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的 “海风青年”
2024年09月19日
字数:4721
版次:03
本报通讯员 林启鑫/文 记 者 杨田利 通讯员 甄学宝 杨 凯/图

林燊检查“国能共享号”平台设备间。

林燊检查风机塔筒外的折臂吊机运行情况。

林燊检查“国能共享号”平台上的压载舱管路及阀门。

林燊(左)带领同事检查“国能共享号”平台上相关设施配电箱。

林燊介绍“国能共享号”项目情况。
“叮铃铃……”6月11日7时,端午节后的第一天,闹铃把人们从梦中唤醒,大多数人还睡眼蒙眬,未曾清醒过来。而此时“国能共享号”的工作群里,消息早已此起彼伏。
“东辉,今天约个在线会议,组织相关参建单位讨论一下锚链回接工程验收的方案细节。”
“锦枫,抓紧推进项目并网前的调试工作,明天我检查项目调试情况,有问题随时联系告诉我。”
“一泓,你负责跟进一下近期项目专利及论文申报情况,确保浮式平台投产后,科技项目计划任务书顺利结题。”
……
这些,都是林燊的日常。
林燊,龙源电力福建公司工程建设部主任,兼任“国能共享号”项目部主任。同时,他也是一名有着多年工程建设管理经验、历经海上风电项目建设的“老兵”,先后参与首条国产220千伏海底电缆工程建设项目、南日岛海上风电场一期400兆瓦项目等重大工程项目,曾荣获龙源电力优秀员工、优秀共产党员、“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岗位建功行动先进个人等,并带领团队荣获集团公司青年文明号等称号。
但是,全球首座风渔融合浮式平台,集团公司十大科技项目,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诸多“光环”还是把沉甸甸的责任压在了项目建设团队的肩上。作为项目部负责人,林燊一刻不停歇,不敢有丝毫松懈,带领着团队顶在最前头、冲锋第一线,奔波于项目现场,始终怀揣“三心”克难攻坚,将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让浮式海上风电领域“水下养鱼、水上发电”的海洋经济开发多元应用新场景变为现实。
以“决心”开新局
浮式风电平台是一种可在水中漂浮并捕捉风能发电的装备,通过在浮体内部注水压载,实现在水中漂浮并保持平衡状态,以克服海水对风机基础的晃动作用。而风渔融合的浮式平台,上承浮式风机、下托养殖网箱,属于首创平台,国际、国内无先例可参考。
“风渔融合浮式平台属于新项目,项目新、难度大,没有条件,那就创造条件往前干,摸着石头向前走。”在项目部例会上,林燊铿锵有力地说道。
风渔融合浮式平台涉及能源电力、风机制造、海洋工程、渔业养殖等领域,需要跨学科协作。林燊积极组织各参建单位讨论技术方案,通过对众多建模方法进行一致性分析,最终确定一体化建模方法,融合了海工与风电专业软件,进行了系统的集成,保证了一体化模型的准确性。同时开展融合研究,牵头组织相关设计单位,完成总体性能、结构、系泊、机械、电气、养殖等14个专业设计,实现“平台结构、海洋空间、运营功能”多空间多层次共用。项目平台设计获中国船级社原则性批准(AIP)证书,设计成果通过中国船级社、挪威船级社等业内专业机构审查验证。
2023年春夏之交,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作为需在浮体出厂前完成安装的养殖网衣,却面临着因无成熟先例参考而迟迟难以验算绳索强度的窘境。
“林主任,根据目前情况,网衣绳索强度验算进度不能再拖,否则将影响养殖网衣生产、迟滞项目进度。”
林燊放下电话,转头对同事进行叮嘱:“马上组织技术服务单位、网衣厂家,半小时后召开线上会,必须讨论个结果出来。”
面对论证材料欠缺,林燊如哽在喉。他跑政府、查资料,翻阅所有有关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网箱等相关建设信息和材料。找渔研所、看案例,寻求可以借鉴的项目资料和信息。一旦有了些许眉目,他立即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论证。光是论证视频会议,林燊就组织召开了不下数十次。终于,他找到了破题方案,便立刻联系厂家:“有关验算网绳强度的技术资料,我们已全部收集齐全,请尽快复核清楚并排产……”
在圆满解决网衣绳索强度论证材料不齐全的问题后,林燊不禁长舒了一口气,旋即想起其他亟待解决的未知难题,熟悉的话语再次脱口而出:“对了,还得抓紧研究解决下一个问题!”
“抓紧研究解决下一个问题”,伴随着林燊解决了项目面临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以“恒心”保投产
海峡西岸,风劲潮涌。
