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刘德龙与沙漠的故事
2024年09月24日
字数:1445
版次:02

本报通讯员 张 凯


  宁夏中卫市城区30公里以西,横亘着连绵不绝的腾格里沙漠,一眼望去浩瀚无际、孤独荒凉,同时也默默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治沙故事。
  中卫市曾是我国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下,龙源电力锚定“新能源建设+生态治理”目标,在腾格里沙漠开展新能源基地项目建设。这是我国最大“沙戈荒”风光新能源基地,也是国家第一条以开发沙漠光伏大基地、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通道“宁湘直流”工程的重点配套项目,投运后可为湖南新增约1/6的用电量,带动宁湘两省区相关产业和配套装备产值超千亿元。
   开路平丘建光伏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据了解,总面积仅6.64万平方公里的宁夏,沙化土地面积占到了1万多平方公里,181个乡(镇)曾受到“沙魔”的威胁。
  刘德龙是土生土长的中卫人,他的祖祖辈辈都勇敢地与风沙抗争,坚持不懈固沙植绿。
  “我记得小时候最讨厌的就是刮风,一刮风便起尘,大风呼啸、飞沙走石、黄尘滚滚,整个村庄都被沙尘笼罩,风停后,地上、床上、书桌上到处是一层沙尘。小时候也不知道沙漠到底有多大,只记得长辈们一有时间就去沙漠扎草方格,那时我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沙漠治理好。”刘德龙说。
  2022年,龙源电力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开工建设。得知公司要在家乡建设新能源基地,刘德龙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公司要到家乡搞建设,帮助家乡发展经济、治理沙漠环境;忐忑的是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时候对沙漠的印象又浮现在眼前。但他还是主动请缨回到了家乡,参与开发建设光伏电站。
  “那时我才知道父辈们为什么一直治理不完这片沙漠,原来这里的沙漠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治理难度也比想象的要难得多。”刘德龙说。
  一期建设期恰逢冬季,寒风裹着沙粒打在脸上生疼,怎么能让这片沙漠变得听话是刘德龙和同事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面对沙漠无路可走,他们逢山开路,沙路基础不牢固,他们洒水建成“冰沙路”;面对茫茫沙丘,他们统统将100多万根PHC管桩钉入沙漠深处,通过建设光伏阵列形成防风沙的屏障,降低沙漠表面的风速,减少风沙和扬尘;设置立体防沙障,地表扎草方格,播撒草籽、种植灌木,实现防沙、固沙、治沙。大面积的光伏板能够有效减少太阳的直接辐射,降低地表水的蒸发,促进荒漠地区植被的恢复和生长。
  蓝海携绿展新颜
  初秋的腾格里沙漠依旧烈日炎炎,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二期建设现场热火朝天,打桩机挥舞着长臂,运输车辆往返穿梭,数百名建设者夜以继日地忙碌着。基地一期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已经于2023年并网发电,目前二期200万正在建设中。
  “有了一期项目建设经验,现在我们对于沙漠不再恐惧,工程建设已经轻车熟路,原来一台打桩机一天打100根桩,如今我们一天可以做到轻松打160根桩。”刘德龙说。
  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刘德龙和同事们把沙漠变成生产绿电的基地,还把沙漠变成了生命旺盛的绿洲。通过治理,一期项目植被覆盖率已经从0.5%增加至20%。吸引来了麻雀、喜鹊、鸽子等动物,近期还频繁出现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鹅喉羚。
  “以前这里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现在这里建成了新能源基地,茫茫沙漠变成了‘蓝色海洋’,不仅源源不断地产生绿色电能,还让沙漠变成了绿洲。这两年我们当地居民也有好多人加入了基地建设,有的安装光伏板、有的扎草方格、有的撒草籽……现在我们这里生态改善了,老百姓钱袋子也更鼓了。”参与项目建设的当地居民段文洋笑着说道。
  如今,站在基地生态观测平台望去,万亩“光伏蓝海”向远处延伸,茵茵绿草蔓延在光伏板下,呈现出绿草相伴、动物相依的美丽画卷。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