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灵且美
2024年09月11日
字数:1695
版次:04
西海固,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而石舒清的《清水里的刀子》,讲述的就是居住在这里的一群回族人的故事——“回族老人马子善的老伴去世了,于是他决定要把家里那头养了十多年的牛宰了,然后拿来祭祀老伴。就在祭祀前数天,牛在水里看到了要宰它的那把刀子,于是开始不吃不喝,以一个干净的身体迎接死亡,这不禁引起了马子善对死亡的思考。”
看了《清水里的刀子》,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从小就是在西海固地区的农村长大的,后来被父母接到县城上学。每年的寒暑假,都会回乡下舅舅家。农村每家每户都会养牛耕地,四舅家的牛棚建在过道的尽头,我每天在外面玩够了回来,都会去牛棚里,四舅家的那头黄牛听到我的脚步声,就会从牛棚里走出来,迎我。它看着我,我用手抚摸它的额头,一股温热从手心传来,我们彼此沉默。我不知道它在想什么,只见它垂下头静静地反刍。
还有三舅家的黄牛,生了头小公牛,小牛每天都跟在母牛身后,母牛犁地,它就在田间地头奔跑。但是随着它逐渐长大,三舅家养不起两个年轻力壮的生灵,于是找了买家要卖掉母牛。
我到现在都记忆深刻——买家来三舅家里检查母牛的情况,小牛隐隐地感觉到了不对劲,一直紧紧贴着母牛。直到母牛要被买家牵走,小牛激动地想要反抗,可是哪怕它的腿都被关牛棚的钢丝绳划了好长一道口子,都不能阻止母牛的离开,母牛也哀嚎着,不愿从牛棚被牵出去,它们挨了三舅好几脚才艰难地分开来。等到太阳落山,牛棚里就剩下了小牛,我分明看到了它眼里的不安和惶恐,才刚出生没多久的它,从此就要面对没有母亲庇护的世界,面对无情鞭挞使唤它的世界,小牛不吃不喝了一天。
几天后我就被父母接回了家,但我始终忘不了小牛腿上的鲜血和眼里的不舍。人类总自诩为万物之灵,但是世间万物都有灵且美,万物都有共通的情感,那就是爱。
我们运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寻求食物,牛也在运用它们那点有限的能力生存着,但是我们还要向它们身上挥去皮鞭,让它们顶着暴晒的日头耕地,回去了只能得到一筐干草料。甚至到最后,它们还要把自己的生命、皮毛、所有的一切都留给人类,供养人类。
最近看了评分很高的纪录片《克拉克森的农场》,在经历了三次人工授精,又花大价钱租来了一头公牛,都没能让名叫“胡椒”的小奶牛怀孕后,兽医告诉克拉克森,它和其他同伴一样食量惊人,可是同伴们在怀孕、产奶,它却在长膘,作为奶牛,尤其是作为农场的经济物种,它存在的意义就是生小牛和产牛奶,而它这两样都无法提供。为了农场的营收平衡,再继续养着它只会浪费饲料,等待它的命运只有被宰杀,再被运送到克拉克森开在农场旁边的餐厅,作为有机食品被端上餐桌。克拉克森纠结了好久,最终还是决定,让自己的农场里多一头宠物牛。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流泪了,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在,人们的想法也变得功利,只会思考做这个事情、养这个东西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有没有用,但是“有用”该如何定义呢?又该由谁来定义呢?奶牛就必须要生小牛产牛奶吗?所有不能提供经济价值的物种就该死吗?
李娟的《冬牧场》里也有关于宰杀和生命的思考——“那么羊听到了吗?羊谅解了吗?这是一个被宰杀者看着长大的生命。宰杀它的人,曾亲手把它从春牧场上的胎盘旁拾起,宰杀它的人,曾漫山遍野带着它四处寻找茂盛多汁的青草,当它迷路时,冒着雨把它找回……这些羊都记得吗?宰杀它的人,又有什么仇恨和恶意呢?”