受益于台湾海峡“狭管效应”影响,福建年平均风速超过9米/秒,因此,每年的4月到9月,是福建海域相对风平浪静的时间段。但即便是在这个区间段内,持续稳定的低风速时段也不多见,一旦遇到,必须牢牢把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在“国能共享号”平台拖航抵达福建平潭金井码头后,彼时的福建已经是初秋时节,施工窗口期逐步缩减,吊装任务更加艰巨。但是一则令林燊担忧的消息还是传来了:“主任,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几天即将起风,七天内的风速达到8至10米/秒,按照安全管理规定,一旦风速超过10米/秒,就不允许开展吊装工作。”
怎么办?是瞄准窗口期开展吊装,还是让浮台平台返航回到制造厂?开展吊装的话,万一窗口期无法满足风机全部吊装需求,又该怎么办?一时间,林燊竟不知如何抉择。
“乐川、锦枫、逢林,你们三个现在立马联系项目吊装单位,然后以小时为单位,全面梳理未来5天内满足吊装要求的时间段,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满足吊装要求就全部标注上,一会儿我们再与相关单位讨论下,论证吊装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与其踌躇不前,不如奋勇拼搏。林燊组织项目建设团队、监理单位和吊装单位,按照以分保时、以时保天的工作思路,构建了“人停设备不停”的倒班工作机制,并逐步推论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窗口期。与固定基础形式的风机吊装作业不同,浮式风机吊装工作在每完成一道工序后,都需要调整载荷并进行压载,以保证浮式风机的稳定性。经过充分论证后,以“小风段吊装、大风段压载”工作模式为抓手,化天气劣势为优势,弥补了压载所带来的消耗时长。
行百里者半九十。吊装期间,林燊每天都在项目现场驻点,采取“事件一件一协调,进度半天一调度”的闭环管理机制,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全力破解各类难题,创造要素资源,推动项目“时时有进展、天天有变化”。
在现场一待,往往就是一整天。在林燊的组织带动下,全体人员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地开展风机吊装工作。经过3天4夜的奋战,最后一片叶片吊具脱钩,“国能共享号”浮式风机安装工作顺利完成,林燊与项目建设团队,共同创造了行业内漂浮式风机最短安装工期纪录,为项目如期建成投产奠定基础。
以“贴心”聚合力
“国能共享号”项目部职工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年轻、朝气、有活力、有战斗力,是他们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而作为项目部的负责人,林燊就做起了这些青年职工的“大家长”,别人喊他最多的不是“林主任”或者“林燊主任”,而是脱口而出的“燊哥”。
作为“家长”,林燊的口中没有“别人家的孩子”,有的是与这些青年职工的共同成长。在每天班后会后,他都会组织项目部的职工,举行“围炉夜话”,问一问当天工作的进展情况,聊一聊日常生活的困难之处,时而结合实际建设状态考一考专业知识,小伙儿们也常常都会拜服在他的“追问”之下。
新项目,新知识。林燊常说,“一个人好并不是真的好,一群人好才是真的好。”他还积极鼓励青年职工做“讲师”,人人都做主讲人,自己明白不算明白,给别人讲明白才是真明白。正是这种同心同向共促的学习氛围下,为大家获得新知识开辟了新路径。
项目部的小伙儿们来自五湖四海,其中异地职工占比达到50%。恰逢项目建设期间,还遇上中秋、国庆、春节等传统佳节。林燊总是带头在一线值班,并想方设法为职工“搭台唱戏”,组织大家围坐在一起,唠家常、做月饼、吃饺子,把人聚在一起,使大家的心也越聚越拢,越靠越紧,排遣异地职工的思乡之情,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叮铃铃……”电话又响了起来,一个稚嫩的声音从话筒那边传了过来:“爸爸,今天是中秋节,你吃月饼了吗?什么时候回来啊,我好想你啊!”
“爸爸今天在项目部和哥哥姐姐们一起过节,这边也是爸爸的‘家’。等爸爸值班结束后,就带玩具回去看你……”
殷殷之情,映照初心。看着那伫立在海上的“黄色平台”——“国能共享号”,回首项目建设迈过的一个个坎坷,林燊知道,前方还有很长的征程。他将继续秉破釜沉舟的决心、笃行实干的恒心、为师为长的贴心,以一颗初心坚守在东海之滨,书写追风逐浪的新故事。
同事眼中的林燊
龙源福建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陈 勇:
