鲜花和掌声。
   载誉归来:好机制助力“好苗子”成长成才
  金牌选手,离不开背后的金牌团队。从备战2023年集团大赛,到备战2024年集团选拔赛,再到全国大赛,前后近9个月的集训备战,无异于一场“长征”。国电电力高度重视,工会工作部、组织人事部和生产技术部密切配合,精心组织,高效开展赛前集训。选手所在单位全力支持,保障选手安心集训。集训所在地绥中公司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比赛终有落幕时,国电电力的辉煌战绩不仅彰显了企业的人才实力,还有企业尊才、爱才、惜才、重才的高远与务实。
  走技能通道一样能成长成才,一样可以体现价值、赢得尊重,这也是王成成面对多个管理部门的青睐,多次放弃转岗机会坚守运行一线的原因。
  绥中公司、廊坊热电,载誉归来的郜湛和郑椋元也迎来了属于他们的荣光。
  厚植发展沃土,激活人才引擎,赋能高质量发展。好的机制下,一批王成成成功了,新一批的王成成们成长起来,高素质、高技能的工匠型技能人才队伍正在形成,人才强企战略正在国电电力落地见效、开花结果,不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