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2000万吨迈进
2024年09月19日
字数:2619
版次:02
本报记者 谢 睿 特约记者 王小燕
天山脚下,“煤龙”驰骋。近年来,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疆正从能源接续区与战略储备区加速迈向能源供应区。
“新疆煤炭资源储量丰饶、品类齐全,目前探明储量达2.19万亿吨,乃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坚实保障,具备承接国内煤炭应急保供的资源条件。”新疆能源销售部负责人如是说。
自2021年3月集团开启疆煤出区一体化运行以来,新疆能源全力推动集团“煤电港航运一体化供应链”宏大战略落地,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从2021年176万吨,到2024年前8个月突破1400万吨,疆煤出区销量逐年递增的背后,彰显着新疆能源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探索前行的气魄,更是践行国企使命担当、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生动写照。
日前,新疆能源传来捷报,截至9月6日,疆煤出区量突破1500万吨大关,再创历史新高。
“今年,我们力争突破2000万吨!”
精准发力 拓展资源提升煤质
疆煤出区,源头保障至关重要。新疆能源千方百计在煤炭资源保障方面持续发力,实现连续3次产能核增。今年5月第3批2200万吨产能核增落地后,核准产能达10450万吨。当前,新疆能源正积极推进准东、红沙泉、黑山露天矿改扩建工程,启动红沙泉二矿二期2000万吨工程,为疆煤出区筑牢坚实资源根基。
“出疆之煤,质量务必是上乘之选。”这是新疆能源人的坚守与执着。3年来,通过更换设备、引入第三方校对热值等方式,不断强化疆煤出区质量管控。黑山矿优混出区热值均在6500大卡/千克以上,红沙泉矿混煤出区热值均在4800大卡/千克以上,碱金属含量控制在4.5%以内,“疆煤5号”热值均在5060大卡/千克以上,均优于疆内发运煤炭质量。
作为疆煤出区主要供应基地的红沙泉一号露天矿,现开采有4个煤层,矿里将最好的“璀璨明珠”确定为疆煤出区主采煤层,采用专车专铲专用,分堆存放、分仓储存、单独化验,确保煤质源头管控,编号为“疆煤5号”。“我们不断优化生产工艺,通过科学配采有效控制碱金属含量,坚持把最好的煤送出去,树立疆煤外运卓越品牌形象。”红沙泉一号露天矿调度室副主任王冀晨说道。
据新疆能源质量计量管理中心驻红沙泉一号露天矿站长朱博介绍,中心专门安排质检人员驻矿负责出疆煤的煤质检测,从开采、装车到发运,要进行3次检测。开采前检测选出最佳煤层,在煤场分堆检测,装车前再检测一次,实现从源头到客户的全过程管理,一以贯之。“公司要求出疆煤的发热量必须达到5000大卡/千克,但如遇极端天气,比如下雨下雪会影响发热量,我们会提高标准,装车煤要达到5050大卡/千克。”朱博说。
通道扩容 运输模式多元互补
在能源需求如日中天之时,传统的煤炭运输通道与单一运输模式,让疆煤外运捉襟见肘。煤炭通道扩容及运输模式多元互补迫在眉睫。
新疆能源开拓创新,不断拓展疆煤出区路线,全力推动外运通道建设,充分发挥集团内部集疏运优势,先后开辟公铁联运、铁铁联运、汽车配送、国铁直发等多条运输路径。
红沙泉一号露天矿主要依托铁路外运,火车在矿内快装线完成装车后,直接发运至国铁集团运营车站,将煤炭运往全国多地。为确保煤炭充足供给,目前外运线路基本保持满负荷运行,平均每天发运20车次,可运出煤炭7万吨左右。
为满足全国煤炭需求,新疆能源于2023年对红沙泉一号露天矿和准东露天矿铁路装车线进行双环线电气化改造,目前已投入试运行,预计明年能更好地通过铁路装运实现向疆外辐射。
富足的资源,既惠及一方,又泽被天下。
为全方位实现煤炭生产、运输、销售全链条一体化运行增量,新疆能源积极奔走、多方联系,推动乌兰两局铁路运费平均下浮30%,为下游企业降低用煤成本,开创铁路运输合作新模式,首次实现黑山煤进入云贵川和两湖地区内部企业,资源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展。多措并举寻求社会站台运力资源,先后开辟福盛、鱼儿沟、三葛庄、金玉万通、望布、鄯善六大公铁联运点,开辟地方铁路与自有铁路相结合的铁铁联运,丰富了疆煤出区的网格结构,实现单日装车最高36列。
在广袤的准东经济开发区,将黑铁路专用线新建二线及电气化改扩建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全长55.636公里的线路改扩建完成后将与既有铁路分为上行线和下行线,通过能力达到1.5亿吨,运输能力增长7.5倍,将更好地服务于疆煤铁路外运。
如今,新疆煤炭不仅“坐”上了汽车、火车,还“搭”上了海轮,畅销全国各地。2023年疆煤外运1344万吨,同比涨幅127%,实现连续3年翻倍增长。
火车轰鸣,风驰电掣,疆煤外运的桥梁由此架起。
技术创新 疆煤出区辐射全国
作为新疆能源生产能力最大的煤矿,准东露天矿从建矿初期“地窝子”“土筛子”,到如今年产能达到3500万吨、建设成为国家绿色矿山和自治区智能化中级矿井,该矿在荒芜的戈壁书写着火热的事业,矢志不渝进行技术创新与措施优化,先后进行筛分系统改造、筒仓新建,采煤半连续系统及环线装车电气化改造,2024年投入百台无人驾驶巨型矿卡,实现了矿区开采24小时常态化运行,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50秒左右装完64吨煤的车厢,自动喷洒“液体篷布”,建成国内首个双溜槽集装箱火车智能装车系统的红沙泉一号露天矿,全力推进扩能改造、布局优化和规划落地实施,解决了制约露天矿产能提增的瓶颈问题,煤矿系统整合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和应对特殊情况的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位于托克逊黑山矿区的黑山露天矿采场,蜿蜒绵长的采剥半连续系统源源不断地将煤炭矸石运送至特定位置,400余辆运输车与混编在列的无人矿卡川流不息,自动打眼装药穿爆系统有条不紊地执行操作平台指令……海拔2800米的黑山矿是6200大卡/千克优质煤炭的生产基地。为不断挖掘煤炭生产潜力,新疆能源在这块高原之地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露天煤矿剥离半连续系统。
“黑山露天矿建设的剥离半连续系统,其生产能力达8000吨/小时,年剥离运输排土量为1200万立方米,为全国排土能力最大、全疆首套剥离半连续系统,开启了该矿剥离自动化新阶段。”黑山露天矿科技信息部负责人樊玉超介绍道,“该系统破碎能力较传统剥离工艺提升30%至40%,人员装备压减成效显著,以皮带运输替代燃油车辆运输,实现以电代油,将加速露天剥离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蓝图绘就,奋进当时。
围绕疆煤出区一体化战略,新疆能源在煤源生产上全力保障,在通道建设上精心筹谋,在市场开拓上科学布局,在内外统筹平衡上持续发力,着力实现从区域小循环向全国大循环的转变。目前,疆煤出区保供区域已由甘肃河西走廊及西南区域拓展至青海、宁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内蒙古、安徽、河南、湖北、湖南、西藏等省区,业务辐射至集团16家子分公司,覆盖全国13个省区40余家客户。
向2000万吨目标迈进的征程上,新疆能源昂首阔步,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