作为部门负责人,林燊在项目管理中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厚的专业素养,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咬定目标、克难攻坚,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用苦干实干诠释了职责使命,为推动公司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龙源福建公司工程建部科技专责 许一泓: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林燊以他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对待困难的一股韧劲,和对待同事的亲和力,带领部门同事逐梦而行、向美而生、乘风破浪。
龙源“国能共享号”项目部安健环专责 杨东辉:
林燊总是那么有远见,好像什么难题都能轻松解决。工作中,总是鼓励我们发挥自己的潜力。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团队就像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不断向前冲!生活中,他又是一位细心周到的兄弟,公私分明,让人感到亲切。
龙源福建公司组织人事部专责 黄 强:
林燊长期从事一线工作,为人谦逊诚恳,做事坚守原则。15年来,他在工程建设工作岗位上敬业奉献、苦干实干。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标准,诠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内涵,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施工难关,让他成为工程人眼中的“工匠”、青年职工眼中的好师傅。
追风前行
林启鑫 杨田利
在东海之滨的福建莆田南日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我有幸见证了全球首座风渔融合浮式平台——龙源电力“国能共享号”投产发电的辉煌时刻,也近距离接触了被同事们亲切称为“燊哥”的追风青年杰出代表——林燊。
初见林燊,是在“国能共享号”浮式平台上,便被他身上富有感染力的热情所感染。孟夏时节的福建南日岛海域,骄阳似火,奔波于平台设备间的林燊,身上的衣服早已湿透,但他仍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揭示了“国能共享号”浮式平台“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独特魅力和无限潜力。
林燊的故事,是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故事。在项目国际国内无先例可参考的情况下,他没有选择退缩和回避,而是直面困难与挑战,带领团队深入开展跨学科融合研究,成功攻克了平台设计无参考规范、系泊系统悬链线效应不明显等一系列挑战和难题,他和他的团队完成了“国能共享号”浮式平台14个专业设计,使风渔融合概念从愿景转变为现实。面对困难时,林燊谈道:“只有敢于直面挑战,勇于尝试未知,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创造无限可能。”
林燊的故事,是实干担当、奋勇争先的故事。行动是实现目标的唯一路径。“国能共享号”的开发建设,需要经历工程详细设计、浮式平台建造、风机安装、整体拖航、锚链回接、动态缆敷设等一系列环节,最终接入电网,实现投产。作为“国能共享号”项目部负责人,他深知,唯有实干,方能铸“景”。从浙江舟山,到福建平潭,再到福建莆田南日岛,项目进行到哪里,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带领团队以碎片化作业方式克服了风大、水深、浪高等环境特点,夜以继日地蹲守现场,抓安全、保质量,全力以赴推进平台建设。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
林燊的故事,是创新引领、科技赋能的故事。在“国能共享号”平台上,林燊一一介绍了平台上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模式。这些,正是“国能共享号”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从养殖网箱网衣的选型,到智能养殖设备的应用,林燊坚持守正创新,跑设计院,找设备厂家,积极探索论证新设备应用可行性,成功推动实现了多项设备首台套应用。每一次的设计优化、每一次的技术创新,都是林燊对于创新的不懈追求。
采访结束之际,夕阳下的“国能共享号”平台尤其引人入胜,令人惊叹。林燊的话语简短而有力,让我坚信,面朝大海,追风逐浪,这位追风青年在海上风电领域会有更大作为,必将谱写一曲矗立海洋、激流勇进的大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