大约生命的事情就是这样的吧:终究各归其途,只要安心就好。牲畜们不因有罪而死,我们不为挨饿而生。人类需要肉类,需要这些动物为我们奉献一生之后又把自己变成餐桌上的食物给我们提供养分,我们唯有不浪费粮食,才算是不辜负它们的牺牲。
网上有一句很鸡汤的话“在这个薄情的世界深情的活着”。是啊,能拥有在农村生活的美好回忆,能拥有一颗细腻的心,是我的幸福,在被时光洪流裹挟着往前走的时候,希望我能够永葆赤子之心,始终拥有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感知力,始终以平等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现在,慢下来,不被外界影响,不因有用没用论价值,只要我们和其他事物相遇时因缘际会产生的一些联系,在挥手告别时温柔以待,记得那些相遇的过往,从此心里更加强大悲悯,就足够了。
而石舒清的《清水里的刀子》,讲述的就是居住在这里的一群回族人的故事——“回族老人马子善的老伴去世了,于是他决定要把家里那头养了十多年的牛宰了,然后拿来祭祀老伴。就在祭祀前数天,牛在水里看到了要宰它的那把刀子,于是开始不吃不喝,以一个干净的身体迎接死亡,这不禁引起了马子善对死亡的思考。”
看了《清水里的刀子》,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从小就是在西海固地区的农村长大的,后来被父母接到县城上学。每年的寒暑假,都会回乡下舅舅家。农村每家每户都会养牛耕地,四舅家的牛棚建在过道的尽头,我每天在外面玩够了回来,都会去牛棚里,四舅家的那头黄牛听到我的脚步声,就会从牛棚里走出来,迎我。它看着我,我用手抚摸它的额头,一股温热从手心传来,我们彼此沉默。我不知道它在想什么,只见它垂下头静静地反刍。
还有三舅家的黄牛,生了头小公牛,小牛每天都跟在母牛身后,母牛犁地,它就在田间地头奔跑。但是随着它逐渐长大,三舅家养不起两个年轻力壮的生灵,于是找了买家要卖掉母牛。
我到现在都记忆深刻——买家来三舅家里检查母牛的情况,小牛隐隐地感觉到了不对劲,一直紧紧贴着母牛。直到母牛要被买家牵走,小牛激动地想要反抗,可是哪怕它的腿都被关牛棚的钢丝绳划了好长一道口子,都不能阻止母牛的离开,母牛也哀嚎着,不愿从牛棚被牵出去,它们挨了三舅好几脚才艰难地分开来。等到太阳落山,牛棚里就剩下了小牛,我分明看到了它眼里的不安和惶恐,才刚出生没多久的它,从此就要面对没有母亲庇护的世界,面对无情鞭挞使唤它的世界,小牛不吃不喝了一天。
几天后我就被父母接回了家,但我始终忘不了小牛腿上的鲜血和眼里的不舍。人类总自诩为万物之灵,但是世间万物都有灵且美,万物都有共通的情感,那就是爱。
我们运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寻求食物,牛也在运用它们那点有限的能力生存着,但是我们还要向它们身上挥去皮鞭,让它们顶着暴晒的日头耕地,回去了只能得到一筐干草料。甚至到最后,它们还要把自己的生命、皮毛、所有的一切都留给人类,供养人类。
最近看了评分很高的纪录片《克拉克森的农场》,在经历了三次人工授精,又花大价钱租来了一头公牛,都没能让名叫“胡椒”的小奶牛怀孕后,兽医告诉克拉克森,它和其他同伴一样食量惊人,可是同伴们在怀孕、产奶,它却在长膘,作为奶牛,尤其是作为农场的经济物种,它存在的意义就是生小牛和产牛奶,而它这两样都无法提供。为了农场的营收平衡,再继续养着它只会浪费饲料,等待它的命运只有被宰杀,再被运送到克拉克森开在农场旁边的餐厅,作为有机食品被端上餐桌。克拉克森纠结了好久,最终还是决定,让自己的农场里多一头宠物牛。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流泪了,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在,人们的想法也变得功利,只会思考做这个事情、养这个东西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有没有用,但是“有用”该如何定义呢?又该由谁来定义呢?奶牛就必须要生小牛产牛奶吗?所有不能提供经济价值的物种就该死吗?
李娟的《冬牧场》里也有关于宰杀和生命的思考——“那么羊听到了吗?羊谅解了吗?这是一个被宰杀者看着长大的生命。宰杀它的人,曾亲手把它从春牧场上的胎盘旁拾起,宰杀它的人,曾漫山遍野带着它四处寻找茂盛多汁的青草,当它迷路时,冒着雨把它找回……这些羊都记得吗?宰杀它的人,又有什么仇恨和恶意呢?”
大约生命的事情就是这样的吧:终究各归其途,只要安心就好。牲畜们不因有罪而死,我们不为挨饿而生。人类需要肉类,需要这些动物为我们奉献一生之后又把自己变成餐桌上的食物给我们提供养分,我们唯有不浪费粮食,才算是不辜负它们的牺牲。
网上有一句很鸡汤的话“在这个薄情的世界深情的活着”。是啊,能拥有在农村生活的美好回忆,能拥有一颗细腻的心,是我的幸福,在被时光洪流裹挟着往前走的时候,希望我能够永葆赤子之心,始终拥有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感知力,始终以平等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现在,慢下来,不被外界影响,不因有用没用论价值,只要我们和其他事物相遇时因缘际会产生的一些联系,在挥手告别时温柔以待,记得那些相遇的过往,从此心里更加强大悲悯,就足够了。
(作者单位:宁夏电力石嘴山发电公司)